劉邦為什麼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

細談砸評


韓信曾說劉邦擅於“將將”,這並不僅是一句恭維的話。劉邦在初期時,身邊就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事業進一步發展,謀士有張良、陳平,武將也有韓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嬰等人,可謂人才濟濟。

如果論謀略、帶兵打仗等能力,也許劉邦是不如他的這些下屬;但若論號召力、影響力,這些人都不及劉邦,所以此問題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礙我們來討論劉邦是如何能駕馭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氣質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當他們一出現,或者一開口就會吸引你的目光,劉邦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風骨不凡,蕭何就是見他談吐與眾不同,認為他能成大事,才對他另眼相待。不僅蕭何,連呂公都因為劉邦的氣質,而認定他非等閒之輩,並將掌上明珠嫁與劉邦。

在當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但劉邦不同,他可以在身無分文的時候,謊報“賀錢一萬”,謊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這種行事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厚顏無恥;可偏偏在劉邦身上,就是一種卓爾不群,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帶來的,也可以稱之為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氣質,讓他在還沒成事時便彙集了一批人,比如蕭何、樊噲、曹參,這些就是劉邦的種子成員,有了種子,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才有實力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再加上劉邦為人有義氣,擅於爭取人心,更擅於政治作秀,於是逐漸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領導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見劉邦的號召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團隊便如一盤散沙。劉邦作為一名出色的領導,很明白身邊人的特質,比如蕭何擅於安頓後方,張良擅於出謀劃策,韓信擅於調兵遣將。如果沒有劉邦的知人善任,那麼良才會長期處於不合適的位置,最終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選擇離開。

其次,劉邦擅於權術。陳平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很多人認為是劉邦寬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現。但是,從後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可知,劉邦並不是一個完全豁達的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動聲色。在招攬英布的時候,劉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賜予英布豪華的居所,最終使英布臣服,這一點也可見劉邦擅於謀劃人心,也是權術的另一重體現。

此外,還有劉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夠賞罰分明等特質也為他駕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很多人疑惑劉邦為什麼在沛縣時就能得到那麼多人才,比如蕭何等。其實,這些人並非一開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逐步參與的事情變多,能力得到鍛鍊,才逐步發展成人才的。之後,劉邦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在升級,變得優秀,才逐步有了更優秀的人加入,而作為其中領導者的劉邦,也一步步精進,才有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這很像一個創業團隊,有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的主心骨,周圍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戰鬥中,大家都不斷進步,最終小角色成為一個個的精英,主心骨成長為了行業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質,加上長期不斷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終極的秘訣或法寶吧。


喵喵趣見


毛主席曾經說過“劉邦是一個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將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這一點劉邦的確不簡單,他在自己的生變籠絡了一幫人,這幫人最後幫他打下江山。

劉邦為什麼能籠絡這麼多人在身邊呢?首先就是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張良一直是韓王的人,在留遇到劉邦之後,給劉邦講解兵法,劉邦全部能聽懂,且能聽的進去,所以張良就次就跟著劉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剛愎自用,韓信曾經說過他在項羽帳下的情況,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兩者一對比,自然跟著劉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劉邦豁達,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曾經騎在周昌身上,和周昌開玩笑,然後問周昌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君主,周昌說他是和夏桀商紂一樣的人。這在古代就是對帝王島侮辱,但是劉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後面就沒提過這方面的事。


劉邦還比較豪爽,跟著劉邦的都不擔心劉邦不會給他們富貴,尤其是他從沛縣帶過來的那一批人。劉邦對跟著自己的人都是封賞比較多,韓信作為大將軍,最後封齊王、盧館也也被封王,張良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還有帶出來的那一批將軍,都有封侯,這一點讓那個跟著他的人知道劉邦不會虧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劉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這麼用,是他將將的特殊能力,這一點在他對後世的安排可謂體現咋淋漓盡致。

