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很高兴?

羽闵


那些只是理想化的网络段子,而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涉及到皇权。

皇权之下无亲情

有人说朱元璋和朱标时期是中国历史唯一的父不疑子、子不疑父,而且兄弟和睦的时期。

这句话说得过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猜之主,他猜疑心十分中,且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从他诛杀功臣上就可以看出来。

朱标是他的儿子不假,明太祖也大力培养他,“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等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权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手中。

皇帝牢牢掌握大权,自然不用怀疑太子,而太子一旦羽翼丰满,能撼动皇帝,皇帝一旦察觉,根本不会给他造反的时间,就会开始剪除他的势力。

自古皇帝都是害怕太子有自己的势力,因为一旦如此,轻则皇权被架空,重则篡位弑父。

历史上这些例子太多了。

如汉武帝晚年,卫太子被诬告而起兵造反,汉武帝毫不犹豫下令镇压诛杀,又如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阴谋造反,也被唐太宗毫不手软的制裁。

又如唐玄宗时期,他曾一日杀三王,杀掉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儿子。

而反过来,太子或儿子造反成功,弑父或求父的例子也很多。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疼儿子朱标,也知道朱标生性仁慈,但是一旦朱标造反,朱元璋绝对不会像段子说的那样,感到欣慰,甚至让人去帮他造反怕他不能成功。

朱元璋一旦得知朱标造反,肯定是大怒,认为朱标出来的仁慈都是装的,是获取他信任的假象。他会毫不犹豫的派兵镇压,势必要生擒活捉。

至于谁能获胜,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微史春秋


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会很高兴纯属笑话

首先,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不同,在其内心里,只有马皇后和儿子朱标才是最亲的家人。

马秀英,一位伟大的皇后,跟着朱元璋从最底层走到最高层,吃过了所有的苦头,在朱元璋最黑暗的时候,给了他家的感觉,始终督促朱元璋读书向学。史书记载,朱元璋被郭子兴忌惮关押时,马皇后多次把刚烙好的饼放在胸口偷偷带给他吃,以至于胸口被烫伤。朱元璋和陈友谅作战时,有次兵败,是马皇后用他那并不宽阔的肩膀,背着朱元璋逃跑。而且马皇后宽厚待人,从不嫉妒,把后宫打理的很好,从不让朱元璋为此费心。所以,马皇后智慧就是淳朴生活的缩影,并没有因为一国之母而有骄奢傲慢,生如夏花逝如冬雪,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华夏历史上仅此一位。

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出身决定不了命运,但决定了人最感性的一面。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华夏帝国的至尊,朱元璋其阶层跨越之大,旷古烁今,独此一人。经历过小小阶层跨越的人,其实生活中都会偶尔产生懵懵懂懂抓不住的感觉,好像整个人在飘着,没有现实感。而朱元璋的跨越,比普通人的跨越,要高的多的多的多……

所以对朱元璋来说,虽然后宫妃子众多,但在感性上,朱元璋认为他的家庭就只有马皇后和朱标两个人。如果他不当皇帝,那么马皇后就是在家烧火做饭干家务活,等他和朱标一起扛着锄头回来吃饭的那个女人,而且马皇后很贤惠,朱标很有长进让他很满意。马皇后就像朱元璋生命中的一个坐标。失去了马皇后之后,朱元璋就真的孤独了,那个从乞丐到皇帝的完整的朱元璋不存在了,他真的就只是个皇帝了。就像胡军扮演的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的嚎啕大哭,对朱标说“你妈死了”……那不是一个失去皇后的皇帝,而是一个失去了老伴的老鳏夫。因此,朱元璋对朱标爱之深情之切,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造自己反的话势必很伤心。

其次,守成和创业不同,守成需要的是仁孝。如果朱标造反,哪还来的孝字可言

朱元璋就难以放心把江山交给朱标。

第三,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都不会允许有人造自己的反,朱元璋更是杀心很重的人,绝不会妇人之仁。

总结:不管是出于朱元璋内心深处的父子亲情,还是作为一代开国君主,朱元璋都不会希望朱标造自己的反。


颍州女史


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会毫不留情的镇压,毫不留情的杀掉朱标。

一、朱元璋是何许人?从乞丐到皇帝,他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除掉了多少政敌?谁敢负我,我必杀他!!!

