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襄阳之外的人怎么看待诸葛亮躬耕地争议?

望峰鸢


南阳郡的新野县城是刘表让刘备驻守的,刘备经常到襄阳开会,其中襄阳会的马跃檀溪就是一次会议。

诸葛亮躬耕之时,正是宛城军阀混战之时,不知道在卧龙岗的诸葛亮怎么生存下去的。刘备是怎么突破曹操大军的重重包围去请诸葛亮的?还要过几道河流,这个难度有点象神剧!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应该娶妻生子了吧?古代人十六岁都成家立业了。诸葛亮妻子是襄阳黄家湾人,不是宛城人,这个事实是抹不掉的。诸葛亮在哪里躬耕学习,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最有发言权。

汉江上都是蔡瑁的水军,当时刘备是替刘表守新野县城的,刘备过汉江是很容易的。荆州有刘表健在,蔡瑁明着不敢杀刘备,只有设计暗杀。

李严和魏延都是宛城地区人,诸葛亮生前治李严,死后治魏延。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宛城地区附近的人不好感。身在南阳郡,心在襄阳城。诸葛亮身在南阳郡邓县隆中,心却在襄阳城周边亲戚朋友圈里。宜城马谡、马良兄弟,襄阳城庞统和杨仪都是军中当权者,而具有韩信之才的魏延却不重用。

诸葛亮生活在那个地方,外地人不会不明了的。



襄阳论语


我既不是河南人,也不是湖北人。但是每次坚持襄阳是诸葛亮躬耕地的时候,都要被不少评论家发襄阳的户籍。


其实襄阳说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议,毕竟国务院都认证了,襄阳是隆中,南阳是孔明祠。历史学家谭其骧、葛剑雄也是这样认为。何况,上世纪70年代南阳市委宣传部编的小册子也承认了隆中就在襄阳。总不能说以上都是襄阳人吧!本来没有任何争议的事,随着网络发达,网上开始出现南阳说的声音。

其实,南阳人更应该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而不要浪费在无味的口水战中。南阳的孔明祠,初建于西晋时期,也是为了纪念诸葛丞相。虽然后代几经兵火,但历代都有修缮,而且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字迹。就这些文化资源来说,比顶着诸葛亮躬耕地命号的襄阳更有优势。



所以,对于南阳来说,抢一个躬耕地的名头,个人认为是没必要的。一个诸葛亮躬耕地,一个诸葛亮祠,说起来大家各有所长,本来就应该互补。正如清朝南阳太守题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丞相的胸襟,连政敌廖立和李严都心悦诚服。我们今天应该多学习丞相品格。


林屋公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我们就看看从古至今,南阳、襄阳以外是如何看待躬耕地的。


一、古代历史学家的态度。

  • 最早提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的是南北朝刘宋著名历史学家,山西人裴松之。他在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作注时引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郡邓县,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将“亮家”与“躬耕地”联系起来的史书记载,证明在裴注《三国志》中,躬耕地就是亮家,就在距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 南北朝北魏,河北人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地理学家,他以学风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而著称。他在《水经注》中说 “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 南北朝萧梁,山东人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 唐代杨州人李善为《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宅,是刘备三顾处。”

  • 北宋江西人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 北宋山西人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 南宋福建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该书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 南宋福建人郑樵《诸葛亮传》:“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甫吟》。”

  • 元代山西人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代安徽人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代江苏人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兴平二年…玄依荆州刘表,则知(诸葛亮)侯寓襄邓当在此年之后。”“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清代朱轼江西人《历代名臣传.诸葛亮传》:“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清代江西人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清代江苏人汤成烈《季汉书》之《诸葛丞相列传》:“元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


二、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祖籍是今天的山东,那么我们就看看山东地方志对躬耕地的看法:

  • 1、《山东通志》

    明陆釴编撰《(嘉靖)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岳浚编撰《(雍正)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隐居襄阳隆中。”