劉邦不愧於一個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國歷史在的重要節點的領導者。漢初的“三傑”都是大才,但是他們都願意被劉邦帶領,可見劉邦獨特的魅力。


帝國烽火


劉邦作為一個無賴居然能笑到最後統一了天下,這就看出劉邦的高明之處了,劉邦是一個很會駕馭人和管理人才的老闆,一個好老闆加上手下眾多能幹的人才,發揮出了極大的能量,所以能贏到最後!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算懷疑,我現在不說,把你價值榨乾了才收拾你,這就是劉邦管理人才的特點!劉邦大字不識幾個,學識比張良,蕭何等人差遠了,武力比樊噲,韓信等人也是差遠了,可劉邦有一點好就是我雖然不行,可我能夠提供人才發揮價值的平臺,只要你行,我就重用你,不管你是什麼出身,能幹就行,就給你職位。劉邦就是能放權,什麼人有什麼才幹就放到適合的位置上,張良謀略厲害就當軍師,蕭何管理計算好,就管後勤,韓信,樊噲等人軍事強,就領兵打仗。劉邦是個好領導,你是人才就用,平時也不干涉你,把事辦好就行,有功了,劉邦不會小氣,大大獎賞你,反正劉邦就一個意思,跟著我有酒有肉有富貴享,所以他手下的人都願意跟著劉邦幹,而且乾的開心舒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了,韓信在項羽那邊不重用,去到劉邦那裡開始也不重用,後來蕭何把韓信追回來了,讓劉邦知道韓信是個軍神,然後劉邦二話不說,就封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由一個無名小卒到人生巔峰,這是多大的信任啊,能不死命效忠劉邦啊,所以後來項羽許諾了多少好處,韓信就是不背叛劉邦,劉邦除了給人利益和官職外,還給了手下誠信和尊嚴,反正跟著劉邦混的人最後都封了爵位,有利益有尊嚴和榮耀,這就是很多人才都服從劉邦這個無賴!



劉邦能聽人勸告,你只要真的是好建議,你罵劉邦,他也不計較你,能聽的進別人的建議,這也是一個好領導所具備的素質。劉邦打進了咸陽,劉邦一個土包子面對咸陽花花世界,被迷住了雙眼,天天喝酒玩女人,樂不思蜀。張良就指責劉邦這樣做遲早會完蛋,劉邦聽完後,主動認錯,也按照張良的指示退出了咸陽,把珠寶和女人留給項羽,自己在郊外駐紮,如果劉邦當初不聽張良的話,就沒有後來的鴻門宴了,項羽早幹掉了劉邦了!劉邦是很能聽從手下的建議的,只要你說的有道理我就聽,沒有像項羽那樣剛愎自用,這樣的領導大家也自然相處融洽啦!劉邦不僅聽的進勸告,也挺闊達,有一次他跟周昌玩鬧,劉邦就問周昌自己像哪個帝王啊,周昌就說你就是夏朝的紂王,紂王可是暴君啊,你這樣說不就是得罪了劉邦嗎,劉邦聽了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而去,也沒有計較周昌出口不遜,這就是闊達的劉邦啊,是人都會跟著一個闊達好說的領導吧!



當然劉邦也有狠的一面,當年打天下,什麼都可以給,統一了天下,人才榨乾了價值也就要收拾了,劉邦把異姓王個個都剷除了乾淨,這就是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素質,該軟時就軟該心狠手辣就毫不手軟,恩威並施,劉邦做的很溜!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劉邦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已歷害的人?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點劉邦身上有強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講一則小故事,劉邦和張良在一同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逢,兩個人彼此交談,一見如故,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轉頭投入了劉邦的陣營。張良作為漢朝三傑,也是滿腹經倫,胸懷大志,當初在亂世投奔,也希望找一個好老闆,以便展示自已的才華,但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就成為至交,你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甘願投之門下,為之犧牲和奉獻一切,張良就是貢獻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後功成身退了。

