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DNF预言

从古至今,法律都是冷酷严明的存在,一旦触碰到了法律,无论你逃到哪里都会被国家行政部门逮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现代社会犯了罪,根据一张身份证就能锁定你所在的位置,而在古代,科技与交通都不像现代这么发达,古人是如何逮捕嫌犯的呢?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通缉令是在汉朝之后出现的,因为造纸术是在汉代才出现的,没有纸要怎么画人呢?在有了通缉令之后,一旦出现重大犯人,都会根据熟人的描述进行画像,然后分发到各地。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古代的绘画也只有毛笔,并且很多的通缉令连个特点都没有,要老百姓怎么帮忙抓?但是事实上,古代真的就是用在这种奇特的画像抓到了坏人,因为“通缉令”中藏了一个非常大的秘密。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细心的观众都会发现,在画像旁边文字经常出现“悬赏银两”字样,没错,这就是总能抓到犯人的一大秘密。这不仅是朝廷愿意花大量银两追捕犯人,同时悬赏的数额还不小,对平民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就大大提高了抓到犯人的几率。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其次,还有一种保甲制度,按照各个管辖的区域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这一小块就是叫做保甲,如果是区域里的人被通缉,其余的人就差不多会知道,如果这个区域里的人没有上报,那么整个区域里的人就会遭受到惩罚,这就是连坐制度,所以他最终还是逃不掉。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所以,古代通缉令的重点不是画像,而是在最后那句悬赏金额,以及犯人相关信息的描述。客观评价,一张通缉令还是凝聚了古人许多智慧,尤其告示中的那行字,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自古以来,谁不在金钱面前折腰呢?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为何总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后一句写的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