在朱元璋心里,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只有千秋万代的传承,亲情不多,友情可以忽略。

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给儿孙们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大明王朝,以各种罪名杀掉了一多半没有死的功臣元勋,军队中高级将领。这些人有的却是有罪,有的就是莫须有。

所有,无论是谁,哪怕朱标造反,杀无赦。

但是朱标会造反吗?

二、朱标是什么人,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继承人。

朱标是什么人,是儒家思想的传人,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儿子。他虽然对父皇的残忍多有不满,是出于仁慈。但是他对父皇的热爱,渗透进了他的骨髓。

朱标的每一个DNA上,都写满了忠孝二字。

朱标标榜的是儒家上下有序的观念,怎么会犯上作乱,谋反自己的父亲呢?

朱标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朱标的父亲如果是桀纣之君,朱标宁可自杀,以死劝谏,也不会造反。


三、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标的真实关系

朱元璋和朱标关系好着呢,人家爷儿两,可以算是父爱如大山一样沉重,儿子的孝道如大海一样的广阔。

朱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得到父皇全部信任,从出生就要重点培养的宝贝儿子。

朱元璋为了他,从文到武,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的教育锤炼。

朱元璋对这个宝贝儿子,很严厉,更爱惜。

朱标从小浸润在儒家文化中,对老爹,那叫尊敬之中有无限的忠诚和爱戴。

就连他经常劝阻父皇少杀人,表面看是仁慈,内心深处是考虑到父皇千秋万代的英明。人家爷儿两,是中国古代父子的优秀典范,互相支持,互相爱戴。

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人家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所以,当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痛不欲生。


结论:朱元璋不会容忍任何人背叛,有人背叛,无论是谁,必杀之。

历史上的朱标不会背叛父亲,人家爷俩关系好着呢。

所以,网上的段子可以一笑置之。


陈健4396


这个肯定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的…

首先要肯定,朱元璋大概确实是历代帝王中,对自己的太子最为信任的:朱标从洪武十年开始监国治政,此时朱元璋尚年富力强,而且并未有其他特别的事需要处理(比如朱棣的频繁亲征之类的),就在这种极为安定的大环境下,直接让自己的太子监国,而且一监就是十多年…这在任何王朝历史上都是不可想象的信任…

同时,朱元璋还竭力扶持朱标的威望和势力:朱标展现仁厚,而朱元璋保持高压,说白了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说穿了就是一场政治双簧,逻辑其实很简单(从朱标在生前的三大案的隐约表现来看,其实他并不是菩萨心肠,照样会弄死人的)…这事说来简单,但要一个皇帝,为他的太子铺路铺到这种程度,真的是耸人听闻…

另外,朱标本身的势力被培植得极为庞大:文官集团的全力支持(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被干掉后),同时在武勋家族中,徐达的继承人,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是朱标从小的伴读、亲卫;常遇春家族是朱标的姻亲(朱标正妃为常遇春嫡长女),进而蓝玉是朱标的亲舅舅(从太子妃常氏来算),直接对朱标负责…这样的铁杆天团,可以说是把他全部的弟弟加起来都不够他掉锤的…如果真要造朱元璋的反,成功率那也至少在五成以上(唯一的麻烦在于,当时的皇城和皇帝亲随近卫的上十二卫估计很难整体控制,因为上十二卫的名义最高统领是郭英)…

但是作为一个朱元璋眼中最完美、最优秀的继承人,朱元璋信任他的前提就是:他值得信任!