劉邦年青時候喜歡遊手好閒,被人慣以無賴之閒,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的祖業,他身上還是具備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心胸開闊,為人大度,行俠仗義,勇於承擔責任等等優秀的品質,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圍。

第二點劉邦善用人才,恩威並用,寬猛相濟。

再講一則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幾次都把劉邦打敗了,而丁公追擊過劉邦但又最後放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來,隨後又把季布放了,並封他為郎中,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這樣忠臣來輔佐。丁公和季布是親戚,他說季布給過劉邦難堪都做官了,我有恩於劉邦應該給我更好待遇,而他做夢沒有想到是,劉邦把丁公抓起來並對大家說:丁公做項羽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失去了天下。劉邦把丁公殺了,並且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當丁公。

劉邦這一招絕對拍案叫絕,恩威並用,讓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漢朝。作為漢朝最大老闆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揮若定,必須保持一定的威嚴,沒有令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難以盡職盡責的,僅靠一張慈相的面孔,美麗動聽的言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並用,寬猛相濟才是上策,而劉邦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打人沒有罵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難到你不敬佩!

第三點劉邦公正豁達,用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門弟之分,正確建議虛心吸納。

再來一則故事,婁敬是一介平民,他從山東趕來見劉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勢,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為秦地固守險要,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也同意此建議,因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攻守自如。劉邦採納了建議,很快遷都關中長安。

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此人高超之處,一個皇帝聽從一個老百姓的意見,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是離不開朋友幫忙的,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還找來了漢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創立了大漢朝。一個人要想成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成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人總以為有本事,有見識,有閱歷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四點劉邦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

大漢建立,在慶功宴會上,劉邦總結自已勝利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馳騁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一個范增可用,但對他還心生猜忌。

這一段話說得很精彩,也很坦蕩,道出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領導才能,作為一個領導指揮全局,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各盡其職,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劉邦高超的用人之術,正是他傑出政治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劉邦能夠駕馭這麼多歷害的人,他才有足夠能力建立了大漢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連項羽這樣一代霸王都沒能爭得過他,不得不說,劉邦的厲害之處還是讓人欽佩。但是,畢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夠接觸到的也不是特別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著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甚至有一部分還是從項羽的陣營跑過來的。

劉邦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

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

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

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劉邦能夠讓自己的小夥伴—豐沛功臣集團對自己效忠,是因為他敢於承擔政治風險,敢為他人所不敢為之事,這是他最初起兵時能成為領袖的根本原因。從此以後,蕭曹等人與其確立了牢固的君臣關係,之後自然終身追隨。

一、能夠分享,出手大方。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召集群臣,置酒相樂,並閒聊起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謂與天下同利,即是與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銀當然更會分金銀,跟著他出力即有封賞,所以人人歸心,以死相效,這天下還會不是他劉邦的?

二、不怕失敗,沒死再來。

劉邦打過許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但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論敗到何種程度,他都不氣餒、不放棄。比如,彭城之戰,他帶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被項羽3萬輕騎兵給幹了,最後丟盔棄甲,全軍覆沒,他多年積累起來的一些家當,幾乎喪失殆盡。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還有心思收了個美人戚姬,後來又白手起家,重新再來,竟然最後把項羽給滅了。跟著這樣從不放棄的人,就如同跟隨了希望,所以跟隨者越來越多。

三、用人廣泛,知人善任。

關於用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老闆,他的手下,有貴族,有遊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販,甚至有狗屠、強盜、車伕,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他收來就用,一用就靈,所以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別人也心甘情願,死心塌地。

四、沒有牽掛,當舍就舍。

我覺得劉邦的這個特質,是與其他成功者有點差異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什麼都可以捨棄,什麼道德人倫,什麼父慈子孝,這些與打天下、坐江山發生衝突時,當舍就舍,當棄就棄,他在親情上從不婆婆媽媽,沒有什麼東西比目標更重要。項羽要烹他父親劉太公,劉邦說,烹吧,記得分我一杯羹。孩子們在戰爭中逃跑,坐在他車上,他怕被抓到,順手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絲毫也不猶豫。對目標這樣堅定、這樣能割捨的人,無論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隨的人自然就多。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


