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近古时期以武则天为界限?

疾风劲草10


这个事情就要和我们圣人孔子有点关系,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当时的社会给女人灌输的思想就是这些。直到武则天当了皇帝才所有改观。才出现了女官。如果没有武则天女人地位还是不高。这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文人大多是男人,女子寥寥无几?


蘑菇熊猫


有几分意思。

中国历史的完整划分是: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尧舜禹过渡时期——夏商西周——前594年,鲁国初税亩逐步终结奴隶制——秦,大一统王朝开始——东汉,世家社会——世家没落,官僚时代——1279年,古典中国结束——1840年鸦片战争,走入近代——1919五四运动,进入现代——1949年,当代。

世家崛起,控制经济,垄断国家:

世家政治的巅峰——东晋:

东晋庄园:

但是说近古自武则天开始则有些牵强。

武则天用酷吏和国家机器压制关陇勋贵,打击关东世家,提拔庶族,但这个政策的执行并不彻底,世家过后又迅速恢复。

世家最终消亡无非就是三条:

1、黄巢和随后的军阀割据,五代混战沉重摧残打击了世家,世家赖以骄傲的谱碟完全丧失。2、印刷术推广应用,打破了世家对文字书籍的垄断。3、北宋文治。


四川達州


引言

历史时间段的划分根据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发展总水平,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阶段划分

中国历史的时间段一般划分为远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代七个阶段。

  • 盘古开天辟地至伏羲氏为远古;
  • 三皇五帝时期为为太古;
  • 夏商周秦汉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为上古;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684年)为中古;
  •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864年~公元1840年)为近古;
  •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为近代;
  • 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时期为现代。

武则天当政后社会发展总变化

武则天当政后,彻底终结门阀制度。发明了殿试和武举制,最终将科举制确定下来。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另外,均田制开始瓦解,致使府兵制逐渐衰落,汉民族的尚武之风开始衰减,之后再也难有武将“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了。但是崇文之风逐渐升起,将文化繁荣逐渐推向巅峰。

结束语

因此中国历史中古与近古的划分,根据社会发展的整体变化,就以武则天当政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

希望我以上的分析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没事闲拉呱 。【随手点个赞,留下你的评论,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没事闲拉呱


中古、近古的划分方式很多,目标是更高层次看历史;但我个人不认同把武则天划分为近古。


1、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武则天作为唯一女皇对历史影响当然很大,但武周持续时间很短,最后神龙政变又还政于李唐,进行了政治的妥协。武则天之后还有开元盛世。


总体看,武则天对朝唐朝的影响不如安史之乱大,如果想要划分,还不如从安史之乱划分。


即便在武则天府兵制、均田制有破坏,但也是部分,起码改把这一时间段称为过渡期,而不是武断的叫近古。


历史不是一蹴而就,是会有过渡期的。


2、关于近古划分,个人认为从元朝比较合适,因这一时间段有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史。


日本学界内藤湖南有唐宋变革的说法,中国学界亦不认同,多称为“唐宋转变”;因为从中国史角度上说,尽管唐宋两大皇朝时代有很多中层、下层变化,但宋朝并没有统一天下,且重文抑武,说明这种变化并没有到统治阶级。


连唐宋转变划分为近古都被质疑,甭说武则天划分了。因此我自己把五代、两宋列为过渡期。


而元朝进入近古,这个是世界性的。发源于欧亚草原蒙古,三次西征让人类有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史,中国四大文明传遍欧洲,欧洲也脱离了愚昧的中世纪时代,迎来伟大的文艺复兴。


涛说精彩历史


说以武则天为界限,我认为是两方面的,

一是她在政治上有功绩,在统领国家上有成效,例如完善科举武举,发展农业军事;

二是她身上有不同与常人的跌宕故事,这些故事为她带上了“光环”,在我们国家“男尊女卑”的历史长河中显得格外突出和传奇。

首先武则天的一生是传奇精彩的,政治上有谋略有手段,虽然腥风血雨,毁誉参半,但是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先是,贞观十一年(637年)入宫,被唐太宗发现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个变化虽小,但是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被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各种“勾搭”的暗通款曲两三年后,唐高宗召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伺候父子两帝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备受关注,后来,就如各类影视剧所演,废皇后王氏,唐高宗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掌握皇家内权。

成为皇后后,利用这个有利身份,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在这期间,她设法清除政敌,例如: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再后来高宗失明,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看史书记载,高宗有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密令泄露,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她称帝期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首先,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定国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她主张“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前面说到的武举制度,使其执政期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在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时,就能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阴暗的一面,比如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比如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一个国家和名族的发展。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无法掩盖武则天传奇的一生,在历史政治的影响力上,她统治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里,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发展农业工业的生产,安定边疆,完善科举,破除门第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革除时弊,顺应历史潮流。

这样的帝王,这样的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特别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历史里,是无法被忽视,无论谁读历史都会被这位女帝难以同日而语的经历和功绩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