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细谈砸评


韩信曾说刘邦擅于“将将”,这并不仅是一句恭维的话。刘邦在初期时,身边就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事业进一步发展,谋士有张良、陈平,武将也有韩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婴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如果论谋略、带兵打仗等能力,也许刘邦是不如他的这些下属;但若论号召力、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及刘邦,所以此问题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碍我们来讨论刘邦是如何能驾驭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气质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当他们一出现,或者一开口就会吸引你的目光,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风骨不凡,萧何就是见他谈吐与众不同,认为他能成大事,才对他另眼相待。不仅萧何,连吕公都因为刘邦的气质,而认定他非等闲之辈,并将掌上明珠嫁与刘邦。

在当时秦朝的严苛统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但刘邦不同,他可以在身无分文的时候,谎报“贺钱一万”,谎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这种行事让他显得鹤立鸡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这种行为就是厚颜无耻;可偏偏在刘邦身上,就是一种卓尔不群,这是一种天生的气质带来的,也可以称之为影响力。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气质,让他在还没成事时便汇集了一批人,比如萧何、樊哙、曹参,这些就是刘邦的种子成员,有了种子,团队进一步发展壮大,才有实力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再加上刘邦为人有义气,擅于争取人心,更擅于政治作秀,于是逐渐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领导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见刘邦的号召力,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领导能力,团队便如一盘散沙。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很明白身边人的特质,比如萧何擅于安顿后方,张良擅于出谋划策,韩信擅于调兵遣将。如果没有刘邦的知人善任,那么良才会长期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最终导致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选择离开。

其次,刘邦擅于权术。陈平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很多人认为是刘邦宽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现。但是,从后期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可知,刘邦并不是一个完全豁达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虽然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动声色。在招揽英布的时候,刘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赐予英布豪华的居所,最终使英布臣服,这一点也可见刘邦擅于谋划人心,也是权术的另一重体现。

此外,还有刘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够赏罚分明等特质也为他驾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还想说明一点。很多人疑惑刘邦为什么在沛县时就能得到那么多人才,比如萧何等。其实,这些人并非一开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逐步参与的事情变多,能力得到锻炼,才逐步发展成人才的。之后,刘邦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在升级,变得优秀,才逐步有了更优秀的人加入,而作为其中领导者的刘邦,也一步步精进,才有了未来更多的可能。

这很像一个创业团队,有一个实力还不那么强的主心骨,周围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战斗中,大家都不断进步,最终小角色成为一个个的精英,主心骨成长为了行业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质,加上长期不断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终极的秘诀或法宝吧。


喵喵趣见


毛主席曾经说过“刘邦是一个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将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将敌人搞的少少的,这一点刘邦的确不简单,他在自己的生变笼络了一帮人,这帮人最后帮他打下江山。

刘邦为什么能笼络这么多人在身边呢?首先就是刘邦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张良一直是韩王的人,在留遇到刘邦之后,给刘邦讲解兵法,刘邦全部能听懂,且能听的进去,所以张良就次就跟着刘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刚愎自用,韩信曾经说过他在项羽帐下的情况,项羽是“言不听、计不从”,两者一对比,自然跟着刘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刘邦豁达,刘邦不喜欢读书人,曾经骑在周昌身上,和周昌开玩笑,然后问周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周昌说他是和夏桀商纣一样的人。这在古代就是对帝王岛侮辱,但是刘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后面就没提过这方面的事。


刘邦还比较豪爽,跟着刘邦的都不担心刘邦不会给他们富贵,尤其是他从沛县带过来的那一批人。刘邦对跟着自己的人都是封赏比较多,韩信作为大将军,最后封齐王、卢馆也也被封王,张良是自择齐地三万户,还有带出来的那一批将军,都有封侯,这一点让那个跟着他的人知道刘邦不会亏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刘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这么用,是他将将的特殊能力,这一点在他对后世的安排可谓体现咋淋漓尽致。

刘邦不愧于一个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国历史在的重要节点的领导者。汉初的“三杰”都是大才,但是他们都愿意被刘邦带领,可见刘邦独特的魅力。