从道德要求上来说,明朝讲究以孝为先!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皇陵就叫孝陵!以子弑父,何以为孝?!真搞出这种事的,人格上绝对是万世洗不清的污点!(李二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逼无奈,而且之后也证明了自己是千古一帝,但那又如何?杀兄逼父的锅少说要背一万年…)

况且朱元璋是个极重亲情的皇帝,在他眼里,臣子和家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奇葩属性,大概跟他早年经历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朱文正一度试图背叛他,放在任何正常的帝王手上,那绝对是手起刀落…但并没有…反而让他的儿子做了靖江王,这个儿子也不行,惹事…废王爵,然后又亲自抓教育,再封…反正始终都坚持,自己大哥的血脉不能断…你说这种人,能和有弑父之心的人尿到一个壶里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一旦朱标造反,朱元璋对他的人格评价就会瞬间跌落至冰点…鼓励是不可能鼓励的…不过应该不会打死…

再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朱标只要脑子有一点点正常,其实也不可能造反,除非喝大了,或者抽什么抽嗨了…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几个储君(或者准储君)造反的例子,其实大家都是被逼无奈,真有好日子,谁愿意去做杀头的买卖?!

戾太子刘据,那是因为被奸臣诬陷,眼看要性命不保了,才无奈起兵…李二是因为他老爹玩平衡玩得太厉害,他没有退路了,而且他哥已经准备搞他了…李承乾,那是因为李泰为首的兄弟对他威胁已经极大,而且李二也对他极度不满,眼看要被废了……真完全因为等不及的,真的是绝对的奇葩和极少数…毕竟造反这事,风险太大…

所以,好好的,干嘛要造反?

朱标监国十多年,父慈子孝,老爹非常信任他,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头,他跟皇帝有什么区别?

再说朱元璋做出如此信任他的态度,其他兄弟对朱标可以说是毫无威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上面有朱元璋顶着,其实他自身的压力还小一些(比如铲除某些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和势力,就用不着他亲自动手,沾上骂名,锅都他老爹背了)…

可以说,他的位置稳如泰山,毫无威胁,而且距离真正的皇帝,也就只差半边屁股,这是要神志不清到哪种程度,才会想到要造反?[捂脸][捂脸][捂脸]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是朱标真的造反,那就说明他和朱元璋父子之间出了极大的问题,至少是朱元璋已经显露出易储的迹象,那造反也就完全不可能成功了…毕竟朱标的势力虽然大,但那是相对于那帮兄弟们的,对比他老爹,不过也是一群过家家的孩子…朱元璋真有心防备,朱标连皇宫都出不了…(明代的正式东宫是在皇宫内部的,朱标的东宫大概就是故宫文华殿的位置,南京故宫…不过南北京故宫结构其实是大致一样的,只有后来有内部的细节改建)…


不知道叫啥子3


近来有个特别好玩的笑话,那就是“朱标造反”。

在听说朱标造反以后,朱元璋不但没有大怒,反而很高兴,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不过这也只能是存在于想象中。因为朱标早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先朱元璋一步而去,没能顺利的继位。

不过作为朱元璋自幼就重点扶持的对象,朱标一度带给人很大的希望,尤其是朱元璋晚年残暴好杀的个性来看,在当时朝廷上有不少的大臣表面上不敢胡言乱语,实际上巴不得朱标能够尽早继位。

毫无疑问,朱标在执政理念上,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区别,父子两人也经常就此发生龃龉。

明正德年间有一著名大臣王鏊,在他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酷吏詹徽同朱标一起主持刑狱工作,朱标主张从轻发落,而詹徽主张从重,后来朱标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詹徽做得对,朱标因此与朱元璋产生争执。

也可能是话说的太急,朱元璋当场回了一句:“俟汝有天下为之!”

