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后疫情”下中国新消费特点和趋势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指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我认为,针对“后疫情”的实际,准确把握中国新消费的特点和趋势,才能真正满足和扩大消费规模。

一、新冠疫情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2020年春节期间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及其消费习惯的影响非常巨大,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对集聚性消费有影响,对非集聚性消费影响较小,对传统的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对数字化经济影响较小,相反,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如数字化的技术、管理、文化、理念等广泛应用到疫情治理、贸易、金融、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生态多个方面,促使人们的生命观念、生活方式、“慢消费”的生活模式、多种“网链”模式等发生深刻地变革,其作用不亚于17年前的SARS时期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机遇。

二、“无接触”的新消费模式悄然出现

新冠疫情期间,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主要采取非集聚性消费模式,从而使非集聚性的消费模式出现“井喷式”地发展,许多非集聚性的新消费不断涌现。

与非集聚性的消费相适应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如无接触配送(美团等社区生鲜的模式)、无接触点取餐(肯德基)、共享员工(盒马等企业共同创新)、无人超市(武汉中百火神山医院无人超市24小时建成)、无人咖啡(瑞幸咖啡)、移动/智能菜蓝子(京东通州七鲜超市)、无接触安心送(美团)、无接触服务(北京华住集团酒店“华掌柜”)、直播卖菜平台(六大直播平台:京东直播、淘宝直播、快手直播、抖音直播、蘑菇云直播、微盟直播等)、美团无人车问世、花园菜市场(北京)、便利蔬果车(北京)、蔬菜直通车(北京)等。

三、一批企业“意外走红”成为“网红”

短短一个月,一批行业和企业亏损倒闭,一批企业却“意外走红”成为“网红”,如林清轩、良品铺子、红蜻蜓三家品牌逆市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业绩不降反升。疫情爆发后,护肤品品牌“林清轩”的157家门店歇业,开业的170余家门店生意寡淡,6天时间,整体业绩下滑90%(2020年大年初六),业绩已经下滑90%,企业不到2个月就会破产。但仅仅15天之后,林清轩却网络直播等数字化转型,业务达到2019年同期的145%。1月23日武汉封城,良品铺子选择逆行,把业务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提前复工,作为一家全国有2300家门店、1200多个SKU的零食企业,保证了在疫情底下保障门店、电商、客服、物流的正常运转,不仅在2月11日完成路演,而且24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疫情期间的网红企业。红蜻蜓在疫情期间4000多家门店无法开门营业,2月1日开会后全员进行线上服务和营销,短短7天拉出500个群,覆盖数十万粉丝,带来日销100万元的业绩。

四、多种商业模式适应消费“随需而变”

短短一个月,各种网络会议、直播教学、网络会诊等悄然成为风气,如钉钉、企业微信、QQ等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成为数字化应用的重要工具。据统计,在2020年1-2月在线教育营业收入达到1240亿元,增长300%。

短短一个月,许多网络平台提供捐助、提供免费服务、对商户提供优惠政策支付,提供产销对接,缓解了农产品(及生鲜农产品)滞销,同时解决了城市基本生活需要。

短短一个月,许多生鲜农产品企业采取“新零售”的方式,实现“五联”“五通”。如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多种业态)、京东到家(多种业态)、苏宁小店(多种业态)、美团买菜(多种业态)、美菜、朴朴超市、叮咚买菜、春播、菜丁、大润发、沃尔玛等,采取微信、APP、小程序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等方式实现“五联”“五通。

五、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消费呼唤新模式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消费,越来越重视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高效,消费升级中越来越重视理性的消费,并且逐渐由“快消费”向快慢适度的高质量的“慢消费”转型,重视消费质量,重视消费的品牌。

因此,新冠疫情对中国消费的影响巨大,但是中国消费的韧性、基本的消费、广域性的消费仍然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最大的冲击是1月23日至2月23日的一个月的“封城后消费”,现已经进入“后疫情”的消费期。

总结一个月来的新冠疫情期间的“火爆”消费,主要表现为各种信息消费、线上直播消费、线上教育消费、线上购物、线上休闲、线上娱乐、线上餐饮与外卖等,仅2月25日武汉餐饮外卖订单数量达13万单。因此,我预计: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将超过40万亿元的规模;2020年中国消费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消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生态的趋势不会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