帝国烽火


刘邦作为一个无赖居然能笑到最后统一了天下,这就看出刘邦的高明之处了,刘邦是一个很会驾驭人和管理人才的老板,一个好老板加上手下众多能干的人才,发挥出了极大的能量,所以能赢到最后!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算怀疑,我现在不说,把你价值榨干了才收拾你,这就是刘邦管理人才的特点!刘邦大字不识几个,学识比张良,萧何等人差远了,武力比樊哙,韩信等人也是差远了,可刘邦有一点好就是我虽然不行,可我能够提供人才发挥价值的平台,只要你行,我就重用你,不管你是什么出身,能干就行,就给你职位。刘邦就是能放权,什么人有什么才干就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张良谋略厉害就当军师,萧何管理计算好,就管后勤,韩信,樊哙等人军事强,就领兵打仗。刘邦是个好领导,你是人才就用,平时也不干涉你,把事办好就行,有功了,刘邦不会小气,大大奖赏你,反正刘邦就一个意思,跟着我有酒有肉有富贵享,所以他手下的人都愿意跟着刘邦干,而且干的开心舒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了,韩信在项羽那边不重用,去到刘邦那里开始也不重用,后来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了,让刘邦知道韩信是个军神,然后刘邦二话不说,就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由一个无名小卒到人生巅峰,这是多大的信任啊,能不死命效忠刘邦啊,所以后来项羽许诺了多少好处,韩信就是不背叛刘邦,刘邦除了给人利益和官职外,还给了手下诚信和尊严,反正跟着刘邦混的人最后都封了爵位,有利益有尊严和荣耀,这就是很多人才都服从刘邦这个无赖!



刘邦能听人劝告,你只要真的是好建议,你骂刘邦,他也不计较你,能听的进别人的建议,这也是一个好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刘邦打进了咸阳,刘邦一个土包子面对咸阳花花世界,被迷住了双眼,天天喝酒玩女人,乐不思蜀。张良就指责刘邦这样做迟早会完蛋,刘邦听完后,主动认错,也按照张良的指示退出了咸阳,把珠宝和女人留给项羽,自己在郊外驻扎,如果刘邦当初不听张良的话,就没有后来的鸿门宴了,项羽早干掉了刘邦了!刘邦是很能听从手下的建议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我就听,没有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这样的领导大家也自然相处融洽啦!刘邦不仅听的进劝告,也挺阔达,有一次他跟周昌玩闹,刘邦就问周昌自己像哪个帝王啊,周昌就说你就是夏朝的纣王,纣王可是暴君啊,你这样说不就是得罪了刘邦吗,刘邦听了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而去,也没有计较周昌出口不逊,这就是阔达的刘邦啊,是人都会跟着一个阔达好说的领导吧!



当然刘邦也有狠的一面,当年打天下,什么都可以给,统一了天下,人才榨干了价值也就要收拾了,刘邦把异姓王个个都铲除了干净,这就是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素质,该软时就软该心狠手辣就毫不手软,恩威并施,刘邦做的很溜!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刘邦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已历害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点刘邦身上有强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讲一则小故事,刘邦和张良在一同投奔景驹的路上相逢,两个人彼此交谈,一见如故,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转头投入了刘邦的阵营。张良作为汉朝三杰,也是满腹经伦,胸怀大志,当初在乱世投奔,也希望找一个好老板,以便展示自已的才华,但他与刘邦初次相遇就成为至交,你不得不承认,刘邦身上确实有迷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甘愿投之门下,为之牺牲和奉献一切,张良就是贡献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后功成身退了。

刘邦年青时候喜欢游手好闲,被人惯以无赖之闲,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的祖业,他身上还是具备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与人为善,心胸开阔,为人大度,行侠仗义,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优秀的品质,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围。

第二点刘邦善用人才,恩威并用,宽猛相济。

再讲一则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季布几次都把刘邦打败了,而丁公追击过刘邦但又最后放了他。刘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来,随后又把季布放了,并封他为郎中,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这样忠臣来辅佐。丁公和季布是亲戚,他说季布给过刘邦难堪都做官了,我有恩于刘邦应该给我更好待遇,而他做梦没有想到是,刘邦把丁公抓起来并对大家说:丁公做项羽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失去了天下。刘邦把丁公杀了,并且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当丁公。

刘邦这一招绝对拍案叫绝,恩威并用,让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汉朝。作为汉朝最大老板要管理好一个国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难以尽职尽责的,仅靠一张慈相的面孔,美丽动听的言辞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并用,宽猛相济才是上策,而刘邦掌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打人没有骂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难到你不敬佩!

