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你們覺得誰最雄才大略?(請不要以演義為依據,謝謝)?

白羊座小哥哥吖


當然是諸葛亮了,劉備白手起家,能從一無所有的流民,能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主要是諸葛亮謀劃的好,還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眾將軍輔佐的結果。


隱者康司馬


這一杯酒當祭荀令君!

三國時代精彩紛呈,湧現出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謀士在這個大時代翻手為雲,正所謂上兵伐謀!

諸葛孔明出隆中對劉備謀西川成三分天下、魯肅促孫劉聯盟孫權據東吳劃江而治,可縱然火燒赤壁,縱然三分天下,吳蜀氣運終究不如曹魏,曹操可以一統中國北方,並在戰略上一直對孫劉形成壓制,荀彧功勞最大,雖然最終鹿死狗烹,可荀彧對日後天下之一統功不可沒,或許他沒有料到司馬懿最終代魏並三國歸晉,可並不影響荀令君陽謀之偉大。

荀彧出身潁川大族荀氏,年少就被譽為“王佐之才”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時二十九歲,從此跟隨曹操南征北戰,謀軍國大事,伐天下諸侯。

一生之中荀彧提出最偉大的戰略就是“逢迎天子”,也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獻帝顛沛流離回到殘破不堪的洛陽,這對關東諸侯是一次極好的機會,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既考驗他們對國家的忠誠,也考驗他們能否抓住機遇發展壯大,在其他人無動於衷或猶豫不決時,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多方謀劃迎獻帝赴許昌,撈到了最大的政治資本,從此一躍成為正統一流軍閥。

荀彧所提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並非孫權劉備為了醜化而給曹操扣上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兩者有本質區別,首先是尊奉和維護天子,然後要地方服從中央,而不是要別人服從自己,前者是綱領,後者是策略,前者要實現國家統一,後者是實現個人野心,不可同日而語!

曹操採取荀彧的意見,從此佔據統一國家的大義,以中央號令天下,勢力日漸龐大,為三國歸晉奠定基礎,由此可見荀彧戰略眼光獨到,可謂雄才大略!

在生命的最後時日荀令君,掙扎於魏王和獻帝之間,即使滿腹韜略,也不能兩全忠誠與大義,不能平衡帝王與權臣,最終以身死謝天下,謝漢獻帝,更謝曹孟德,留美名於後世,可謂完人。





桃花島主聲色犬馬


三國公認的一流謀士無非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田豐、沮授、諸葛亮、龐統、周瑜、魯肅、程昱、司馬懿、戲志才、法正等。

既然說是最偉大的謀士,偏安一隅的魯肅與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龐統、戲志才都不在其列。

賈詡老於世故,自投了曹操以後只為明哲保身,況遂謀略出眾,不善治政,起碼在李郭亂長安時沒大作為,足見其政治略低。

田豐過於剛強,荀彧說豐剛而犯上。

一個一流的謀士可以有態度,如果不能讓主公接受好的建議,那他的情商恐不可取。

程昱,能文能武,心黑手辣,謀略出眾,內政亦不在話下,唯一缺乏不能爭奪頂級謀士的原因恐怕是戰略眼光不足。

法正,多謀善斷,又善於辯術,且睚眥必報。

陳壽: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一個頂級的謀士絕不該是性情中人,而法正恰恰就是性情中人,有恩惠必報,有仇必懲處,這點不如諸葛亮,李嚴、廖立都曾是諸葛亮政治對手,聽聞諸葛亮死後很是嘆息,覺得自己沒出頭,足見諸葛亮心胸開闊。

荀攸多時治政方面,軍事略顯不足。

司馬懿,治軍、政治、治政方面都很優秀,唯有大局觀不足,王凌、賈逵皆是其好友,然皆是其政治對手。

周瑜在軍事方面一把好手,牧守一方也沒有問題,可治國方面或許是因為避嫌,總體來說治政方面略顯不足,舉人亦不差,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皆是其所舉。

