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1995年之後掀起了新的全球性的一陣“賈斯汀熱”,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多部作品被搬上銀幕。比如李安導演的電影《理智與情感》、電影《勸導》等等。《愛瑪》就是奧斯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2次改編成電影。

1997年,這部影片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音樂/歌曲獎”和“最佳服裝設計獎”提名,同時還被New York Pos評為年度最佳影片。

奧斯汀的作品雖然出版年份都很早,但她在小說中所呈現的前衛婚姻觀被現代人們廣泛認同。她筆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還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通過文字的形式來幫助人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找到自我,實現自我。影片中女主人公愛瑪就是一個具有種人物特徵的角色設定。

愛瑪是一個冰雪聰明、活潑伶俐、美麗優雅的女孩。顯赫的家世和父親的疼愛使得她個性比較強,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她敢於與傳統的愛情和婚姻觀作鬥爭,敢於挑戰父權文化,把女性的解放意識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但這種性格特徵同時也是一種缺陷,讓她在經歷很多挫折後才認清自己。

影片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層次的改編,導演使用了獨特的敘事手法,運用了蒙太奇手法以及鏡頭的變換給影片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將從敘事結構

愛瑪實現自我成長的原因以及我對女性自我成長的思考三個角度分析一下影片的藝術魅力。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一、影片採用U型敘事結構,完整呈現了女主角愛瑪從多重磨難到實現自我救贖,以及不斷蛻變和成長的一段經歷

敘事結構創建作品的基礎框架就是,也是推動影片故事情節不斷髮展的關鍵。衡量一部影片是否能夠引人入勝受敘事角度和敘事結構的影響。攝像機對外部環境的記錄形成了電影的空間感,所以電影的敘事結構要比文學作品的敘事結構複雜得多。

整部影片的主題是關於成長,採用了非常典型U型敘事結構

它是加拿大文學評論家諾思普洛·弗萊在《聖經》中提出的一種敘事結構。這種結構在表現人物特徵的時候,都是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背叛和苦難,進而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最後通過自我救贖獲得重生,故事的發展軌跡接近於U的模式。

導演道格拉斯在拍攝《愛瑪》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好地繼承了文學作品的敘事模式,使用了全知和限知兩種視角形式,真實地展現了愛瑪歷經的磨難。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電影在一開始的時候,愛瑪給孤女哈麗特編造了一個虛假的社會背景,她認為哈麗特跟農夫馬丁不合適。於是不斷的撮合哈麗特與牧師埃爾頓戀愛,但是,在一次聚餐返程途中,埃爾頓向愛瑪熱烈地求愛,被艾瑪當場拒絕。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自以為是的錯誤。

在老姑娘貝茨小姐的家中,愛瑪遇到了她的侄女簡和弗蘭克,她對從未謀面的弗蘭克很有好感。過了一段時間當她得知埃爾頓與一個虛榮、勢利的女人結了婚,她自己對弗蘭克並不是真心時,便回頭極力撮合哈麗葉特與弗蘭克。

終於,在一次野餐會上,愛瑪懊惱地得知弗蘭克早已與簡秘密訂婚,只是由於害怕遭到舅母的反對才一直保密。而此時,好友哈麗特竟愛上了自己的朋友奈特利先生。愛瑪在這三段關係中自以為是,造成了很多的誤會,自己也遭受到很大的傷害。

她憑藉自己的想法左右別人的婚姻,希望一切事情按照她的意願發展,但是現實卻扇了她一記耳光。當哈麗特和馬丁訂婚的時候,真正讓她幡然醒悟,開始對自己以前荒唐的行為感到後悔。這才不斷的吸取教訓並迅速成長起來,最終獲得了美滿的婚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在我看來,導演設置了這一系列的故事情節,把愛瑪的道德缺陷和性格弱點展現的淋漓盡致。她的自以為是、勢利清高傷害了身邊的許多朋友。正是這些在低谷中的磨難和挫敗,使她逐漸走向深淵,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備受煎熬。

愛瑪被殘酷的現實打擊完之後,當她發覺自己的錯誤給別人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她不能自以為是左右別人的生活時,開始在不斷地反思中,將自己的不足全部摒棄。通過道德的洗禮和外部因素的推進逐漸走向成熟,實現了靈魂的成長和思想的成熟。