第三点刘邦公正豁达,用人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门弟之分,正确建议虚心吸纳。

再来一则故事,娄敬是一介平民,他从山东赶来见刘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势,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因为秦地固守险要,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同意此建议,因为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自如。刘邦采纳了建议,很快迁都关中长安。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此人高超之处,一个皇帝听从一个老百姓的意见,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个人想要干一番事业,是离不开朋友帮忙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还找来了汉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创立了大汉朝。一个人要想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人总以为有本事,有见识,有阅历就能成功,其实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来自于人际关系。

第四点刘邦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大汉建立,在庆功宴会上,刘邦总结自已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驰骋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可用,但对他还心生猜忌。

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也很坦荡,道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个领导指挥全局,知人善任,人尽其用,各尽其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你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刘邦高超的用人之术,正是他杰出政治的表现。

总而言之,正是刘邦能够驾驭这么多历害的人,他才有足够能力建立了大汉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智不比张良、勇不如韩信、才不敌萧何”,连项羽这样一代霸王都没能争得过他,不得不说,刘邦的厉害之处还是让人钦佩。但是,毕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够接触到的也不是特别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着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跟随他,甚至有一部分还是从项羽的阵营跑过来的。

刘邦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大抵有两类。

一是其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

二是逐渐从对手吸收到的优秀人才,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

这类人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对刘邦效忠的张良、陈平等人;第二类是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又有投机心理的韩信等人;第三类是完全是投机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刘邦能够让自己的小伙伴—丰沛功臣集团对自己效忠,是因为他敢于承担政治风险,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事,这是他最初起兵时能成为领袖的根本原因。从此以后,萧曹等人与其确立了牢固的君臣关系,之后自然终身追随。

一、能够分享,出手大方。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召集群臣,置酒相乐,并闲聊起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他问大家,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说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赏给有功之臣,说明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谓与天下同利,即是与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银当然更会分金银,跟着他出力即有封赏,所以人人归心,以死相效,这天下还会不是他刘邦的?

二、不怕失败,没死再来。

刘邦打过许多胜仗,也打过很多败仗,但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论败到何种程度,他都不气馁、不放弃。比如,彭城之战,他带领56万大军攻打项羽,被项羽3万轻骑兵给干了,最后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他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些家当,几乎丧失殆尽。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还有心思收了个美人戚姬,后来又白手起家,重新再来,竟然最后把项羽给灭了。跟着这样从不放弃的人,就如同跟随了希望,所以跟随者越来越多。

三、用人广泛,知人善任。

关于用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老板,他的手下,有贵族,有游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贩,甚至有狗屠、强盗、车夫,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他收来就用,一用就灵,所以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别人也心甘情愿,死心塌地。

四、没有牵挂,当舍就舍。

我觉得刘邦的这个特质,是与其他成功者有点差异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什么都可以舍弃,什么道德人伦,什么父慈子孝,这些与打天下、坐江山发生冲突时,当舍就舍,当弃就弃,他在亲情上从不婆婆妈妈,没有什么东西比目标更重要。项羽要烹他父亲刘太公,刘邦说,烹吧,记得分我一杯羹。孩子们在战争中逃跑,坐在他车上,他怕被抓到,顺手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丝毫也不犹豫。对目标这样坚定、这样能割舍的人,无论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随的人自然就多。

纵观刘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点:

  • 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 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 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次等文案


好问题,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刘邦确实有诸多过人之处,分析他身上的闪光点,能给我们现在处世做事带来启迪和智慧。

张良、韩信、萧何都是不世出的英雄,他们的谋略、胆识、能力似乎都在刘邦之上,那么为什么刘邦能够驾驭他们,并最终战胜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缔造大汉江山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刘邦身上有着杰出的领袖气质和独有的人格魅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少立志、初心不改。

刘邦从小就是追梦少年,他身份卑下,却志存高远。他年少时以窃符救赵的信陵君为榜样,怀揣梦想和激情。十四岁他机缘巧合见到出巡的秦始皇嬴政,他对自己许下“大丈夫应该要他这样”的宏愿。靠着努力,他混上了一个泗水亭子,此时的身份地位当然和秦始皇相距遥远,但是刘邦始终脚踏实地,一刻没有消磨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利用自己的亭长身份,广交豪杰朋友,时时砥砺自己。当陈胜吴广揭开反秦的序幕时,刘邦已经46岁“高龄”,但是他仍然不改初心,敢于揭竿而起,不能不让人佩服。
正是因为刘邦豪爽不羁,甚至有点流里流气,却得到了多金大龄恨嫁女吕雉的垂青,也聚拢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也是因为这点,当时萧何的地位高过他,却愿意死心塌地追随他。这些都为他后来建立不世功业奠定第一块基石。