明《(嘉靖)山东通志》右和清《(雍正)山东通志》左

  • 2、清许绍锦《(嘉庆)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

清《(嘉庆)莒州志》

  • 3、清王赠芳《(道光)济南府志》说“程企朱字景阳,邹平人……尝读诸葛隆中语,嘅然太息。”“有诗哀之云:当年若稳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

清《(道光)济南府志》

  • 4、民国栾钟垚《(民国)邹平县志》有“称公为范爷,称其祠曰圣人殿尸祝之若畏垒。然隆中抱膝,岘首堕泪又何让焉。”“ 程企朱字景阳……尝读诸葛隆中语,然太息知其自负不凡也。”

《(民国)邹平县志》

  • 5、民国王元一《(民国)桓台县志》“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民国)桓台县志》

从以上诸葛亮老家山东各地历代地方志可看到,山东方面一直认为诸葛亮的离开山东后的定居地就是襄阳的隆中。


三、四川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人生一半的时间都生活在四川。那么四川的地方志是怎么看待诸葛亮躬耕地的呢?

  • 1、清曹抡彬《(乾隆)雅州府志》有“尝考三国史,窃见后汉金枝有玄德公一脉焉,心存义举,志欲复兴汉业……继闻司马水镜并徐元直之言,于隆中三顾孔明先生,未出茅庐已知鼎足三分之势。”

清《(乾隆)雅州府志》

  • 2、清刘传经《(嘉庆)清溪县志》有“公记中,无论独论武侯所经略蜀地者……以全蜀待中原或得以酬其志,故隆中首谈之……”

清《(嘉庆)清溪县志》

  • 3、清刘元熙《(嘉庆)宜宾县志》有“ :三分定于隆中,八阵阵于江浒。”

清《(嘉庆)宜宾县志》

  • 4、清王好音《(嘉庆)洪雅县志》有“后世惟朱子服侯隆中对、黄陵碑、梁父吟及前后岀师表……”

清《(嘉庆)洪雅县志》

以上四川各地的历代地方志也都只承认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三顾地在隆中。没有一个提到过所谓卧龙岗!


四、除了山东和四川以外,其它地方的地方志又是怎么看躬耕地的呢?


下面来先看一看广东省的地方志:

  • 1、明戴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有“林光字缉熙,东莞人…..升襄府(襄阳府)左长史。正德丙寅奏祠诸葛亮于隆中故址。”

明《(嘉靖)广东通志初稿》

  • 民国叶觉迈《(民国)东莞县志》也提到“(林光)随升为襄府(襄阳府)左长史……正德丙寅奏请建诸葛武侯祠于隆中,敕赐庙额令有司岁举祀典……”

《(民国)东莞县志》

  • 2、清张洗易《(康熙)乳源县志》有“玄德枉顾孔明于隆中”

清《(康熙)乳源县志》

  • 3、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广东)“昔者,诸葛武侯未出草庐,隆中一对视天下如运诸掌。”

清《(乾隆)潮州府志》

  • 4、清谢崇俊《(嘉庆)翁源县新志》(广东)“孔明久在隆中卧”

清《(嘉庆)翁源县新志》

  • 5、清额哲克《(同治)韶州府志》(广东)“孔明久在隆中卧”

清《(同治)韶州府志》


福建的地方志:

  • 1、明何乔远《(崇祯)闽书》“江应隆…字之曰仲龙,盖取孔明长笑隆中,而时人以伏龙待之”

明《(崇祯)闽书》

  • 2、清陈朝羲《(乾隆)长汀县志》(福建)“昔诸葛孔明伏处隆中,未应先主之顾,于是乎抱膝长啸而后此无闻焉。”清谢昌霖《(光绪)长汀县志》(福建)“昔诸葛孔明伏处隆中,未应先主之顾,于是乎抱膝长啸而后此无闻焉。”民国黄恺元《(民国)长汀县志》“昔诸葛孔明伏处隆中,未应先主之顾,于是乎抱膝长啸而后此无闻焉。”