次等文案


好問題,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確實有諸多過人之處,分析他身上的閃光點,能給我們現在處世做事帶來啟迪和智慧。

張良、韓信、蕭何都是不世出的英雄,他們的謀略、膽識、能力似乎都在劉邦之上,那麼為什麼劉邦能夠駕馭他們,並最終戰勝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締造大漢江山呢?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劉邦身上有著傑出的領袖氣質和獨有的人格魅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年少立志、初心不改。

劉邦從小就是追夢少年,他身份卑下,卻志存高遠。他年少時以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為榜樣,懷揣夢想和激情。十四歲他機緣巧合見到出巡的秦始皇嬴政,他對自己許下“大丈夫應該要他這樣”的宏願。靠著努力,他混上了一個泗水亭子,此時的身份地位當然和秦始皇相距遙遠,但是劉邦始終腳踏實地,一刻沒有消磨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利用自己的亭長身份,廣交豪傑朋友,時時砥礪自己。當陳勝吳廣揭開反秦的序幕時,劉邦已經46歲“高齡”,但是他仍然不改初心,敢於揭竿而起,不能不讓人佩服。
正是因為劉邦豪爽不羈,甚至有點流裡流氣,卻得到了多金大齡恨嫁女呂雉的垂青,也聚攏了一大幫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也是因為這點,當時蕭何的地位高過他,卻願意死心塌地追隨他。這些都為他後來建立不世功業奠定第一塊基石。

二、深謀遠慮,寬厚容人。

劉邦知道秦朝的皇帝之所以失去合法性地位,很大程度在於殘忍暴虐。為此,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偉業,他有意包裝自己的仁愛、寬容一面的形象。當然,劉邦這一方面特質也不是完全偽裝出來,作為一名出身卑微,見多了人間疾苦的成熟男人,他確實有待人寬厚的一面。比如,攻下咸陽後,秦王子嬰繫頸投降。他的手下都說要殺了秦王子嬰。但是劉邦卻說:“秦王已經服降,殺了他,這是不祥的事情。”這和後來項羽進關,二話不說殺了秦王,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形成了鮮明對比。

劉邦的寬厚還體現在入關後,與漢中父老的“約法三章”上,雖然這上面有政治作秀的嫌疑,但是他畢竟用他樸素的法令,約束了自己的部下,使他們沒有辦法大肆燒殺搶掠,有效保護了平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並獲得了漢中百姓的好感。

三、遇事穩重,隱忍不發。

劉邦高人的地方,還表現在他遇事穩重,能沉得住氣。 比如就進關這件事情,劉邦先於其它各路諸侯,有人對他說: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 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 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 ”

意思說項羽要封章邯為雍王,可能要把關中交給章邯,叫劉邦把握機會,早點自封漢中王。

但是劉邦卻能審時度勢,知道自己此時的兵力不足抵抗項羽,所以沒有選擇和項羽大軍硬碰硬。而是低身下氣,去參加了鴻門宴,並贏得了項羽的信任。

後來,韓信攻下趙國。劉邦正和項羽苦戰,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這時候韓信來函說要封他為趙王。劉邦雖然對韓信擁兵自重有些生氣,但是他還是隱忍不發,答應了韓信的要求。這也體現了他的天威難測的帝王心術,確實有過人之處。

四、知人善用,謙恭虛心。

這一點也是一位領導者最為重要的品質。我們知道,劉邦在領兵打仗、攻城略地、軍事指揮這一方面,肯定是遠遠不如項羽的,但是他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一個領袖,在選才用人,廣納賢才這方面,可以說使死對頭項羽完敗。他將客觀對自己和手下才俊做了一番評價: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於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 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 我擒也。 ”