二、深谋远虑,宽厚容人。

刘邦知道秦朝的皇帝之所以失去合法性地位,很大程度在于残忍暴虐。为此,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他有意包装自己的仁爱、宽容一面的形象。当然,刘邦这一方面特质也不是完全伪装出来,作为一名出身卑微,见多了人间疾苦的成熟男人,他确实有待人宽厚的一面。比如,攻下咸阳后,秦王子婴系颈投降。他的手下都说要杀了秦王子婴。但是刘邦却说:“秦王已经服降,杀了他,这是不祥的事情。”这和后来项羽进关,二话不说杀了秦王,还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邦的宽厚还体现在入关后,与汉中父老的“约法三章”上,虽然这上面有政治作秀的嫌疑,但是他毕竟用他朴素的法令,约束了自己的部下,使他们没有办法大肆烧杀抢掠,有效保护了平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并获得了汉中百姓的好感。

三、遇事稳重,隐忍不发。

刘邦高人的地方,还表现在他遇事稳重,能沉得住气。 比如就进关这件事情,刘邦先于其它各路诸侯,有人对他说: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 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

意思说项羽要封章邯为雍王,可能要把关中交给章邯,叫刘邦把握机会,早点自封汉中王。

但是刘邦却能审时度势,知道自己此时的兵力不足抵抗项羽,所以没有选择和项羽大军硬碰硬。而是低身下气,去参加了鸿门宴,并赢得了项羽的信任。

后来,韩信攻下赵国。刘邦正和项羽苦战,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这时候韩信来函说要封他为赵王。刘邦虽然对韩信拥兵自重有些生气,但是他还是隐忍不发,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这也体现了他的天威难测的帝王心术,确实有过人之处。

四、知人善用,谦恭虚心。

这一点也是一位领导者最为重要的品质。我们知道,刘邦在领兵打仗、攻城略地、军事指挥这一方面,肯定是远远不如项羽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一个领袖,在选才用人,广纳贤才这方面,可以说使死对头项羽完败。他将客观对自己和手下才俊做了一番评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於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 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 ”

确实,作为一个领袖,不要求是什么都懂的全才,但是一定要会用,也善用人才。终其一生,在人事管理和团队管理方面,刘邦处理得非常高明。 韩信、英布原来都是项羽的手下,但最终都倒戈被刘邦招致麾下。这和他大气磅礴的气度,知人善用的本领是分不开的。

刘邦不但善于用人,也勇于改错。 又一次,郦食其前来拜见。刘邦正让两个女人帮他洗脚。郦食其远远作揖说:“你先要消灭秦国,不能用这种傲慢态度见年龄大的人!”刘邦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他整理好衣服,起身让郦食其坐下。能虚心接受批评,敢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刘邦谁人不敬。这也是他御下有方的诀窍。

好,就说上面这四条,不知道能否让你满意。刘邦身上确实还有很多值得一说的故事,你关注我,我下回再来好好说说,你看怎样。


折叠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确实刘邦手底下的能人个顶个的棒,什么兵仙韩信,什么十大谋士之首的张良,什么治国一级棒的萧何。

刘邦虽然也识文断字,能够带兵打仗,但在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文不能写字,武不能挥刀弄枪的存在。

咋说呢?刘邦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没边那种,使唤着还趁手,就怕你没能耐,不是人家手里那盆菜,懒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风歌》的说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点江山何值是一个霸气。

话说领导那是一门艺术,不是说你来了,一只手插裤兜,另一只手拿一根指挥棒:“去你干这个,去你干那个!”

