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疫情肆虐,百業停運。


據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


諮詢機構科爾尼最近初步預估,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零售餐飲業損失將在1.5-3.1億元。


零售業在疫情中成為“保供應,為民生”的唯一存在。由於疫情下的特殊環境,運營成本上升,客流急劇下降,傳統零售面對客流下降還需堅持營業的窘境。


1

疫情之下,傳統零售的困境


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春節後由於消費需求相比節前降低,各個商家節前消費高峰後會釋放一部分員工回家休假過節,整個行業都在人力低位運行,《零售圈》瞭解到像盒馬這樣的新零售企業今年春節期間也只保留了七成左右的運力。


疫情的突襲,員工工作量加大,生鮮類、方便食品類商品需求突增,人力不足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波及到了零售業上下游。


01

人力不足與運力需求增強的矛盾


零售業是員工流失率最高的行業之一,一線員工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加之春節的到來,很多員工休假回家。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零售業“提前”出現了用工荒。隨之而來的是生活用品短暫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超市商品結構也出現了短暫性“失效”現象。


水果蔬菜,米麵糧油,肉蛋奶,方便食品類商品爆發式的增長,禮盒類商品出現大面積滯銷,壓貨庫房。


疫情期間的超市比以往工作量大,需要專人測體溫,登記入場信息,定時消毒等作業,這與人員短缺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衝突。


02

商品產地“滯銷”與賣場終端“缺貨”


由於突然爆發式的消費需求和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導致賣場部分品類商品缺貨,而配送運力的短缺讓線上買菜變成線上搶菜,一種供需失衡假象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


然而很多地方蔬菜、水果、海鮮等商品滯留種植和養殖基地。背後則為人力短缺下的供應鏈運力和資源調配能力的匱乏導致。


03

大物流運輸不暢與小配送短缺的局面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則商通,在零售行業,商品的流通離不開大物流,小配送。疫情之下,大到高速公路,小到通村公路,都實施嚴格的通行制度。


直接導致了農產品基地、食品用品工廠有貨運輸不暢,甚至造成滯銷。由於通行制度、用工荒等原因,從事電商配送,到家服務,外賣的配送小哥相對減少。


雖然商超的線上訂單極速增長,但線下配送運力明顯不足。從商品的源頭運輸到商品終端的配送都出現了明顯的不通暢。


04

線上供不應求與線下客流降低的矛盾


除了少部分不合理、不理性的“囤貨”需求外,線上+線上的消費需求總和應該是一個穩定的區間值。受疫情影響,出行管制,商超線下客流直線下降,但客單相對增長不少,線上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綜合電商、生鮮垂直電商、新零售線上平臺、前置倉、社區團購都出現了訂單暴增的現象,然而由於運力不足,導致訂單履約率比較低,高效率和智能調配的配送系統的企業影響相對較小。


轉向線下購買的顧客雖然人流量降低,但出現了“囤貨”式的客單增高。


2

新零售戰“疫”的n個秘密武器


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面對疫情,各類零售企業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盒馬的“共享員工”,胖東來的“成本賣菜”,百果園的“愛心助農”,生鮮傳奇“人流控場”......在戰“疫”之路上,零售企業們利用各自的優勢發揮著重要作用。


零售業常講“生鮮拉人氣,食品拉銷售、百貨拉毛利”,隨著這種品類“分工”的定位逐漸清晰,“得生鮮者得天下”也成為零售人的共識。


2019年生鮮電商們經歷了爆雷的寒冬,誰也沒想到,在年關中會因戰“疫”而滿血復活。疫情下生鮮品類線上訂單的暴增,讓整個有線上線下業務的新零售們既歡欣鼓舞又憂心忡忡。


據微信小程序官方數據顯示,從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322%。


而在整個春節期間,京東到家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比增長了510%;每日優鮮平臺在除夕到初四的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叮咚買菜的除夕訂單也較上月漲超300%。


然而緊張的運力與暴增的訂單之間卻難以平衡,最終那些運力不足的企業基本都面臨履約率的大幅下降。《零售圈》總結了疫情期間運營良好的一些新零售企業的秘密武器,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秘密武器一

配送效率與最後三公里


為什麼在線上消費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卻出現履約率下降呢?表面原因是配送運力不足。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零售圈》認為:企業自身配送系統基礎建設不足,大部分企業靠第三方配送平臺,甚至由於訂單量較少,都是自己員工配送,沒有形成專業的揀貨,打包,配送流程,導致配送效率低下。


在疫情訂單暴增的極限狀態下,更是難以滿足。正常情況下,盒馬承諾3公里30分鐘內配送的流程是怎樣的呢?依靠店倉一體和黑科技懸掛鏈系統,盒馬可以做到3分鐘之內揀貨,3分鐘之內流轉,3分鐘內後倉包裝,20分鐘之內的上路配送。


疫情特殊時期,盒馬由於訂單量暴增,雖然不能在30分鐘之內到達,但正是由於這種強大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配送流程化的系統,保障了運力低下的情況下,仍然有著相對高效的配送能力。


秘密武器二

線上線下優勢互補能力


“線上+線下”已經成為新零售的基礎配置,也是傳統超市轉型的必經之路。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多渠道消費場景的搭建刻不容緩,生鮮電商,到家業務,前置倉等模式已經成為線上模式的延伸和細化。