二、 愛瑪之所以能夠實現自我成長,跟外部的客觀因素分不開。不論是奈特利哈麗特的正向引導,還是弗蘭克的反向刺激,都在她的成長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影片中,道格拉斯為愛瑪設計了三個引路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指引愛瑪不斷實現自我成長。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①亦師亦友奈特利

奈特利熱衷於幫助別人,品德高尚,是個十足的紳士。他的哥哥娶了愛瑪的姐姐,所以他有很多跟愛瑪相處的機會。對於愛瑪來說,他即是朋友,也是長輩,在對愛瑪引導的過程中,他使用正確的道德標準和理性的判斷意識,改正愛瑪的缺點和不足,使愛瑪最終成長為有愛的力量的人。

影片中有一個故事情節,當愛瑪給泰勒小姐和韋斯頓先生牽線搭橋成功以後,她很開心。但是奈特利給她潑冷水說:“像泰勒小姐這樣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女性和像韋斯頓先生這樣擁有豁達胸襟、翩翩有理的男性,即便是沒有人幫忙,他們也可以完美地完成所有事情。”

奈特利之所以說這些話,就是想告訴她不可以妄自菲薄。他以自己的道德修養標準來潛移默化改變愛瑪。雖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什麼大的改變,但是愛瑪的內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面上儘管不斷地牴觸和爭辯,但是潛意識中愛瑪還是接受了奈特利的幫助。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影片中導演共設計了四段奈特利和愛瑪吵架的情景,分別是討論馬丁和哈麗特婚姻問題的時候、對弗蘭克人品進行評價的時候、關於簡的討論以及愛瑪對貝茨的不禮貌行為,四次爭吵推動將影片發展到了高潮。

在爭吵的過程中,愛瑪不斷的發現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慢慢地接受了奈特利的教導,逐漸的用奈特利的道德標準衡量自己,導演使用人物特寫和場景構建的形式將人物內心的感受呈現出來。觀眾在他們的矛盾中能夠體會到兩人感情的變化。

②反向刺激者弗蘭克

他是韋斯頓的兒子,深受韋斯頓的影響性格虛偽和自私。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丘吉爾家,受生長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弗蘭克沒有階級意識和道德觀念。在海伯裡,由於弗蘭克的身份比較尊貴,他成功吸引了愛瑪的注意。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影片中弗蘭克來海伯裡一共兩次,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假借高貴的身份來欺騙愛瑪,愛瑪覺得自己真的被弗蘭克征服了。愛瑪的性格缺陷是弗蘭克得以成功的墊腳石,他用虛偽的關心滿足了愛瑪的虛榮之心。道格拉斯使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攝影手法來進行敘事,經過對視角和景觀的不斷變化,使人物的個性更加的鮮明。

電影有這樣一個情景:愛瑪因為自己對簡的嫉妒而對貝茨進行諷刺,弗蘭克為了讓愛瑪覺得他們是天生的一對,便對愛瑪的行為推波助瀾、隨聲附和。這就使得愛瑪和貝茨一家之間的矛盾白熱化,愛瑪的嫉妒心和虛榮心急速膨脹,性格缺陷被再一次的放大。

弗蘭克的反面影響,使得愛瑪的道德缺陷越來越突出,這就導致影片的所有矛盾全部都集中在愛瑪一人身上。所有的矛盾導致的惡劣後果,使愛瑪開始反省自己的缺點,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從而開始疏遠弗蘭克。

③哈麗特是見證愛瑪成長的一面鏡子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導演通過哈麗特來豐富愛瑪的形象、拓展敘事空間和支撐故事環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體現愛瑪的不斷成長。哈麗特是一個善良、真誠的姑娘,但有時候缺少主見、意志不堅定,受愛瑪影響,她也做了很多錯事,但是她一點也沒有怨恨愛瑪,依然將愛瑪當做自己的摯友,也恰是哈麗特的珍貴友誼使她成為了愛瑪成長的引路人。