你没干好,俺拿扣工资来要挟你服从,这种领导太低端,是个人就能干,整个虾兵蟹将还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结果就是手底下养不出独当一面的大将,全是些人蓄无害的小白兔。

对手吹口气的功夫就能给你掀趴下,还不拿正眼瞧你,整个就不上台面的存在。

所以说道根子上,一个好的领导指挥艺术的根本是服众,不是压迫。

所以刘邦想要干趴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手底下没几个能耐大的,早就被项羽挖坑埋了,连个土堆都不会留下来。

而这些个大能,还就是喜欢蹲在刘邦的手底下听用。

那么刘邦能把这帮骄兵悍将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来聊上一聊。

首先第一点

刘邦虽然布衣出生,没那种暴发户的感觉,人家从头至尾能听人劝。

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听上一听感觉一下。

当年刘邦遇到张良,那也是机缘巧合。

张良辛辛苦苦半辈子组织起大头兵攻城略地,想着给韩国的复立弄块地皮,结果他的谋略是没问题,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个费劲。

正好赶上刘邦带着自己从沛县出来的哥几个,瞅着这都是盟友,得咧,能帮一把是一把。

刘邦这就帮了韩王打下几块地皮。

后来这不韩王有了地皮了,也阔气了,就让张良带着人马跟着刘邦去咸阳这块瞅瞅,能帮就帮一把。所以开头张良和刘邦也就这点情义,没多少。

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让张良对这个起于微末的领导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说,刘邦这都打进了咸阳。

咋说呢?当时刘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没见过多少,就了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觉他这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了。

一股脑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宫里边,就不愿意出来了。

把一帮子跟着他准备打天下的臣子给急坏了,谁说都听不进去。

结果樊哙请了张良去说,张良把这危害和局势一条一条的说给刘邦听,刘邦听了虽然直吧嗒嘴,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从那皇宫里边退了出来。

为了安定咸阳这块的秦人,颁布了不少的法令。

就这些个法令,让这些个老秦人对刘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为他从汉中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冲出来做了最好的准备。

听人劝吃饱饭吗?张良打心眼里就感觉刘邦是个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后边张良为毛要留下来帮着刘邦过鸿门宴这到坎呢?

纵观刘邦这辈子,听人劝吃饱饭的例子多了去了,这也就为他能够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第二点

刘邦这人也大方,不是那种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会给你相应的平台,让你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你比方说韩信,其实说道根子上,最开始也就是个无名小卒而已。在项羽哪里得不到赏识,转投了刘邦,是萧何挖掘出来的。

刘邦开头也不信,但是萧何推荐的,见个面搞个面试瞅瞅,这一瞅下来,刘邦服了。

不就是个大将军吗?刘邦一家伙就把韩信从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将军的位子上,而且自己为了这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韩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来对待刘邦吗?

后来项羽被韩信逼的撑不住了,许诺韩信很多好处,韩信压根就没搭理。

这就是刘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第三点

刘邦这人知错就能改,重来不装高大尚的存在。

话说刘邦他开头也是个人,不是啥圣人,干的错事不能说一箩筐,但一簸箕还是有的。

但在错误面前,不管是萧何,还是曹参,张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挤兑过刘邦。

有那说的重了点,也伤了刘邦的面子。也没见刘邦咋样?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刘邦也认。

您要说这种事搁到项羽身上,还听呢,分分钟钟就让你滚出去了,严重点直接就剁了脑壳。

人比人气死人吗?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听一听。

周昌这人性格比较直,说话从来不带拐弯的。有一次他去皇宫里边见刘邦说点事。

结果这时间点上,刘邦是娱乐时间,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块。

周昌他不知道啊,毕竟大白天的,也没想那么多,这就进去了,一推门,就瞅见了。

周昌一张老脸弄了大红脸,掉头就跑。

刘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搁皇宫里边这顿跑,到最后周昌被刘邦追上了,刘邦到也干脆直接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觉俺是什么皇帝!”

周昌也不客气:“您就是夏桀一样的皇帝!”

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脸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刘邦仰着脖哈哈大笑:“啥事说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开始说正事了,刚才就当是一出玩闹而已。

所以刘邦这人你说道根子上,他很务实。只要你心思没有啥歪主意,能把事办了,你可劲的骂我,没问题啊!当然你不能胡闹不是。

第四点

刘邦这人知道自己两把刷子,很多事掂量着自己搞不定,他绝对会放手让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边瞎指挥的事,你爱咋干咋干,只要能把事撸平了,这就成。

第五点

人家刘邦也不是个不知道学习的人,他小时候可没咋学习过。

能读书写字这都是后来用功补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风歌》这样庞博大气的诗词?