諸葛亮,治政、政治、舉人、育人皆無話可說,軍事方面卻頗為不足,六出祁山足以說明諸葛亮軍事的不足。

最大的缺點再於用人,馬謖失街亭,長史楊儀殺魏延,白白是蜀國失一大將,李嚴、廖立雖性格不足,仍能轄制魏延,可惜一無所用。

三國最好的謀士毫無意外是荀彧,舉人——荀攸、鍾繇、陳群、戲志才、郭嘉、杜襲等無一不是大才。

治政方面,長期掌管尚書檯,實際上的丞相。

政治,他在世時曹操派與保皇派並未發生大的政治鬥爭。

謀略方面:勸曹操以兗州為基業,破呂布、擊劉備、平河北,他的戰略眼光使曹操順利的佔據中原,成就霸主之業。

三國最優秀的謀士,非荀彧莫屬。





繡衣老王


演義

三國年間的幕僚謀士,可以一抓一把,這些少有學問的讀書人都是乘天下混亂之際投靠各路軍閥混飯吃,如像諸葛,郭嘉,旬彧,顧雍,陳宮者,能有幾人。就是豪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後知五百’的還遠遠不如一人。這就是曹操營中的司馬懿,他自從202年於司馬徽介紹給曹操,當了個小官,到曹操220年逝世,在十八年中只向曹操進過一言。即在劉備極順時期,攻佔西川,佔領漢中,關羽北伐樊城,軍威大振時,曹操竟然嚇得要遷都避峰。這時司馬懿看得很清,他進言曹操,丞相何必大動幹鼓,劉備末路將近。劉備與孫權在荊州問題上有宿冤,丞相只要遺使東吳孫權乘當前荊州守備松怡,兵力空虛,我兩南北夾擊助你收復荊州,司馬懿這些話對東吳來說都麼好聽‘’助你收復荊州‘’,其實要東吳出兵,緩解關羽北伐。曹操聽了說;仲達此計甚妙(曹操從來自已獨大不表揚他人),這次司馬懿受到他的表揚。其實此計確實勵害。關羽被南北挾攻誤失荊州,走麥城失利殉職。

。司馬懿在曹營十八年只向曹操進此一計,司馬懿不言則罷,一言驚天地,上面說過,司馬懿已經看出劉備紅極則變的新動態,不為他人所了,正因為關羽殉職後,一連串的不利因素向劉備接蹤而至,這些問題諸葛亮察覺了嗎?為什麼沒有對策,難道誠信看劉備落敗?

。所以,上述所言,三國最勵害的謀士是司馬懿,他非但是極出的謀士,也是軍事家,是司馬氏開創西晉的奠基人。


老龔166916589


對於一些三國迷朋友來說,給三國時代的謀士進行一個排行榜,相信很多人都嘗試做過,但到底誰才是三國最強謀士,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但不管怎麼排,相信諸葛亮一定榜上有名。

不管是在《三國志》的正史中,還是在小說演義、民間傳說裡,諸葛亮的實力毋庸置疑,在三國謀士能人輩出的時代,諸葛亮可算數一數二,但卻絕不是最強。

其實在三國正史中,周瑜、賈詡、荀彧的謀略,也不比諸葛亮差,但要說到三國最強的謀士,還應該要數司馬懿,儘管司馬懿最終奪得了天下,卻後世名聲很臭。

曹操早年就多次想召司馬懿,但司馬懿一直不願進入仕途,直到後來才去曹營,但司馬懿過來之後,曹操立馬發現了他的“狼顧之相”,這跟魏延的“天生反骨”一樣。

所以曹操在世時,一直地方著司馬懿,而司馬懿也表現得非常低調,在曹操活著時,他似乎把心思都放在專研學問上,他的偽裝最終躲過了曹操判斷力。

司馬懿一邊隱忍,一邊暗中幫助曹丕奪嫡,最終曹丕成為曹營繼承人,司馬懿功不可沒,這時漸漸得到重用,曹丕也具有雄才大略,可惜只在位六年就去世,年僅40歲。

曹丕臨終前的託孤,把司馬懿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讓他輔佐自己的兒子曹叡,這時司馬懿在曹魏的資歷已經很老,但他仍舊熬過了曹叡,曹叡跟他爹一樣,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死掉了。

