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铿锵玫瑰"


在德州市疾控系统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阵地上,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是父母的"小棉袄",是丈夫的"绕指柔",是孩子最离不开的人,但面对疫情,都化身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战士"。她们依靠女性的坚韧和细致,凭借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怀揣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谱写出一曲铿锵玫瑰之歌。

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记者来到德州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走近这些铿锵玫瑰,记录她们的坚守与奉献。

3月6日上午,德州市疾控中心疫情应急指挥部,键盘声此起彼伏,电话铃声响成一片。这里是该市疾控系统抗击疫情的"大脑中枢",工作人员忙于分析核实瞬息万变的疫情数据,完善全市防控工作技术标准和方案,指导县级疾控中心科学规范高效开展工作。

在指挥部,有"四朵金花"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魏新梅、王冬梅、杨卫红和邹朝双。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魏新梅编在督导反馈组,负责及时解读上级政策,并将政策分解成任务落实到人,同时对各组和各县市疾控中心的工作进行协调和督导。另外3人都在密接管理组,每天汇总各县市区密切接触者信息,涵盖姓名、年龄、与病人关系、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症状等等,她们要对每一条信息进行审核,遇到不规范、不清楚的地方打电话核实修订。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自1月22日指挥部成立以来,她们都放弃了春节假期,进入"战时"状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疫情最紧张时通宵达旦,到今天为止没休过一天班,也很少能睡一个安稳觉。与疫情赛跑让她们高度紧张、亢奋,促使她们在办公室健步如飞、动作迅速,生怕耽误一点时间。

她们是女儿、是母亲,但在疫情面前都是战士。魏新梅今年49岁,是一名有16年党龄的党员,连续熬夜使她心慌,就随身装着稳心颗粒,不舒服了喝包药继续工作,忙起来还经常忘了吃药。邹朝双的母亲春节前脑梗发作三度住院,如今仍处于恢复期,时刻挂念母亲却不能回家,只能下班早的时候通过视频看看母亲,尽管因病严重失语,每次视频母亲都会吃力地鼓励她好好工作,让她心里既愧疚又感激。王冬梅夫妻二人虽身处不同岗位,却都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无暇照顾年近70岁的父母,还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料,父母和孩子的默默付出和支持成为了她战斗下去的动力。杨卫红的两个孩子1个不满4岁,一个才刚1岁多,正是依恋妈妈的年纪,可是疫情来临,她不得不把孩子交由父亲和公公轮流照顾,一个多月下来,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妈妈不在身边,1岁多的二宝每天醒来以后不再喊妈妈,而是先叫爷爷。

纵使有千般苦、万般难,她们都义无反顾。"为了打赢这场战疫,我们的辛苦算不了什么,我们相信与家人的短暂分别是为了今后更安稳的团圆,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春天即将到来!"魏新梅对记者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检验检测组的董健、郭津惠、徐北霜、张亚楠、邓硕就进入了24小时坚守的工作状态。他们开展核酸检测、复核,对疫情诊断"一锤定音",为临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与新型冠状病毒几乎"零距离"接触作战。

1月23日凌晨,德州市首例疑似病例样本被紧急送至市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实验室主任徐北霜,成为第一个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战士"。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在实验室里,每天都有样本从各县市区送来,从最开始的接收样本、实验准备,到核酸提取、PCR检测,再到最后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每次实验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尤其是还要穿着工作服、防护服、手术隔离服和鞋套,戴上多层手套以及护目镜,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从病人身上病毒最集中的部位采集的样本,为了保护自身安全,期间不能喝水、吃饭、如厕,还需要克服缺氧、眩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检验科科长董健告诉记者,检测完成后,整个人就跟从桑拿房里出来一样,耳朵和鼻梁受压淤血,脸上留下的都是护目镜和口罩的深深勒痕。但对于她们来说,核酸检测结果是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重要依据,为了尽快明确传染源,采取下一步防控措施,每一次检测都是在争分夺秒。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今年59岁的副主任技师郭津惠虽已年近退休却仍坚守在战疫第一线,每天提着20多斤的送检箱往返于收样区和实验室,时常坚守到最后为实验室做好消毒清洁,从未听她说过一声累;刚新婚不久的检验技师张亚楠,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申请进入实验室,有时因处理的样本比较复杂,常常一两个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下来整个手臂发酸发麻。个性格腼腆、外表柔弱的"90后"检验技师邓硕,无论白天工作到多晚,也都会及时地把所做的实验登记录入,"最久的一次是从上午9点工作到次日凌晨4点。"邓硕说,虽然很累,但只要能为战胜疫情出一份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战役不止,我们无休"。在疫情面前,她们坚守阵地,一次次挑战身体的极限,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与病毒零距离,与死神做抗争,用责任担当诠释着初心使命,用无怨无悔书写着巾帼华章。