天赋很高的,咱都知道刘邦是武力值和一帮子高级将领有差距,但这帮子高级将领但凡不服气的,那个不都被刘邦给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没这份天赋,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武力值,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刘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个: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刘邦能驾驭他们,这足以说明刘邦绝不是等闲之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刘邦比这些人还要厉害,那么他主要厉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刘邦善于团结部下,舍得放权,领导力十足。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让每一位部下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安排都是有条不紊。

其次,刘邦用人不疑,信任属下,特别注重论功行赏。对于人才,刘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最实在的肯定。夺取天下以后,刘邦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最后。刘邦不计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律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总之,刘邦能够轻而易举的驾驭这些厉害的人,那么足可以说明刘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厉害。


斜杠小石


韩信曾经评价刘邦"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那么刘邦为何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呢?

人要想成大事,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野心;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刘邦之所以能驾驭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人,至少在野心和智慧两方面,他们肯定是不如刘邦的。

刘邦虽然文不能书,武不能战,聪明比不过张良,勇敢不如韩信,但他有城府啊!他狡猾啊!他能在该大方的时候大方,在该断舍离的时候比谁都狠心,该装糊涂的时候他绝不逞聪明,该逃跑保命的时候,又绝对不会逞匹夫之勇,这些就是刘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沛县穷哥们集团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刘邦身边的哥们集团有萧何、曹参,偏偏当时沛县的县令是个忠于上级的榆木疙瘩,他对秦朝特别忠诚,一看还有人造反,就将萧何、曹参和他们的家人扔进大狱,幸亏刘邦是个痞子,从不按规矩办事,直接找人杀了县令,把铁哥们从大狱里救了出来。于是沛县就完成了权力重组,刘邦成了小集团的领导。


不择手段招揽人才,能忍辱

识人,是刘邦是一种能力,这体现了刘邦的高情商。

刘邦在沛县成立自己的班底之后,渐渐的做大做强,他以丰邑为据点,人数发展到三千左右,但后来却遭到雍齿的反叛,又变成光杆司令了。不过刘邦能高能低,这也是他的一个优点。

刘邦苦苦要求张良留下,张良本打算投奔景驹,看到刘邦对他这么热情,决定先留下看看,但心思不定,张良也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辅佐明君的野心,跟刘邦直接想自立门户不一样。

张良是儒家的书读太多了,而刘邦不读书,不读书就不会被道义所拘束,所以刘邦比张良、韩信他们更无耻、更没底线。

张良开始离开刘邦投奔项梁,当时刘邦暗戳戳笼络人才,手下有郦食其、灌婴、郦商等人才,队伍也扩大到好几万人。项梁在这个时候死了,张良又回头找刘邦,觉得刘邦有出息了。

后来项羽又把刘邦掉到穷山恶水的巴蜀,张良一看这不对啊,刘邦落魄了,还没文化,还是换老板吧,于是又投奔了韩王成。

好景不长韩王成又挂了,巴蜀刘邦却通过短时间的运作,人员又状态起来,还灭了项羽分封的三个诸侯王。此时张良又回到刘邦身边,刘邦再一次接纳了他,没有记仇。

刘邦不记仇吗?不是,是他知道自己形式不如人,他深谙人性。此时他除了忍辱,别无选择。而张良也被他的爱才的诚意所打动,“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都信这一套,这也是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证明。

出手大方,深谙人性

人性就是利益,要想别人对你忠诚,知遇之恩只能骗骗张良、陈平等饱读诗书的人,你要想骗韩信这种,具有投机倒把心理的市井小人,恐怕很难。当然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唯利是图,樊哙还好些,他是江湖义气,但也需要给钱,否则人家凭啥跟你玩?

刘邦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王…封韩信为齐王,但是他很不高兴,这也为韩信被杀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你还想当齐王,你还想当皇帝呢?你咋不上天呢?

但是在大局未定之际,刘邦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而且未曾开口,刘邦就已经把钱和地准备好了,他的手下如何能不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项羽失败在他实在太抠,不如刘邦大方。先给出去,再收回来,这才是刘邦真正的城府所在。

至于刘邦说的那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他是半真半假,是自谦,自我贬低,他真的不如吗?恐怕是笼络任心,巧舌如簧的口蜜腹剑罢了,能够坐到皇帝之位,绝非一般人,他的聪明一定超过张良韩信和萧何他们。


静说历史


这就和有些人总是纠结自己的老板或者领导的学历不如自己一个道理,凭什么我一个高学历人才,却得给一个低学历学渣打工?