確實,作為一個領袖,不要求是什麼都懂的全才,但是一定要會用,也善用人才。終其一生,在人事管理和團隊管理方面,劉邦處理得非常高明。 韓信、英布原來都是項羽的手下,但最終都倒戈被劉邦招致麾下。這和他大氣磅礴的氣度,知人善用的本領是分不開的。

劉邦不但善於用人,也勇於改錯。 又一次,酈食其前來拜見。劉邦正讓兩個女人幫他洗腳。酈食其遠遠作揖說:“你先要消滅秦國,不能用這種傲慢態度見年齡大的人!”劉邦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他整理好衣服,起身讓酈食其坐下。能虛心接受批評,敢於承認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劉邦誰人不敬。這也是他御下有方的訣竅。

好,就說上面這四條,不知道能否讓你滿意。劉邦身上確實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故事,你關注我,我下回再來好好說說,你看怎樣。


摺疊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確實劉邦手底下的能人個頂個的棒,什麼兵仙韓信,什麼十大謀士之首的張良,什麼治國一級棒的蕭何。

劉邦雖然也識文斷字,能夠帶兵打仗,但在這些人面前,整個就是一文不能寫字,武不能揮刀弄槍的存在。

咋說呢?劉邦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沒邊那種,使喚著還趁手,就怕你沒能耐,不是人家手裡那盆菜,懶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風歌》的說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點江山何值是一個霸氣。

話說領導那是一門藝術,不是說你來了,一隻手插褲兜,另一隻手拿一根指揮棒:“去你幹這個,去你幹那個!”

你沒幹好,俺拿扣工資來要挾你服從,這種領導太低端,是個人就能幹,整個蝦兵蟹將還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結果就是手底下養不出獨當一面的大將,全是些人蓄無害的小白兔。

對手吹口氣的功夫就能給你掀趴下,還不拿正眼瞧你,整個就不上臺面的存在。

所以說道根子上,一個好的領導指揮藝術的根本是服眾,不是壓迫。

所以劉邦想要幹趴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手底下沒幾個能耐大的,早就被項羽挖坑埋了,連個土堆都不會留下來。

而這些個大能,還就是喜歡蹲在劉邦的手底下聽用。

那麼劉邦能把這幫驕兵悍將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來聊上一聊。

首先第一點

劉邦雖然布衣出生,沒那種暴發戶的感覺,人家從頭至尾能聽人勸。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聽上一聽感覺一下。

當年劉邦遇到張良,那也是機緣巧合。

張良辛辛苦苦半輩子組織起大頭兵攻城略地,想著給韓國的復立弄塊地皮,結果他的謀略是沒問題,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個費勁。

正好趕上劉邦帶著自己從沛縣出來的哥幾個,瞅著這都是盟友,得咧,能幫一把是一把。

劉邦這就幫了韓王打下幾塊地皮。

後來這不韓王有了地皮了,也闊氣了,就讓張良帶著人馬跟著劉邦去咸陽這塊瞅瞅,能幫就幫一把。所以開頭張良和劉邦也就這點情義,沒多少。

但這一路上發生的事,讓張良對這個起於微末的領導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說,劉邦這都打進了咸陽。

咋說呢?當時劉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沒見過多少,就了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覺他這人生目標已經達成了。

一股腦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宮裡邊,就不願意出來了。

把一幫子跟著他準備打天下的臣子給急壞了,誰說都聽不進去。

結果樊噲請了張良去說,張良把這危害和局勢一條一條的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雖然直吧嗒嘴,但最終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從那皇宮裡邊退了出來。

為了安定咸陽這塊的秦人,頒佈了不少的法令。

就這些個法令,讓這些個老秦人對劉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也為他從漢中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衝出來做了最好的準備。

聽人勸吃飽飯嗎?張良打心眼裡就感覺劉邦是個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後邊張良為毛要留下來幫著劉邦過鴻門宴這到坎呢?