朱标听了以后,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情绪,竟然投金水河自尽,虽然后来被救上来,然而朱标临终前和儿子朱允炆说:“我之死,徽为之也,无忘我仇!,后来朱允炆上台以后,果然杀了詹徽。

其实这个故事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问,朱标性子虽然温和,但也绝对不是懦弱之辈,此前曾多次忤逆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虽然动怒,但也基本上都保持了克制。

理论上来讲,朱标不可能因为朱元璋一句话就逼到投河自尽,如果真要到了这个份上,以朱标手中的权力,也多半就要造反了。

纵观历史上太子造反的情况,实际上大多都能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生前基本上都是被逼的。

如果只是简单的矛盾,大可以不必走上极端,但太子造反的情况,更多的是因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生存,所以不得不谋反。如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而朱标本身并没有被逼迫,他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始终只是局限在家庭内部纷争上。相反的就是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几乎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等于说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将大部分的权力都交给这个儿子,从条件上来说,朱标具备谋反的实力,但朱标的性格和其所遭遇的情况来看,即便是从利己主义考虑,朱标也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漫步史书


这话肯定是夸张了!自古皇帝与储君就是一对矛盾体。作为父亲,皇帝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兼继承人皇太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有一番作为、做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皇帝。但作为皇帝,又要担心储君权势过重会倒逼皇权,甚至发生弑父篡位的人伦惨剧!人们常说,皇太子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做差了,达不到父亲的期望值;做好了,又无法消除皇帝的猜忌……总之就是,里外不是人!

正是因为这对矛盾的存在,皇帝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父亲,一旦皇太子威胁到了皇权、甚至图谋不轨,皇帝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废掉皇太子、甚至杀了他!这个时候,帝王家残酷的一面就暴露无遗了,历朝历代被废、被杀的皇太子又岂在少数?如果懿文太子朱标造反,本人相信,明太祖朱元璋会毫不犹豫地平定这场叛乱、然后废掉他!至于杀不杀,从朱元璋对待侄儿朱文正的态度来看,他还真的未必会杀了朱标,但幽禁终生恐怕是逃不过的。一旦自己的兄弟将来成为了皇帝,朱标依然还是一个死,几乎没有任何疑问。

朱标有没有能力造反

先说朱标有没有能力造反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有!但成功的几率很小。为什么说朱标有能力造反呢?首先,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就正式对外宣布:“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换言之,自洪武十年起,朱标当了整整十五年的“见习皇帝”。在此期间,朱标有大把机会可以培植自己的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

其次,在朱标“见习”期间,他不仅有权处理行政事务,许多涉及军事方面的事务,朱标同样有权过问。通俗点说,朱元璋实际上就是在让朱标当“总经理”,而自己主要做的是“董事长”的活儿——给总经理的行为把关。历朝历代,能够对皇太子如此放权的皇帝,恐怕也只有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对朱标也做不到绝对放心,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藩王有权节制封地内的驻军,而且藩王拥有直属军队。这些人理论上都是朱标的竞争者,一旦朱标造反,他们自然会拼命“救驾”。因为他们救的不是爹,而是自己可能获得的皇位!这是朱元璋的第一道保障。二、负责京师、皇城警卫的上十二卫禁军朱标无权插手,归朱元璋亲掌。当然,名义上的统帅是朱元璋的大舅子之一郭英(自洪武二十年起),这是朱元璋的第二道保障。

再者,朱标背后有常蓝家族作为后盾。常遇春作为朱标的岳父,人虽然死了,但影响力还在,儿子也依旧位居国公之位。与此同时,常遇春的小舅子、朱标原配常氏的娘舅蓝玉彼时手里握有重兵并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改曾经做过朱标的伴读,二人关系非同一般,这也是后来徐辉祖坚决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与姐夫明成祖朱棣为敌的原因之一。

拥有这等实力的皇太子,古往今来也是非常罕见的!朱标如果想要造反,还真未必不能成事。但问题是,边疆驻军掌握在藩王手里,而且这些人手里还有直属军队;京师禁军又握在朱元璋手里。一旦朱标造反,二者里应外合,朱标的胜算并不大,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五成。再加上朱标造反名不正言不顺,朱元璋的影响力还在,而且彼时可不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肆屠戮功臣,那些个“老兄弟”还认朱元璋这个“大哥”!最后的结局只能说朱标完蛋,基本上没有太大疑问。

朱标有没有必要造反

虽说朱标造反成功的几率不大,但以朱标彼时的实力,起码还是有能力造反的。可问题是,朱标为什么要造反?早在朱元璋自封吴王之时,朱标就被正式立为了吴王世子。洪武元年,朱元璋开元建国、正式称帝。同年,朱标便被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为了巩固朱标的储位,朱元璋不仅派出了最强大的“教师团队”教导朱标,还给朱标的东宫派出了最强阵容的东宫属官。但朱元璋还觉得不够,不久之后又将其他儿子全部封为了亲王并规定:亲王适龄必须之国就藩,不得逗留京师。未经传召,藩王不得私自回京,也不得私下相互联络!如此一来,其他皇子连在朱元璋面前诋毁朱标的机会都没有,就更别说是争储了!