誕生了諸如盒馬、京東到家、每日優鮮、永輝生活、百果園等新零售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平臺,盒馬通過數據驅動,線上、線下與現代物流技術完全融合的的方式已經完成了新零售各模式和業態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消費需求的不同,快速智能的搭建優勢互補的業務模式和創新型業態。


秘密武器三

供應鏈能力


有人將零售業的經營比作冰山,冰山之上的是規模,海平面之下的才是看不見的競爭力。就像你在超市中國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一樣,凡是能看見的背後都是看不見的能力。


供應鏈就是這樣的一個能力,它承載的是生產端、種植端、養殖端到物流運輸再到零售終端展示的整個鏈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供應鏈連接產業上中下游千千萬萬企業,而能讓所有企業圍繞著自己的規則,制度,流程運轉,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強大的號召力。


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整個鏈條出現問題。在此次疫情中,盒馬“新零供關係+商品力+自營物流”組成了盒馬供應鏈的核心。以上海為例,一天有50萬份包裝蔬菜、80噸的散裝蔬菜上架。這些備貨其中9成是盒馬的直採合作基地,這是盒馬的供應鏈能力,保障了這些商品足量供給,高效運輸,價格穩定。


秘密武器四

創新應變能力


疫情帶給零售的總是意外和不確定性,這種極端的消費環境考驗著每一個零售企業的創新和應變能力。


由於運力不足,盒馬率先發起“共享員工”和“招工令”,解決了自身運力的同時,為兄弟行業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時也引來了像沃爾瑪、永輝、大潤發、7-11、羅森等零售企業的跟進和效仿。


2月15日深夜,盒馬總裁侯毅在朋友圈發文:“北京下雪、武漢封區,給配送都帶來巨大的挑戰,盒馬堅持創新,突破原來的模式,改成社區團購,同樣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原有到家模式是1(配送員)對1(消費者),而社區團購則是1(配送員)對n(消費者),在人力緊張和運力低下的情況下,社區團購在成本上要低於到家模式。


正常情況下,由於集單量少,社區團購的集單配送,在客戶消費體驗上要比到家模式要差一些,特別是針對一些生鮮和急需商品,這種體驗會更差。


盒馬採取靈活的“到家”和“集單”模式切換和配合,保障了消費者的購物需求。正常情況下,盒馬還將以到家模式為主,為客戶提供極速、新鮮、品質的消費體驗。


零售行業每天接觸千千萬萬消費者,隨時會有突發情況,面對特殊場景下的創新和應變能力是每個零售企業應該具備的能力。


3

新零售戰“疫”給零售行業的啟示


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01

數智化能力是高效運營的核心


什麼是數智化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運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供零售企業運營能力。沃爾瑪,早在70年代就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系統管理,80年代用商業衛星實現全球聯網,90年代則已經採用全球領先的衛星系統控制物流。


十年前的中國零售業還基本停留在以計算系統管理零售作業的階段,直到中國互聯網的崛起,大數據、雲計算、AI智能時代的來臨,中國零售業紛紛加強智能化、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提高運營效率和降低運營損耗。


新零售的出現,讓很多黑科技,智能化的應用得以普及,然而由於成本高,資本回報慢,目前僅在部分像盒馬這樣的零售企業中大面積佈局。


02

多業態、多渠道優化組合,優勢互補


疫情中的百貨、購物中心業態可謂“全軍覆沒”,大型商超、連鎖便利、前置倉、社區團購、生鮮電商、農貿市場、新零售超市等細分業態,則優勢各有側重。


新零售戰“疫”,方法“盒”其多


新零售企業由於線上+線下,多業態,多渠道發展的模式,加之自有的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此次戰疫中受疫情程度相抵較小,優勢也得到了明顯的發揮。


3

供應鏈極限承載能力提升


上面解析了多個細分業態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並對比了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從業態和渠道角度來講,優化組合,優勢互補是個辦法,但很難有企業能做到多業態,多渠道的發展。每個不同的小業態在零售行業來說都算是“隔行如隔山”的跨業態經營。


但能夠保障每一個細分業態高效運行的是其背後的供應鏈能力。從商品和物流兩個角度來講,商品力是零售企業對商品結構、價格結構、品牌結構、零供關係的綜合管理能力,從產品的生產(養殖、種植)環節、流通環節、到銷售環節,每個採購(買手)都必須深知其運作原理、狀態等。


物流能力則是保障整個供應鏈系統正常運轉的大動脈,如今的消費需求對物流的要求更高,比如生鮮品類運輸的安全性、及時性、新鮮感。


一顆橙子從產地到冰箱,背後是數字化、智能化的監測、保鮮、運輸能力。所以考驗整個零售業能夠在大風大浪,外部極端環境影響下,還能保持正常、高效運營的則當屬供應鏈能力。


經歷此“疫”,有的零售企業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經營模式,有的零售企業或許已經因為現金流問題經營困難,有的零售企業的新零售模式被得以驗證。


然而,整個零售行業可能需要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人、貨、場重構”,什麼是多場景消費模式,什麼是強大的供應鏈能力……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企業,通過數據驅動,線上、線下與現代物流技術完全融合,為消費者提供極速送達的智能購物體驗。


這種新零售模式不僅在平常得到了消費者良好的口碑,也在本次疫情中,顯示出了比傳統超市更強的韌性,值得傳統零售企業學習與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