縱觀劉邦這輩子,聽人勸吃飽飯的例子多了去了,這也就為他能夠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第二點

劉邦這人也大方,不是那種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會給你相應的平臺,讓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你比方說韓信,其實說道根子上,最開始也就是個無名小卒而已。在項羽哪裡得不到賞識,轉投了劉邦,是蕭何挖掘出來的。

劉邦開頭也不信,但是蕭何推薦的,見個面搞個面試瞅瞅,這一瞅下來,劉邦服了。

不就是個大將軍嗎?劉邦一傢伙就把韓信從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將軍的位子上,而且自己為了這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韓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來對待劉邦嗎?

後來項羽被韓信逼的撐不住了,許諾韓信很多好處,韓信壓根就沒搭理。

這就是劉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第三點

劉邦這人知錯就能改,重來不裝高大尚的存在。

話說劉邦他開頭也是個人,不是啥聖人,乾的錯事不能說一籮筐,但一簸箕還是有的。

但在錯誤面前,不管是蕭何,還是曹參,張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擠兌過劉邦。

有那說的重了點,也傷了劉邦的面子。也沒見劉邦咋樣?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劉邦也認。

您要說這種事擱到項羽身上,還聽呢,分分鐘鍾就讓你滾出去了,嚴重點直接就剁了腦殼。

人比人氣死人嗎?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聽一聽。

周昌這人性格比較直,說話從來不帶拐彎的。有一次他去皇宮裡邊見劉邦說點事。

結果這時間點上,劉邦是娛樂時間,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塊。

周昌他不知道啊,畢竟大白天的,也沒想那麼多,這就進去了,一推門,就瞅見了。

周昌一張老臉弄了大紅臉,掉頭就跑。

劉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擱皇宮裡邊這頓跑,到最後周昌被劉邦追上了,劉邦到也乾脆直接騎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覺俺是什麼皇帝!”

周昌也不客氣:“您就是夏桀一樣的皇帝!”

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臉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劉邦仰著脖哈哈大笑:“啥事說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開始說正事了,剛才就當是一出玩鬧而已。

所以劉邦這人你說道根子上,他很務實。只要你心思沒有啥歪主意,能把事辦了,你可勁的罵我,沒問題啊!當然你不能胡鬧不是。

第四點

劉邦這人知道自己兩把刷子,很多事掂量著自己搞不定,他絕對會放手讓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邊瞎指揮的事,你愛咋幹咋幹,只要能把事擼平了,這就成。

第五點

人家劉邦也不是個不知道學習的人,他小時候可沒咋學習過。

能讀書寫字這都是後來用功補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風歌》這樣龐博大氣的詩詞?

天賦很高的,咱都知道劉邦是武力值和一幫子高級將領有差距,但這幫子高級將領但凡不服氣的,那個不都被劉邦給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沒這份天賦,也就不會有相應的武力值,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劉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劉邦能駕馭他們,這足以說明劉邦絕不是等閒之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劉邦比這些人還要厲害,那麼他主要厲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善於團結部下,捨得放權,領導力十足。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他讓每一位部下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安排都是有條不紊。

其次,劉邦用人不疑,信任屬下,特別注重論功行賞。對於人才,劉邦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最實在的肯定。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最後。劉邦不計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又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律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總之,劉邦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這些厲害的人,那麼足可以說明劉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厲害。


斜槓小石


韓信曾經評價劉邦"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那麼劉邦為何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呢?

人要想成大事,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野心;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劉邦之所以能駕馭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人,至少在野心和智慧兩方面,他們肯定是不如劉邦的。

劉邦雖然文不能書,武不能戰,聰明比不過張良,勇敢不如韓信,但他有城府啊!他狡猾啊!他能在該大方的時候大方,在該斷舍離的時候比誰都狠心,該裝糊塗的時候他絕不逞聰明,該逃跑保命的時候,又絕對不會逞匹夫之勇,這些就是劉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沛縣窮哥們集團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身邊的哥們集團有蕭何、曹參,偏偏當時沛縣的縣令是個忠於上級的榆木疙瘩,他對秦朝特別忠誠,一看還有人造反,就將蕭何、曹參和他們的家人扔進大獄,幸虧劉邦是個痞子,從不按規矩辦事,直接找人殺了縣令,把鐵哥們從大獄裡救了出來。於是沛縣就完成了權力重組,劉邦成了小集團的領導。