再後來才有了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從曹芳手中奪得了大權,司馬懿在曹魏期間,曾多次跟諸葛亮交鋒,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不能攻破魏國,可見司馬懿的能力不再諸葛亮之下。

排除當時蜀魏兩國的經濟實力的因素,但從司馬懿和諸葛亮自身而言,司馬懿也活活拖死了諸葛亮,諸葛亮意思,蜀國也就跟著玩完,可見司馬懿始終技高一籌。

司馬懿曾評價過諸葛亮,說的比較中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儘管最終司馬懿勝利了,但他在後人的評價中,跟諸葛亮簡直天壤之別,諸葛亮成為萬世忠臣的楷模,受後人敬仰,而司馬懿卻成為一個亂臣賊子,被後人唾罵數百年。

假如讓你穿越回到三國,並且俯身了當時的英雄人物身上,你願意做“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還是願意做“隕星落地樹功名”的司馬懿呢?





緬懷未逝的青春


如果說到第一謀士應該數郭嘉了,也許是因為他的英年早逝,在三國展現量不足,光茫也一直沒有三國群星閃耀,在短暫展現時光裡為曹操打下了堅實基礎。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

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卻以火眼金睛地分析提出了曹袁之間的十勝十敗,給處於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劑定心丸。兩軍對壘於官渡後,江東之主孫策蠢蠢欲動,有“北上”襲奪曹操老窩許都的跡象,為此,曹操和眾人都感到很擔心。

唯有郭嘉很鎮定,並且很快給出了孫策必亡的結論,理由是孫策為人過於放蕩不羈,特別喜歡輕騎單出,難逃刺客這一劫。結果他就預言家一樣,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暗殺身亡。

隨後,曹操聽取郭嘉之計,在官渡之戰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擊敗大獲全勝。不久袁紹身亡,曹操出兵討伐袁紹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勢如破竹,大家都覺得這是一鼓作氣徹底消除袁軍殘餘勢力的最好時機。郭嘉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與其強攻,不如退兵,待其內部自相殘殺,可坐收漁翁之利。曹操聽從他的意見,佯裝向來進攻劉表和劉備。

如果再給郭嘉10到20年,至少赤壁不會迅速慘敗,也許相持多年,劉備很難有取川的機會,只能回縮在江夏,隨時面臨被消滅的危險,兩川很有可能會被曹操奪取,黃忠魏延也許不會成為劉備悍將,三分天下也許就只有長江對峙的吳魏集團,當然偶爾有劉備集團的穿插。


富元製作


司馬懿智慧與謀略並存。


三國歸晉,人生巔峰

毛主席就評價司馬懿說,“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還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批註 “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凡聰明能成大事者,必有過人之處。司馬懿,一個真正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人,他的聰明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他雖然有雄心有抱負,但是司馬懿卻不蠻幹,他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會沒有把握的去強求,他有謀略,他懂得知進退,他的心裡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他會為自己謀劃好了將來的一切,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這樣的人終究是一個掌握大局的人。他能屈能伸,他懂得世故圓滑,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而且他還能隱忍,他知道怎麼去尋求自己所需要的最佳時期,然後,牢牢的把握住這個機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個真正能夠掌控全局的人,才會有如此寬大的胸懷。

從前我們說起三國,總會想到曹操、關羽、劉備、諸葛亮等,這些人固然是一世之雄,在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要說三國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司馬懿。曹操和曹丕奮鬥了一輩子,讓魏國成為最強的國家,沒想到是為司馬懿做了嫁衣。司馬懿趁皇帝年幼就奪了大權,為兒子篡位鋪平道路。在他死後10多年,司馬炎就逼曹奐退位,建立了西晉,並追封司馬懿為宣帝。