这事放到刘邦和他手底下的谋士将领也一样,刘邦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小混混,可是帮他打江山的人却几乎个个是顶尖人才。

抛开出身比刘邦出身还要低微的狗肉店老板樊哙和卖蚕箔又兼职吹箫办丧事的周勃,刘邦手上的一流人才,哪个不比刘邦学历高?

刘邦手上有所谓的“三杰”,也就是萧何、张良和韩信。

萧何在鼓动刘邦起事之前,他是沛县的主吏掾,官虽说也不大,可也是县官,毕竟地位和权力高于刘邦,工资也比刘邦多。

张良的出身就更好了,他爷爷张开地和他爸爸张平“五世相韩”,给五代韩国君王当过宰相,如果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的话,以张良的能力,说不定他还能继承爷爷和爸爸的事业,继续给韩国当宰相呢!

所以,张良是妥妥的韩国贵族。

韩信虽然出身不太好,可是架不住智商高呀,是个实打实的军事天才,十个刘邦的军事才华可能也抵不上一个韩信。

刘邦对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的评价是什么?刘邦在和高起、王陵等人喝酒闲聊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搞战略,我刘邦搞不过张良。

搞经济,搞民生,搞运输,我刘邦搞不过萧何。

搞军事,我刘邦搞不过韩信。

这话刘邦说得很实在,不过他最后又说了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为什么刘邦能够用好萧何、张良和韩信,项羽却用不好一个范增呢?因为项羽没有刘邦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还可以分成领导格局、领导能力以及领导魅力,所谓领导格局就是你作为一个领导者想要得到什么并且能够给别人什么,所谓领导能力就是领导者能否把控好总方向并且用好自己手上的人才,所谓领导魅力就在于领导者能否吸纳更多的人才并且让他们对自己的位置基本满意。

领导格局和领导能力上去了,领导魅力实际上也就上去了,领导魅力再说通透点就是领导者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项羽有野心,可他却容不下人,更用不好人才,也不舍得给别人好处,所以他的领导格局和领导能力就不行,以至于领导魅力不断下降。

韩信一开始也是在项羽的麾下,可项羽只让他当了执戟郎中,当了“贴身保镖”,然后给项羽献言献策,项羽还不搭理他。

这就说明项羽太过自负,以至于他做不到基本的识人用人,别说韩信了,哪怕是范增到了后期也没少被项羽鄙视。

可刘邦就不同了,他因为出身市井,所以练就了一身的圆滑功夫,知道对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

这个人有没有才华,能不能用先不管,反正不能把话说死,如果这个人有才华,恰好又能用的话,那他就可以顺势招揽。

刘邦还有容人之量,能够听得进去别人的劝,就拿“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事来说,韩信到了刘邦帐下觉得得不到重用,所以干脆一走了之,萧何一听说,没和刘邦打一声招呼直接跑去追韩信了。

当时闹得刘邦以为萧何当了逃兵,气得要死,等到萧何带着韩信一块回来了之后,刘邦还在闹脾气。

然后萧何劈里啪啦说了一堆,刘邦就气消了,不仅消了气,还听萧何的劝,弄了个隆重的仪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这事换成了项羽的话就不可能发生,韩信?呸,我管你是谁,想走就走,我项羽才不稀罕你呢!

和项羽的“抠门”相比,刘邦还表现得很大方,反正是在打江山,你要是立了功,该赏他就赏给你。

项羽呢?什么也不想给,只想一个人霸占所有的好处,这对于一个利益集团来说显然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所以,刘邦慢慢地就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人才们就愿意来给他打工了,因为他不仅能按时发工资,过年过节还发红包,业绩上去了还会加工资。

这样的老板,谁不想给他打工?

或许也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张良萧何他们自己不创业当老板,却跑去给刘邦打工,帮助刘邦创业?

说来说去,他们这些人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能够发挥出十分力,到了别的领域就未必了。

这种专业人才,他能够管好自己的领域,可是真到了让他统筹全局的时候,他就未必也能够管好了。

因为他未必知道怎么驾驭人,也未必知道这个人该放到什么位置,更未必知道怎么来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哪怕出身再低、学历再低,可他就是当老板的命;有些人哪怕学历再高、专业技能再好,他也只是给别人打工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