清《长汀县志》

  • 3、清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福建)“当其顾诸葛武侯于隆中,惓惓以伸大义……”

清《(乾隆)泉州府志》

  • 4、清胡之鋘《(道光)晋江县志》(福建)“当其顾诸葛武侯于隆中,惓惓以伸大义兴汉室”

清《(道光)晋江县志》

  • 5、民国黎彩彰《(民国)宁化县志》(福建)“先儒诸葛亮,字孔明,琅邪人阳都人。后家于河南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民国)宁化县志》

  • 6、民国詹宣猷《(民国)建瓯县志》(福建)“江应隆…字之曰仲龙,盖取孔明高卧隆中而时人以伏龙待之”

《(民国)建瓯县志》


江西的地方志

  • 1、清蒋继洙《(同治)广信府志》(江西)

    “以公灭私明、逹治体可胜大任,三代而下眞足当此选者,惟诸葛孔明一人。孔明居隆中,执事生古郢,皆荆楚奇才也。”

清《(同治)广信府志》

  • 2、清俞致中《(同治)弋阳县志》(江西)

    “以公灭私明、逹治体可胜大任,三代而下眞足当此选者,惟诸葛孔明一人。孔明居隆中,执事生古郢,皆荆楚奇才也。”

清《(同治)弋阳县志》

  • 3、清沈恩华《(同治)南康县志》(江西)

    “孔明于隆中用舍”

清《(同治)南康县志》

  • 4、清项珂《(同治)万年县志》(江西)

    “孔明卧隆中,李愿归盘谷”

清《(同治)万年县志》

  • 5、民国谢祖安《(民国)宜春县志》(江西)

    “孔明扶汉皆自隆中而决”

《(民国)宜春县志》


湖南的地方志

  • 1、清余良栋《(光绪)桃源县志》(湖南)

    “昔诸葛在隆中时,往往自比管乐,及先主三愿草庐一言辄合遂倾肺腑。”

清《(光绪)桃源县志》

  • 2、清李惟丙《(光绪)衡山县志》(湖南)

    “先儒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少孤,与弟均随其从父依刘表荆州。遂家南阳邓县号曰隆中,耕陇亩为梁父吟。” “方泌之在衡山,肃宗自灵武召之,仍以宾友自处。于是决策下井陉以破贼巢,此与诸葛隆中之对何异。”“李常庚号皓白青州人……天启甲子入武当至均阳沧浪亭遇道者……常庚既遇异人益潜心元学结茅隆中与诸葛草庐相对……”

清《(光绪)衡山县志》

  • 3、清唐古特《(嘉庆)沅江县志》(湖南省)

    “而诸葛孔明方且高卧隆中抱膝长啸”

清《(嘉庆)沅江县志》


山西的地方志

  • 1、清李廷芳《(乾隆)重修襄垣县志》(山西)

    “隆中诸葛翁长吟自抱膝……”

清《(乾隆)重修襄垣县志》

  • 2、清朱樟《(雍正)泽州府志》(山西)

    “昭烈识孔明于隆中,说者以为古今第一奇事”

清《(雍正)泽州府志》


安徽的地方志

  • 1、明程敏政《(弘治)休宁志》(安徽)

    “又孔明草庐在汉上之隆中”“ 不得久卧隆中者非隆中之能病孔明恨孔明之轻去隆中耳”

明《(弘治)休宁志》

  • 2、清梁启让《(嘉庆)芜湖县志》(安徽)

    “先儒诸葛亮,字孔明。南阳邓县人。季汉丞相封武乡侯谥忠武。”

清《(嘉庆)芜湖县志》


其它地方志

  • 1、清王煚《(康熙)嵩明州志》(云南)

    “盖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孔明之所以翻然隆中为三代奇才者,王之义勇皆根诸此。”

清《(康熙)嵩明州志》

  • 2、清刘岱《(乾隆)独山州志》(贵州)