自洪武十年起,朱标开始了监国皇太子的“见习皇帝”生涯。自此,一切已成定局,除了一个皇帝名分和最后的拍板决定权,朱标俨然就是明王朝的“二皇帝”了!他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因为朱元璋的限制,也没有哪个兄弟敢出来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标真心没有任何理由要造反。造反为了什么?一、地位受到威胁,为了保住地位。可朱标的地位没有任何威胁,父亲朱元璋亲自为他保驾护航!二、夺权,可作为皇太子,朱标的权力已经是历朝历代皇太子的巅峰了!只要等到朱元璋驾崩,一切水到渠成。更何况,朱标并不是久病不愈而亡、而是急病猝死。在去世之前,他根本没有那么迫切抢班夺权的必要。

综上所述,提问者的话显然有些夸张了。但以懿文太子朱标彼时的实力,发动一场叛乱、造反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但问题是,造反了未必能成功,成功的几率应该说并不大。更何况,朱标所面临的形势是历朝历代皇太子中最好的,不仅没有兄弟的威胁,皇帝父亲还亲自出面将兄弟的威胁帮他降到了最低。而且朱标的权力也是历朝历代皇太子中的巅峰,他真心没有造反、抢班夺权的理由和必要!


农民工歪说历史



朱标真的造反的话,明太祖朱元璋高兴个屁!

发现现在很多人说好听点,就是太过理想化了,虽说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嫡长子朱标,但是要朱标真的造反了,朱元璋会很高兴?并且宣布退位诏书?或者派人帮助朱标?你是动画片看多了吧?

不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吗?

虽说朱元璋的确跟朱标感情很深,而且很信任自己这位儿子,并且将宫禁警备等事务交给朱标负责。

但很信任之外,这位皇帝也对朱标有着一定戒备,毕竟自古以来,为了皇位子弑父可谓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说别的朝代太子都有一定权力,尤其是开国太子权力更是不小。但朱标就没有,他的东宫体系并没有独立出来,权力很小。

虽说朱元璋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高层官员都任命为东宫辅佐官,意在太子朱标跟他们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为太子朱标铺路。

但这些人只是兼任,并非真的是太子一党,所以以铺路来说,朱元璋这样干很正确。以给予权力来说,还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太子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是这样解释的:“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调府僚导之,嫌隙易生”。虽然解释的很不错,但是没有给予太大权力就是没有。

当然宋安之说这么多,并非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信任太子朱标,只是说明太祖朱元璋很信任太子朱标,但他是一个聪明皇帝,知道权力是给多了,有时候不是好事儿,反而会使一个人的野心越来越大,所以他重点是为太子朱标铺路,对于其权力并没有给太多,以此来把握皇帝和储君之间的微妙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这样费劲心机的培养太子朱标,很明显不会也不想将太子培养成一个造自己反的逆子,所以太子朱标真的造反的话,朱元璋不杀他我相信,但是很高兴的话,那就是胡说八道。

可能会有人认为,太子朱标造反的话会显示他有血性,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霸道皇帝肯定很高兴。

但是宋安之感觉这是什么逻辑呢,你辛辛苦苦培养的儿子要造你的反,你会高兴?你就知道他造反不会要你的命?你就知道你很高兴宣布退位以后,不会莫名其妙的死了?而且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方法很多,只有造反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这个逻辑性太差了吧!

所以说太子朱标如果造反的话,明太祖朱元璋肯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很高兴的!


