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下探新“深度”

对标国际下探新“深度”

疫情渐退,“东鼓道”又恢复了往日风采。(孙佳丽 摄)

记者 孙佳丽

从宁波来看,随着城市中心土地的日益稀缺,向地下空间要价值,已成为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

“地下商业的开发,对宁波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而言,是有力的补充。与如火如荼、逐步推进的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进度相比,目前,宁波的地下商业综合体的数量还是较少。除商业经营外,涉及文化艺术交流、物资储备、休闲旅游等领域的地下商业模式更是稀缺。

3月11日,我市又一个地下商业综合体“南站里”举行项目发布会。该项目位于宁波火车站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将打造集商旅体验、特色美食、休闲生活和文艺展演等于一体的浙江首个“双铁”(高铁、地铁)商业街区。

当地上商业空间逐渐达到开发瓶颈的时候,地下商业空间就接过“接力棒”。作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宁波商业如何对标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下探新“深度”,成为人们的新期待。

“东鼓道”带热地下商业

说起宁波的地下商业综合体,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东鼓道”。2017年8月开张的“东鼓道”已经逐渐步入收获期,成为市民和游客逛街的打卡地,前不久还被列入了浙江省高品质步行街培育名单。

“尽管近段时间来负二层美食城用餐的人少了不少,但自从疫情逐渐平稳以来,我们店的生意在一天天变好。”昨天下午4点左右,“东鼓道”负二层美食街烤冷面铺子的陈阿姨一边为一对小情侣做加蛋加肠的豪华版烤冷面,一边高兴地说,“像我们这种小个体户,只有在这边才有用武之地。”

记者从西向东,一路走过“东鼓道”,发现负二层美食街不少餐饮店铺已经亮起了灯,三三两两的顾客停下脚步,或是买一份滚烫的“关东煮”,或是点一杯喷香的奶茶,熟悉的“烟火气”又慢慢回来了。

据“东鼓道”运营方负责人竺宇介绍,自2月22日以来,“东鼓道”复工的商户已近100家,其中餐饮类超过50家;工作日客流量稳定在4000人左右,上周日三八妇女节,客流量一度激增至7000人。

与附近的三大商圈相比,“东鼓道”更加亲民化、年轻化。按不同业态集群,这条近800米长的商业街分为品味时光廊、朋友U&Me、创客新世代、美食大联盟、潮流东门町五大功能区块,主打快时尚、潮元素、强体验特色。“鲜活的绿植墙、趣味墙绘、BOSS音乐系统等设施改变了传统地下空间‘压抑’的形象,让人们在此休闲就餐、朋友聚会、文化体验更自由。”竺宇说。

如今,“东鼓道”已经成为我市地下商业的“风向标”,去年工作日平均客流量4万人,周末最高可达到8万人。

地上地下“共成长”

“地上商业和地下商业的关系,就像线上与线下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竺宇在负责“东鼓道”运营前,曾经在天一广场和银泰百货做过运营,在他看来,在地上空间逐渐达到瓶颈、地下交通逐渐开发后,地下商业可以与地上商业有机共存,丰富宁波的商业业态,带动更多的时尚消费。

事实确实如此。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城市核心区域的地面空间被高度开发,商场林立、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接连出现,这一方面导致商业竞争的白热化,同时也使人们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地下商业就不同了。它“独立”于地面,目前在宁波的开发刚刚起步。因而可以放心布局与空间特点相吻合的商业综合体,不用像地上那样担心同质化竞争与客群分流。同时,地下空间的独特性与地下客流的特殊性,也让地下商业的业态独具一格,可以打造与地面迥然不同的消费空间。

在地上,像陈阿姨那样的中小商户的生存空间,会受到严重的挤压和威胁。而地下商业的开发则能为这些商户在城市核心区的生存提供宝贵的空间,做地上商业的有力补充,并有效缓解核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东鼓道”最初的规划目标中,有这么一项:与附近的三大商圈错位发展,在打造实力不容小觑的商业综合体的同时,为美食广场48家小商户谋取新的生存空间。

在需求的基础上,地下商业综合体的选址也极为讲究。纵观全世界各大地下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交通、整体商圈以及综合体三大方面。在我国,由于地铁的建设日新月异,伴随兴起的地下商业更是独具优势。

从国内其他城市的实践看,高铁站附近人流密集、空间紧凑,引进、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并不现实,但作为城市的窗口和门户,高品质的商业又不可或缺,因此因地制宜开拓地下空间事半功倍。

期待更多“地下探索”

在国外,地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已进入成熟期。

以加拿大为例,多伦多伊顿中心内部布置了观景电梯、自动扶梯、天桥、喷水池以及大量的观赏植物,甚至空中还点缀各式的模型,许多游客甚至把这里当作一个观光景点,拍照留念;蒙特利尔RéSO,连接了10个地铁站、2个公共汽车终点站、1200个办公点、200个餐馆、40家银行、40家影院、2个大型购物商场、近2000家店铺等,还在设计上引入了自然因素,利用灯光促进各种花草树木生长。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地下探索’出现在宁波的地下交通网络。这不仅是商业机遇,也是城市机遇。”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开发之前与周边建筑的衔接沟通、整体化规划,确保疏散线路、设置衔接部的防灾缓冲地带,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等,同样是应当提前考虑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