不擇手段招攬人才,能忍辱

識人,是劉邦是一種能力,這體現了劉邦的高情商。

劉邦在沛縣成立自己的班底之後,漸漸的做大做強,他以豐邑為據點,人數發展到三千左右,但後來卻遭到雍齒的反叛,又變成光桿司令了。不過劉邦能高能低,這也是他的一個優點。

劉邦苦苦要求張良留下,張良本打算投奔景駒,看到劉邦對他這麼熱情,決定先留下看看,但心思不定,張良也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輔佐明君的野心,跟劉邦直接想自立門戶不一樣。

張良是儒家的書讀太多了,而劉邦不讀書,不讀書就不會被道義所拘束,所以劉邦比張良、韓信他們更無恥、更沒底線。

張良開始離開劉邦投奔項梁,當時劉邦暗戳戳籠絡人才,手下有酈食其、灌嬰、酈商等人才,隊伍也擴大到好幾萬人。項梁在這個時候死了,張良又回頭找劉邦,覺得劉邦有出息了。

後來項羽又把劉邦掉到窮山惡水的巴蜀,張良一看這不對啊,劉邦落魄了,還沒文化,還是換老闆吧,於是又投奔了韓王成。

好景不長韓王成又掛了,巴蜀劉邦卻通過短時間的運作,人員又狀態起來,還滅了項羽分封的三個諸侯王。此時張良又回到劉邦身邊,劉邦再一次接納了他,沒有記仇。

劉邦不記仇嗎?不是,是他知道自己形式不如人,他深諳人性。此時他除了忍辱,別無選擇。而張良也被他的愛才的誠意所打動,“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都信這一套,這也是劉邦善於籠絡人心的證明。

出手大方,深諳人性

人性就是利益,要想別人對你忠誠,知遇之恩只能騙騙張良、陳平等飽讀詩書的人,你要想騙韓信這種,具有投機倒把心理的市井小人,恐怕很難。當然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唯利是圖,樊噲還好些,他是江湖義氣,但也需要給錢,否則人家憑啥跟你玩?

劉邦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王…封韓信為齊王,但是他很不高興,這也為韓信被殺埋下了悲劇的伏筆,你還想當齊王,你還想當皇帝呢?你咋不上天呢?

但是在大局未定之際,劉邦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利益要求,而且未曾開口,劉邦就已經把錢和地準備好了,他的手下如何能不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項羽失敗在他實在太摳,不如劉邦大方。先給出去,再收回來,這才是劉邦真正的城府所在。

至於劉邦說的那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他是半真半假,是自謙,自我貶低,他真的不如嗎?恐怕是籠絡任心,巧舌如簧的口蜜腹劍罷了,能夠坐到皇帝之位,絕非一般人,他的聰明一定超過張良韓信和蕭何他們。


靜說歷史


這就和有些人總是糾結自己的老闆或者領導的學歷不如自己一個道理,憑什麼我一個高學歷人才,卻得給一個低學歷學渣打工?

這事放到劉邦和他手底下的謀士將領也一樣,劉邦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的小混混,可是幫他打江山的人卻幾乎個個是頂尖人才。

拋開出身比劉邦出身還要低微的狗肉店老闆樊噲和賣蠶箔又兼職吹簫辦喪事的周勃,劉邦手上的一流人才,哪個不比劉邦學歷高?

劉邦手上有所謂的“三傑”,也就是蕭何、張良和韓信。

蕭何在鼓動劉邦起事之前,他是沛縣的主吏掾,官雖說也不大,可也是縣官,畢竟地位和權力高於劉邦,工資也比劉邦多。

張良的出身就更好了,他爺爺張開地和他爸爸張平“五世相韓”,給五代韓國君王當過宰相,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的話,以張良的能力,說不定他還能繼承爺爺和爸爸的事業,繼續給韓國當宰相呢!