為人處世的智慧

1.謹慎

三國前期,出盡風頭的是曹操、劉備等人,對司馬懿交代的並不清楚。只知道曹操任司空時,聽說司馬懿很有才,想招其為官。按理來說,這對司馬懿是一種機遇,但他卻稱病不出。曹操派人監視,司馬懿演得滴水不漏,騙過了曹操。後來曹操平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再次派人去請司馬懿,他立即扔掉柺杖,跑去效力了。一開始司馬懿沒投靠曹操是因為天下大勢未定,北方還有袁氏兄弟爭雄,不知道天下誰主。等到後來曹操平定北方,大勢已定,司馬懿再不給面子,那很有可能被殺掉。沒看見大勢之前就不輕易做決斷,這是司馬懿謹慎的一面。在曹操手下,司馬懿也過了一陣提心吊膽的日子。因為曹操見司馬懿有“鷹眼狼顧”之相,對他處處提防。然而司馬懿為人謹慎,做人低調,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始終沒讓曹操抓到把柄。為人低調,做事謹慎,是司馬懿在亂世中身立命的根本。

2.多疑

司馬懿的多疑在空城計中可見一斑。諸葛亮用3000老弱殘兵擺下空城計,率領十數萬魏軍的司馬懿卻以為這是諸葛亮的埋伏而撤退,失去了除掉諸葛亮最好的機會。多疑雖然是個缺點,但有時也能變成優點。諸葛亮三出祁山時,為引誘司馬懿交戰,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第一次蜀軍退軍30裡,張郃認為應該追擊,但司馬懿認為這是誘敵之計,堅持按兵不動。蜀軍再退30裡,司馬懿依舊不動。蜀軍第三次又退30裡,這下不管司馬懿怎麼說,魏國將領都忍不住了。司馬懿只能讓張郃帶兵追擊,結果落入諸葛亮的埋伏,全軍覆沒。可想而知,如果司馬懿不疑有詐,親自帶軍追擊,那死的就是他了,正是司馬懿的多疑救了他一命。

多疑一般是個貶義詞,但有時候在政治鬥爭中和戰場上十分有用。前提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你瞭解自己的長處,也瞭解自己的短處,同時也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對方的短處。這樣才能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3.隱忍

隱忍是司馬懿最重要的性格品質之一。在曹操的手底下既能保持重用,又不被懷疑,司馬懿將他的“狐狸尾巴”藏得很好。司馬懿初到曹營,曹操讓他在將軍府參與擬定作戰計劃,後來讓他當了太子曹丕的老師。司馬懿逐漸取得了曹操和曹丕信任,相信在這時,他並沒有篡位的念頭。等到曹丕繼位後,對老師司馬懿更加重用,封為安國鄉侯。在曹丕率軍出征的時候,司馬懿負責看守老家,沒有一定的信任,是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的。曹丕去世前,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真同受詔命,輔佐魏明帝。司馬懿北征遼東,南征東吳,立下了不少戰功,顯露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魏明帝去世前,司馬懿又與曹真的兒子曹爽一同接受詔命輔佐只有八歲的曹芳。後來曹爽弄權,拔除了司馬懿的兵權,逼得司馬懿只能辭官回家。此時,能壓制司馬懿的曹操死了,有恩於他的曹丕也死了,司馬懿再沒有心理包袱,可以放手去幹了。他一方面繼續隱忍,裝病騙過曹爽,另一方面,暗地裡培植自己的勢力。終於趁著有一天曹爽離開都城的時候發動兵變,殺了曹爽,成功奪回了大權。就像當年的曹操一樣,挾幼主以令百官。司馬懿的隱忍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先示弱麻痺對手,再一舉拿下。自古以來,忍辱負重就是勝利者最可貴的品質。司馬懿深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忍術精髓,一生中兩次裝病,麻痺了精明的曹操和專斷的曹爽。最後成功上位,為建立西晉奠定了基礎。要說司馬懿最大的對手,不是曹爽那個草包,也不是年幼的魏明帝曹睿,而是蜀國那位多智近妖的丞相——諸葛亮。要做諸葛亮的對手,不沉著冷靜是不行的。諸葛亮善於用心理戰術,你看周瑜,就被活活氣死了。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五丈原時,堅持龜縮戰略,因為看準了蜀軍糧草供應不足,不能久戰。諸葛亮為了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給他。意思是,像個爺們兒一樣出來打一架,不要總躲在家裡像個女人一樣。魏軍將領看到都大怒,紛紛請命要領軍出戰。沒想到司馬懿神色自若,穿上女人衣服轉了一圈。順便還跟蜀國使者聊起了家常。當聽說諸葛亮事必躬親且吃得很少時,司馬懿就預言諸葛亮快不行了:亮體斃矣,其能久乎?果然沒過多久,諸葛亮就病故身亡了。司馬懿沉著冷靜,被羞辱而不惱,最後將諸葛亮活活“拖死”,取得了勝利。

