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莞企加速数字化转型

<table> 疫情倒逼莞企加速数字化转型

东莞三友联众车间,技术人员穿着无尘防护服在车间作业。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table>

3月12日,距离莞企复工已过去一个月。记者来到东莞台商大厦、民盈·国贸中心等大型写字楼,仍看不到多少上班族的身影。一打听,原来很多人都在居家线上办公。

受疫情影响,线上办公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但这种现象背后,却并不仅仅是居家办公这么简单。与之相伴的还有生产数字化、销售数字化、数字政府等多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在疫情造成空间隔绝的同时,东莞数字化进程却在加速推进。

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

转机

传统企业尝鲜数字化

在东城街道,东莞中创智能制造系统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里有一块显示屏,能够看到车间里刀具的寿数数据。其中,6号刀具寿数预设指数为5000,其当时寿数为9,表明该刀具距离疲惫期较远。

指着数控机床,该公司总经理黄河解释:“只要一台电脑,就能操控工厂所有设备,这便是数据工厂。经大数据搜集后进行数据剖析,得出刀具的疲惫期而防备断刀。”

除了预防断刀,中创智能的系统还做到了“一刀一策”。黄河介绍,不同刀具是有不同疲惫期的,过去只能通过人工来识别和判断,如今数据搜集后,系统会进行深度开发研讨,精准排出每个刀具的疲惫期。黄河说:“这不仅能提高车间出产功率,操作人员还可以更专心地出产,不用将过多精力花在断刀检查上。”

自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东莞企业像中创智能一样,加速了数字化场景的应用。

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认为,所谓“数字化”,其核心是用一种连接的方式实现各种创新。通过数字化的这种“连接”,可以重构现实世界。

“目前,数字化在零售服务业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的推广,则比较缓慢。”陈春花分析,这次疫情恰巧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变革。那些拥有线上平台、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受到冲击较小,而没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则束手无策。

广东华商智造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数字化技术的服务商。公司董事长陈宏波说,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认识到数字化对自身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智能化的促进作用。目前,莞企对数字化、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很大。有十分明显需求的企业集中在港资、台资和民营企业,他们对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紧迫。

东莞市恩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传统的数码产品制造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在疫情影响下,尽管该公司线下订单急剧减少,但网上订单却迅速增加,弥补了线下的差额。公司负责人林木松说:“在发现商机和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上,数字化带来的是线下会展、广告等传统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新机遇,如果没有线上平台,我们的订单可能会减半。”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东莞数字化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尚存在短板。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内容。目前,东莞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服务能力仍显不足。截至2019年底,东莞共有18家机构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在全省排名第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广州(99家)和深圳(67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由于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较新,目前,市场应用主体观望情绪浓重,市场上云应用软件也大多同质化,各类平台尚处在培育期和市场推广期。

成效

减人工、提效率、降成本

在东莞的重点龙头企业,数字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拓斯达在华为云上部署其企业新一代的S/4HAHA系统,将系统ERP、MES、CAD有效地连接起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大族粤铭激光通过“华为云”部署消费者个性化定制激光打印业务,将激光打印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帮助企业完成商业模式转变;

晖速通信将数据库、文件等的备份服务部署在“华为云”上,通过去重、压缩、加密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满足日常数据的备份、存储和加密需求。

这些先行一步的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已经尝到了甜头。数字化为企业带来了减人工、提效率、降成本等重大利好。

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是东莞传统行业的代表,拥有东莞、湖北、北京3个厂区,月饼日产能超300万个,饼干日产能达120吨以上。庞大的生产线使得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成为一大难题。

华美食品IT经理李昌柏介绍,该公司构建了全新的智慧OA平台。新平台通过部署会议管理、文档知识管理等多个应用模块,打造涵盖费用管理、人事、行政、制造、采购等多领域的一体化流程体系,有效地支撑了从总部到各分公司、再到各连锁门店的业务协同。

“新平台上线后,公司信息传达更及时高效了,审批效率提高了200%,业务处理时效提高了100%以上。”李昌柏说。

此外,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员工返岗率不足。在东莞,广东每通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没有这种烦恼。

每通测控公司董事长熊逸民介绍,公司主要从事移动智能终端的监测业务,过去人工检测,整套工序检测完结要40人左右,不仅人力成本高,误判的概率也高。如今,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该司有了自动化检测设备,只需2人操控,节省了人力。还可根据大数据的剖析,使产品可追溯,打造全智能的工业链。

最让东莞企业家欣喜的是,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产品提供了降价空间。

来到东莞声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工厂生产秩序井然,工作人员随时根据数字显示屏上绿色滚动条的提醒,及时安排跟踪生产进度。记者询问该公司耳机产品的价格:9.9元还包邮!

9.9元一副耳机还包邮,企业不会亏本吗?声耀电子却依靠这样的爆款产品,多次创下销售纪录。秘诀就在于数字化改造。

“经过改造之后,我们可以实时读取生产线上的数据,做到生产上的‘心中有数’,东莞和其他地方的工厂也能数据联动,既升级了产品,又节约了成本。这部分成本就可以让利给消费者。”声耀电子总经理郭胜说。数字化改造后,声耀电子的一款运动耳机,通过优化体验设计和调整用料方式,成本降低了10%。

趋势

数字化将成莞企“看家本领”

在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块显示屏占满了一面墙,这是正业科技的检测云系统,显示屏上布满图表,显示着最新的生产和供求信息。

正业科技主要从事精密仪器设备及高端电子材料的研发产销。疫情之下,正业科技响应号召,转而生产口罩机。从2月3日启动,到2月17日完成口罩机样机,正业科技只花了半个月。

正业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地完成转产,与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公司研发的全自动口罩机,充分利用了对数字化、自动化技术的积累,共调动总部和分公司的研发和测试人员100余人开展研发设计、物料定型、关键工艺参数测试等工作。

陈春花分析,疫情来了,物理空间必须隔离,很多企业突然发现,数字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过去对数字化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也将积极参与进来。

数字化,已然成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广东省再到东莞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例如,《东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指出,未来东莞将积极加强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在电子信息、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及重点产业建设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开展设备远程运维、机器视觉检测等应用,提升全市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及智能制造水平。

莞企的数字化转型,正面临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市场优势。

一批扎根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突破数字化的技术瓶颈。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纷纷投身数字化技术研发。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致力于研发数字化工业链。该院副院长倪明堂介绍,专营自动化设备的拓科智能在来到东莞以前,仅仅从事单一的机械设备生产,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交流壁垒,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研究院专门为拓科智能定制出数字化工业链计划,帮助该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现在,拓科智能已从单一的机械生产,转变为定制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在短短几年实现营收翻番。

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还赢得了一大批数字化技术支撑平台的青睐。例如,阿里巴巴将东莞定为其第一个数字化产业带试点城市。2019年底,阿里巴巴1688和东莞展开战略合作,共建数字化产业带。阿里巴巴1688打造了一套集制造在线化、流通智能化、产地品牌化、本地服务网格化于一体的产业带数字化方案。目前,东莞已有超过5万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1688平台拓展市场,线上月销售额近20亿元。

放眼未来,数字化将成莞企重要的“看家本领”,引领东莞制造业再攀新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