所以,張良是妥妥的韓國貴族。

韓信雖然出身不太好,可是架不住智商高呀,是個實打實的軍事天才,十個劉邦的軍事才華可能也抵不上一個韓信。

劉邦對蕭何、張良和韓信三人的評價是什麼?劉邦在和高起、王陵等人喝酒閒聊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搞戰略,我劉邦搞不過張良。

搞經濟,搞民生,搞運輸,我劉邦搞不過蕭何。

搞軍事,我劉邦搞不過韓信。

這話劉邦說得很實在,不過他最後又說了句,“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為什麼劉邦能夠用好蕭何、張良和韓信,項羽卻用不好一個范增呢?因為項羽沒有劉邦的領導藝術。

領導藝術還可以分成領導格局、領導能力以及領導魅力,所謂領導格局就是你作為一個領導者想要得到什麼並且能夠給別人什麼,所謂領導能力就是領導者能否把控好總方向並且用好自己手上的人才,所謂領導魅力就在於領導者能否吸納更多的人才並且讓他們對自己的位置基本滿意。

領導格局和領導能力上去了,領導魅力實際上也就上去了,領導魅力再說通透點就是領導者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項羽有野心,可他卻容不下人,更用不好人才,也不捨得給別人好處,所以他的領導格局和領導能力就不行,以至於領導魅力不斷下降。

韓信一開始也是在項羽的麾下,可項羽只讓他當了執戟郎中,當了“貼身保鏢”,然後給項羽獻言獻策,項羽還不搭理他。

這就說明項羽太過自負,以至於他做不到基本的識人用人,別說韓信了,哪怕是范增到了後期也沒少被項羽鄙視。

可劉邦就不同了,他因為出身市井,所以練就了一身的圓滑功夫,知道對什麼人應該說什麼話。

這個人有沒有才華,能不能用先不管,反正不能把話說死,如果這個人有才華,恰好又能用的話,那他就可以順勢招攬。

劉邦還有容人之量,能夠聽得進去別人的勸,就拿“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事來說,韓信到了劉邦帳下覺得得不到重用,所以乾脆一走了之,蕭何一聽說,沒和劉邦打一聲招呼直接跑去追韓信了。

當時鬧得劉邦以為蕭何當了逃兵,氣得要死,等到蕭何帶著韓信一塊回來了之後,劉邦還在鬧脾氣。

然後蕭何劈里啪啦說了一堆,劉邦就氣消了,不僅消了氣,還聽蕭何的勸,弄了個隆重的儀式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這事換成了項羽的話就不可能發生,韓信?呸,我管你是誰,想走就走,我項羽才不稀罕你呢!

和項羽的“摳門”相比,劉邦還表現得很大方,反正是在打江山,你要是立了功,該賞他就賞給你。

項羽呢?什麼也不想給,只想一個人霸佔所有的好處,這對於一個利益集團來說顯然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所以,劉邦慢慢地就擁有了越來越高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人才們就願意來給他打工了,因為他不僅能按時發工資,過年過節還發紅包,業績上去了還會加工資。

這樣的老闆,誰不想給他打工?

或許也有的人會問,為什麼張良蕭何他們自己不創業當老闆,卻跑去給劉邦打工,幫助劉邦創業?

說來說去,他們這些人只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能夠發揮出十分力,到了別的領域就未必了。

這種專業人才,他能夠管好自己的領域,可是真到了讓他統籌全局的時候,他就未必也能夠管好了。

因為他未必知道怎麼駕馭人,也未必知道這個人該放到什麼位置,更未必知道怎麼來平衡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

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哪怕出身再低、學歷再低,可他就是當老闆的命;有些人哪怕學歷再高、專業技能再好,他也只是給別人打工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