    “诸葛子名亮,字孔明。处东汉之末,寓居襄阳隆中。尝以道自处,抱膝讴吟……”

清《(乾隆)独山州志》

  • 3、民国梁成久《(民国)海康县续志》(广西)

    “先儒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蜀志本传寓居襄阳隆中。三国蜀志裴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按诸葛公隆中之对非徒智定三分其汉室可兴”

《(民国)海康县续志》

  • 4、民国曹允源《(民国)吴县志》(江苏)

    “昔孔明之在隆中也,人目之为卧龙。”

《(民国)吴县志》


五、当代史学家的态度。

  •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由国务院立项组织编撰的中国第一套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是可以与《大英百科全书》相媲美的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该书第二版于2009年发行,书中“诸葛亮”词条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

  • 晚清开始编辑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辞源》中,关于【隆中】的解释是“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 198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隆中山】的解释是“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关于【隆中对】的解释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 著名近现代历史学家福建人郑天挺、浙江人谭其骧主持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诸葛亮”词条说:“字孔明。少孤,从叔父玄往荆州依刘表,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隆中”词条说:“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此。”“隆中对”词条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 《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政治人物卷》之诸葛亮说:“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47岁的老将军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教27岁的诸葛亮。”

  • 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河北人王桐龄在他的著作《中国史》中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道襄阳县西二十里)每自比管仲乐毅。”该书被称为“实为内容最详细的中国史。”

  • 由著名现代历史学家湖南人吕振羽编撰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蜀汉”一节说:“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今襄阳西)见面谈论时事。”

  • 著名历史学家浙江人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第七节汉国(蜀汉)中提到“诸葛亮隐居隆中(湖北襄阳城西),二○七年,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便拟定如下的计划:占领荆益二州。”

  • 著名历史学家江苏人吕思勉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话 》中说:“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在湖北襄阳县西,据说是诸葛亮隐居之处)之对”。

  • 著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山东人何兹全在他的史学著作《三国史》中说:“可以肯定的说他住的地方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所以诸葛亮说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此属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却在汉水之南,紧靠襄阳,只在襄阳城西20里。说是南阳是对的,因为地属南阳。”

  •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辽宁人樊树志先生在著作的《国史概要》中:“东汉末为避战乱,随叔父隐居于南阳隆中(今襄阳隆中),从事农业生产,不想在这个乱世出来做官,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

  •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山东人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说:“亮字孔明,原籍琅琊阳都,寄寓于襄阳西的隆中。”

  • 历史学家河北人马植杰在他的著作《三国史》中说“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地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获得了亮的接见。” 在他的著作《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从他十四岁左右的时候就离家逃难,定居于隆中以后,住的是草庐。”“当诸葛亮开始在隆中定居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

  • 历史学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重庆人张大可在他的著作《三国史研究》中说:“诸葛亮十五岁时跟叔父诸葛玄到了荆州。公元197年诸葛玄死,诸葛亮结庐隆中,到公元207年他已隐居隆中整十年。”

  • 历史学家湖南人田余庆在他的著作《秦汉魏晋史探微》之《隆中对再认识》一章和《隆中对跨有荆益解》一节,其中说:“襄阳县治西逼益州,诸葛亮宅更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诸葛亮草庐作对的隆中比襄阳县治更贴近益部地境。

  • 中国著名历史老师,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北京人袁腾飞,在他的著作《这个历史挺靠谱》中说:“刘备曾三顾茅庐,从隆中请出了历史上最厉害的农夫——诸葛亮。”

  • 日本讲坛社出版《中国的历史04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早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代表学者金文京撰写,书中说:“诸葛亮在他隐居的隆中,为刘备指出了天下三分的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全国各地、古今中外除南阳和襄阳以外的历史学者和地方志,可以发现“隆中说”就是史学界主流的共识。所谓的“卧龙岗说”在正规的史料中,是上不了台面的。借用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中的一句话进行总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