總結

我們看到,在跟司馬懿的交戰中,諸葛亮幾乎一直在打勝仗,甚至差點就燒死司馬懿。但司馬懿依舊沒有被徹底打敗。一方面是因為魏國實力雄厚,經得起損耗;另一方面,司馬懿永遠保存著實力,吃點小虧就馬上撤退。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

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很清楚;輸也不能大輸,只能小輸,保存實力。我們也應如此,在沒有取得一定成就之前,當如司馬懿,要謙虛謹慎,切不可鋒芒畢露、喧賓奪主。尤其是在資歷比自己高的同事及領導面前。

俗話說,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堅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原則。不要在意一時的得失,應當著眼於最後的結果。打幾次小敗仗沒關係,只要拿下最後決戰,你依然是成功的!

所以,我認為司馬懿才是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能看清所有當前的局勢,然後做出準確的判斷。即使遇到了緊急情況,也不慌不忙的,先使自己鎮定下來,然後正確的去分析其中的情況,再作出正確的選擇。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鬼才郭嘉 。(1)郭嘉提出的“十勝十財”之說,以證明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他的分析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2)曹操攻打徐州呂布時,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長,士兵疲憊不堪,曹操準備放棄,郭嘉勸曹操忽攻,並提出計策。曹操依郭嘉言而行,果然於同年擒殺呂布於下邳。(3)官渡之戰後,表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還戰連勝。諸將都想乘勝破二袁。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二表之間的閒隙。以待其變,變而擊之。當袁軍生變的消息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二袁逐個擊破。因為郭嘉的妙計,贏得輕鬆又順利。(4)曹操進攻烏桓時,郭嘉提出兵貴神速。曹軍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曹操在設置撤軍假家後輕率輕裝精兵,石嚮導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這一役,曹軍大勝。(5)曹操赤壁大敗後曾言,若郭奉孝在,吾不至有此敗。


小孔看歷史


這個問題,要先從雄才大略的定義出發,我覺得本身雄才大略的衡量維度過多,不好評價。但是從取得成就和結果出來來考量雄才大略的話,司馬懿,跟其他人完全不在一個段位,司馬懿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從謀士出身,然後最後取得天下的人。可能很多人認為司馬懿是陰謀家,但是我個人絕不相信,只憑陰謀,有可能佔有一時天下,但是要坐穩,傳承,是絕對不可能的。



空空SCUT99


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論,不但能夾縫重生,而且還有主動出擊的能力。可見神候的綜合能力有多強,打戰拼的除了兵力謀略,更多的是就是後勤。就拿大秦帝國的後勤保障,就是放置當今能與之匹敵的又能有幾個。郭嘉的確很強,但是遇到諸葛估計也得敗在後勤。戰國七雄難道就缺少能人異士嘛?絕對不是的,我想他們更多的是財給了大秦的後勤補給。其它的我就不說,論綜合能力,哪怕是姜子牙都略遜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