導演將愛瑪和哈麗特進行比較,哈麗特的善良和真誠反襯出了愛瑪的性格缺憾。

影片中設置了一場舞會,埃爾頓因為哈麗特出身低微不願意和她跳舞,哈麗特沒有怨恨埃爾特的無理和怠慢,她用寬容和善良原諒了埃爾頓,這讓奈特利對哈麗特刮目相看。哈麗特的優點正是愛瑪應該學習的,愛瑪的剛愎自用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哈麗特性格的閃光點指引她走向光明,不斷的成長。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三、性格缺陷並不會永遠成為女性自我成長的絆腳石,只要勇於打破禁錮,積累愛的力量,就能在愛情中收穫幸福的喜悅

愛瑪雖然家庭條件不錯,但是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姐姐也出嫁到外地。這讓她很早就成為家裡的女主人,很父親相依為命。因此她的性格中過於自大的特徵跟原生家庭密切相關。母愛的缺失對她的身份認同和實現自我成長是一個阻力。

心理學家海倫妮多伊齊提出,將女性心理發展分為:青春前期,青春早期,青春期和母親期等四個階段。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理上的成長是指從孩子成長為大人,也就是18歲成年的時候。但是心理成長要的過程要複雜很多。女性不僅要完成一個雙重認同的過程,還包含成為母親的過程。

什麼是雙重認同?

小女孩從出生開始,是通過對母親的認同,完成她對自我性別的認知的。她知道“我是個女孩子”,行為舉止和衣著打扮要有個女孩的樣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女孩的認同對象會發生新的變化,逐漸產生了對父親的認同和對母親的敵對感。這一階段特別重要,因為,此時,女孩子逐漸學習如何跟男性相處,習得父親所代表的規則,獲得安全感;同時,這也是女孩不至於跟母親過度粘連的一個過程。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有很多小女孩在這個階段會特別崇拜爸爸,如果在這之前母女的關係很好,這個時期父母的關係也不錯,那麼,過了這個時期,女孩就會很快再次轉向對母親的認同,開始想要穿媽媽的裙子、高跟鞋、化妝,然後進入青春前期。

在整個過程中,無論哪個階段出了問題,最終都會妨礙女性的身份認同和成長

幸運的是,愛瑪有一個優秀的家庭教師泰勒小姐。她如母親一樣給了她很多生活上的照顧,同時也有朋友間的親密無間,什麼話都可以交流。在愛瑪看來,她道德高尚,為人低調,是很多女性學習的榜樣。這就讓愛瑪的性格中的缺陷有很大的改變空間。否則,母愛的缺失對女孩心理養成會有不可逆轉的傷害。

除此之外,還有女性朋友哈麗特,她的善良和包容是改變愛瑪的原因之一。對一個女性來說,在她的成長歲月中女性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女性間的關係又是充滿變數的,她們之間任何的變化或發展都有可能引起彼此之間的嫉妒與怨恨。換句話說說,女性之間的戰爭與女性成長是相伴相隨的。

《愛瑪》:打破自我意識的禁錮,用愛的力量去擁抱幸福

同性關係既是對母女關係的重複,也是對母女關係的修正

與母女關係一樣,同性作為女性成長的一面鏡子,對於女性的自我認同、自我發現起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有幾個可以終其一生相知相伴的閨蜜,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互相鏡映,會是一種重大的支持,某種意義上比起跟異性的關係更加自由。

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男性也是決定女性能否快速實現自我成長的利器。其實,女性的成長每一步都跟男人有關,但每一步又都需要離開男人,回到女性的位置上才能成長。這似乎是個悖論,就像女人該依賴男人還是該獨完全獨立這個問題一樣。

在這個男性象徵著規則的社會,女性需要依賴規則的約束和保護,但是也需要讓自己在規則裡實現女性獨立主體的實現。事實上,我們終其一生,也許就在尋求此中的平衡,和自由穿越的能力。

總結:

電影《愛瑪》為我們展現了主人公經歷了挫折之後後,通過自我反省的頓悟不斷走向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導演縝密的構思加上主演格溫妮絲·帕爾特洛的精彩演繹為我們成呈現了一個聰明活潑又自命清高的女性人物形象,將一幅18世紀末英國鄉村生活的真實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得不說,是對原著的成功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