飘逸的历史


诸葛亮躬耕地望学术争议几百年,双方各有拥趸。其中一方所还大动作运作研讨会,得出真真假假有利己方的“结论”,试图全方位打压对手,结果是自毁清誉。

孰是孰非笔者在此不谈看法,仅从文化符号这个维度简单说一下个人感受。

《出师表》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陋室铭》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上述全球华人打小耳濡目染的千古佳句,共同定格了今河南南阳拥有的一个独特文化印记——躬耕南阳。

笔者曾经与一些外地朋友,包括海外华人,谈及卧龙岗、隆中,他们的反应大体是:隆中似乎与诸葛亮有关(《隆中对》听说过),但隆中在哪个城市,未必都能说清楚;南阳卧龙岗、南阳诸葛庐、‘’躬耕于南阳‘’这些则耳熟能详——这就是文化符号的魅力。

现行两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所映射的躬耕地研究现状:一、人教社版的‘’两地说‘’:《出师表》‘’南阳‘’:郡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古属南阳郡;《隆中对》‘’隆中‘’:地名,一说在湖北襄阳,一说在河南南阳。 二、北师大版本的‘’南阳说‘’:以北师大历史系学术成果为依托,专业性更强、使用率更高的北师大版教材《出师表》‘’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两地说‘’和‘’南阳说‘’分庭抗礼,曾经甚嚣尘上的‘’襄阳说‘’日渐式微。

‘’躬耕南阳‘’是中华文明史璀璨印记,在汉语言DNA里,卧龙岗、诸葛庐、躬耕地密不可分,并与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绵延千年。

回到题目所涉及问题:外地人怎么看躬耕地争议?我想不用刻意表述,上面的文字已经清楚说明问题了。

看不惯别人,是自身修养不够;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关注@望峰鸢,一起探讨历史。

(月季名城-中国南阳 图片由网友 提供)


望峰鸢


外有韩国襄阳郡抢四大发明和孔子故里,内有中国襄阳市抢孔明躬耕地,棒子文化一脉相承,厚脸无耻!襄樊就凭着习凿齿一句"…号曰隆中”(就是此地美称、雅称、别称为隆中),疯抢几百年。

近代再次变疯:改市名,改镇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诗词、改古地图,改街名,改《出师表》、改校名、删改所有网络词条,攻关商请中风砖家谭其骧改囗题词出伪证、造广场、用推土机造假卧龙岗、造假茅庐、篡改仿造岳飞在南阳石刻手迹、在民间征集古董……每一动作都是铁证如山,硬是把三十前还是几间老房的阿头山打造成一片仿古建筑群,真是无赖,简直是历史窃贼和历史搅屎棍。

丁宝斋活着时上窜下跳,明着造假,这个历史骗子累死后,近期又出现几个襄跳蚤,天天爬在屏幕上,一看见坚持躬耕南阳观点的人马上跳出来咬!他犹如洗了脑的东突分子,不听正史描述记载,只因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就必须咬住一句:襄阳城门口的"号曰隆中”(实际叫阿头山)就是二百四十里外的南阳管,不管中间隔大汉江,隔万山,非赖上南阳,那怕是南阳一块飞地也中,汉代时这个小地块必须是你南阳的。九头鸟就是精明:先改资料,再明抢明夺。根据号曰的这个隆中(克 隆中 心)需要,用钱和土特产搞定一切,混淆一切!!








直播南阳


这种争论没有意义,再说诸葛亮不过是被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者利益而抬高了。诸葛亮治理仅百万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益州四川也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幸福,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用户4282587585566


河南这几年历史造假太严重了。

1975年,南阳市博物馆发行的《诸葛亮小传》中明确说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如今为了造历史文化来发展经济,于是又反悔了。国家都认定襄阳是躬耕地,河南人却不同意。

历史文化学家界都知道躬耕地在襄阳,只有河南人不愿意。

古代南阳郡很大,包括了现在的南阳市和襄阳,跟现在的南阳市差别太大了,而历史文化学家都认为躬耕地在襄阳。而河南人以”躬耕于南阳”就认定这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市。