疫情发生后,该市疾控中心推送的疫情防控告市民书、春节致信、市民提示书、《返岗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系列微课等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及时传递防控知识,给市民吃上了"定心丸"。这些信息均由健康教育所策划制作。

3月5日,记者来到健康教育所时,工作人员正在对准备推送的信息句句斟酌、反复校对。"引导市民科学做好防护容不得半点马虎!"副所长李敏说。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1月22日至今,李敏带领团队坚守防控健康宣传第一线,没休过一天班。组里4名成员中3人是女性,李敏、王书娟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们忘记了生活中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月1日,接到通知要针对该市返岗工作人员策划防控宣传,她们立即展开头脑风暴,用了一天时间,对多种宣传方式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确定以微课为载体。2月2日开始着手制作,反复推敲,尝试各种微课呈现形式,等到完成第一期微课的课件制作时,已经是3日凌晨3点钟了。顾不上休息,她们随即开始录制音频、剪辑视频,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天亮了,《返岗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微课上线,被市政府门户网站推出,市委宣传部组织各机关单位学习收看,省、市多家媒体平台对微课视频进行了转发。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疫情当前,没人能置身事外,更没有人是个人英雄。我们的冲锋陷阵仰仗的是团队力量。"李敏感慨说。李敏的丈夫是市疾控中心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尹胜利,两人虽在同一单位,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是顾不上照顾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王书娟是团队里资历最深的,天天忙于加班,把两个儿子放到了老人家里。有一次,她答应晚上回去陪小儿子,结果临时接到去某县疫点跟拍的任务,一待就是3天。回来后,小儿子都不愿意跟她说话了。刘聪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入职不到两个月就赶上疫情,她充分发挥90后思维活跃,创新性强的特点,创新设计一图读懂、H5、防控小游戏等新颖活泼的健康教育宣传方式。

到目前为止,她们共编发微信115条,创作系列微课12期,一图读懂5期,H5宣传13期,微课点击率17万余人次。"虽然我市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但也不能大意。"李敏说,"不获全胜不收兵,我们一定会奋战到底!"

"你好!我是江苏常州人,现能返岗回德州吗?复工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你好!社区不给开健康通行证,工厂还要求尽快复工,我该怎么办?"3月5日,在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咨询室,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咨询室里5名成员均为女将,来自不同业务科室,她们通过热线电话24小时为市民解疑释惑,确保热线不光打得通、接得上,还要问详细、记明白。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于晓卿今年36岁,是这个"娘子军团"的负责人。记者到达咨询室时,恰巧是她当值。只见她刚放下电话,稍微舒展一下手臂,下一个电话便立马打进来,她利索地在汇总本上记录来电时间,并写下大致情况,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则立即请教指挥部相关专家,获取权威回答后,再次回电解释清楚。

"对很多市民来说,找到疾控中心,就等于找到了'主心骨',能打电话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李凯对记者说,市民问的问题涉及到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她们为此做足了功课。

有时候,市民打电话不是咨询问题,而是抒发恐惧焦虑,也常常遇到情绪崩溃的来电者。曾有位女士打来求助热线,她和2岁女儿属于密切接触者,被集中单间隔离。"见不到孩子,让她情绪几近崩溃。我耐心跟她解释政策,安抚情绪,一直聊了很长时间,最后她情绪恢复了,才结束了通话。"赵文静对记者说。

王莉娜平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她将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带到接听咨询电话的工作中,对待每一个来电群众都耐心细致解释解答,生怕对方因为听不明白而耽误事情。

赵程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她表示,这期间很辛苦,累得口干舌燥、唇焦舌敝,但发生了不少暖心的事,一些热心同事,隔三差五地送来胖大海和罗汉果;大家中午轮班吃饭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加快脚步跑着往返,只为了让自己的同伴早点吃上饭,多休息会儿。

巾帼风采|山东省德州市疾控中心:疾控战线的

40多天,咨询室共接了近5000通电话,并及时把每天热线情况汇总分析,以供健康教育组、流调组等参考。"热线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晴雨表',任何疫情相关、公众关切的问题,都会反映到热线中来。"于晓卿说,"我们虽然不能冲锋一线,但我们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最大的耐心回应市民疑问,同时把有用的数据汇总好整理好,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

通讯员:许学水 张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