宋安之


他还会开瓶好酒,加个菜,太子总算知道君王之道了。可是朱标并没有。

朱元璋是带着遗憾,不得已选择朱允炆,朱允炆虽然比朱标聪明,但是杀气不足,镇不住天下和王爷们,朱元璋也在早早安排好藩王,轰赶到指定的封地,不允许图谋皇位。

若不是朱允炆太急躁,手下办事太生硬,间接弄死了几个王爷,燕王和众藩王是不敢造反的。朱元璋余威尚在。包括朱棣赢了,一定不敢坐南京,骨子里惧怕朱元璋。


王涉


我以为朱标造反,朱元璋非但不会高兴,反而会相当震怒,甚至会起兵镇压,将朱标置于死地。

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尊严和地位不容挑战。我们从众多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相当严厉、性嗜杀戮的皇帝,从来没有妇人之仁。虽然他一直善于用人,但那些都是彻头彻尾的利用。一旦发现危险来临,哪怕这种危险只是出于他内心的猜测,他也绝不留情。他滥杀功臣,洪武年间通过胡惟庸和蓝玉案,前后诛杀了几万人,受牵连者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连刘伯温,徐达这样的人都没有放过,手段可谓毒辣至极。他之所以杀人无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从一个僧丐做到登基天子,历尽艰辛,宝座岂容他人觊觎?他杀的人中,有功高盖世的大臣,也有不少皇亲贵戚。所以,他绝对是对事不对人,不会因为造反者是自己的儿子,就网开一面,听之任之。网上说他会因为朱标造反而高兴,则简直是千古奇谈,可笑至极。

第二,朱标对于朱元璋来说,并非无可替代。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能够继承其皇位的并不乏人。之所以选中朱标做太子,是因为朱标为人宽宏仁厚。而朱元璋一生杀戮太多,性格暴虐,所以想通过朱标立储挽回自己的一些过失。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欣赏朱标的原因,比如谦逊好学,爱护幼弟等等。但这并不等于朱元璋除了朱标,就无人继承大统,像朱棣等人其实也很突出,完全可以担当大任,延续大统。事难两全,朱标仁厚但性格懦弱,如果他能有所担当,杀伐果断,朱元璋自然是乐于见到。但那是有底线的,是绝对不能挑战父皇权位和尊严的。





笑谈古和今


简单来说,不会。

所谓“朱标造反”只是个段子而已,用来表现朱元璋对朱标的器重和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朱元璋底线之上的,造反显然越过了这个底线。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得报后非常高兴,在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打这起,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就没断过。

朱标6岁时,朱元璋就为他延请宋濂等名儒为师,传授经学;朱标10岁时,朱元璋自称吴王,朱标被立为吴王世子;朱标13岁时,朱元璋让他回临濠祭拜祖墓,还告诫他沿途要注意察访民情,像商高宗、周成王那样当个守成之主。

《明史·列传第三》载: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显然,朱元璋很早就将朱标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把自己定义为创业统一之君,想让朱标做个守成盛世之主,所以当朱元璋称帝建国后,同月即立朱标为皇太子。

朱标也没令父亲失望,他生性聪颖,为人忠厚,虽生于安乐,但全无纨绔恶习,自洪武十年(1377年)起,朱元璋便让他协助处理政事,可以说是让朱标逐步熟悉皇帝的职务。

这样的父子关系,在皇室是很罕见的,尤其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深知权力的重要性,能够跟朱标分享到这个地步,足可见他对朱标的信任,但分享不是被架空,大事的主导权仍然在朱元璋手里,朱标即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劝谏。

如果朱标造反的话,朱元璋必定会暴怒异常,连至亲都不再相信,在此前侄子朱文正想造反,就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了一回,要是连朱标都反,朱元璋的心理防线都能崩塌,更别说所谓高兴了,他给朱标设置的可是顺位继承,而不是夺位。

话说回来,以朱元璋和朱标这种父子关系,但凡朱标多活几年,熬过朱元璋,都能继位为帝,历史上的太子造反,几乎都是处在危难环境下的,像朱标这种顺风局,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