口碑不好,可以改,但不能学韩国人,用造假的历史文化外衣去遮羞。











亲爹亲爹


非得把南阳郡和南阳郡治所宛城等同为一个概念,又把古南阳郡等同为今南阳市,这是扯犊子呢?南阳郡和南阳宛城就和现在的河南省和郑州市是一样的关系。难道说河南人就都是郑州人吗?古南阳郡和现在的南阳市那就更不是一个概念。古襄阳和今襄阳市也不能简单等同


天殊163


南阳说:

最充分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襄阳说:

主要靠《隆中对》,因为隆中在襄阳,对话发生在隆中,所以诸葛亮住在隆中?

隆中属于襄阳,而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阳人,这就出现了矛盾!

这也就是南阳襄阳争端的本质,但真相只有一个,问题出在哪里?!😎

先说一下争端的现状:

首先,诸葛亮自述肯定没错,除非有病谁也不会把自己家说错!这个是实锤,无法反驳!

所以,襄阳说提了一个观点,即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管辖,现在归襄阳管辖。这样一下子就把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给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先看一幅Google地图:

1.南阳距离隆中200多里(红线),襄阳距隆中20里(黄线),为何要舍近求远?

2.汉江是天险,古代交通不便很难度过,所以即使是在现代行政区划分也多以高山大河为界。而南阳在江北,襄阳、隆中都在江南,如何跨江管理?为何不就近管理?

3.襄阳是荆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如何敢让北方政权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离都城20里的地方?把天险拱手相让,难道不怕军事威胁?

从地理、常识上分析,这是一个不解之处!



当然以上只是“据常识分析”,以下是史料记载:

《史记》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

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资治通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晋书·地理志》:“汉水以北为南阳郡。

《南都赋》(汉):“南阳居陪京之南,在汉之阳。”

当然包括习凿齿都曾在《襄阳记》中自己说过:“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这个人专门提一下,是因为争端和他关系很大,后面会细说。)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从秦至汉到晋记得明明白白:南阳、襄阳分界线就是汉江!

这我们的常识分析是一致的!所以从史料记载和常识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属于南阳的问题,那么再根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自述,诸葛亮没有躬耕于隆中,《隆中对》撒了慌!

难道诸葛亮和刘备分析三分天下大事是子虚乌有?非也!

这件事从很多史料都可以看出其真实性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名字《隆中对》上!

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一篇对话记载本不叫《隆中对》,三国志作者陈寿记载的时候甚至没有名字,后来叫《草庐对》。压根没有隆中什么事!

那么《隆中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就要说上面提到的那个人:习凿齿!

这个人是三国以后、西晋以后、东晋时期的一个流行作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1.他很崇拜诸葛亮。

2.他是襄阳人。

3.他的主要理念叫“史为今用”,在这个理念下杜撰了很多东西,给后世的历史考证带来很多麻烦!这个观点被后来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比如裴松之、刘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后世用其他实锤史料证伪!



正是这个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诸葛亮是自己老乡,隐居在隆中,所以把这篇《草庐对》改名叫《隆中对》!由于原文没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记忆,习凿齿加了名字,并通过自己影响力让《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关于动机自己脑补!😏

《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争议!

而由于南北朝期间,南阳被北方政权控制,襄阳属于南方,南方汉人政权对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就从南阳转移到了临近的隆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隆中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古迹……


吹吹水吐吐槽


隆中我去过两次,最近一次是2018年上半年去的。

其实这事史学界早有定论,国务院也有定论:现在的襄阳隆中,在三国时代属于南阳郡管辖,所以诸葛亮才说:臣躬耕于南阳。在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古隆中划归为湖北襄阳管辖,还能说隆中是河南南阳的吗?!!!

是河南人横着扯,罔顾历史。本来我对河南人没什么意见,也觉得他们挺好,但在这件事上,我有对河南人有点不感冒。毕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