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影片《死侍》這是一部由提姆·米勒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改片與x戰警一脈相承構思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影片於2016年2月在北美正式上映,同年獲得了MTV電影獎最佳電影片獎等一系列榮譽,與此同時豆瓣實時評分7.7分。

電影對漫畫中的很多劇情做了相應的修改,整體看來這樣的修改更便於觀眾理解劇情,作為一部有著超級英雄主義色彩的電影,裡面的喜劇元素和暴力場景就不可避免,雖然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動作片,《死侍》卻包含著獨特的韻味。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死侍》這部影片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僅僅從身份上來看死侍是一名僱傭兵,對他而言,沒有所謂的正邪和好壞之分,本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原則,死侍就充當了這樣一個替人執行殺人任務的角色。實際上,死侍的所作所為並非是他的本意,因為生患癌症所以不得已接受了身體方面的改造,也正是這樣成就了他的不死之身。

如果僅從戰鬥力上來看,死侍無疑是超級英雄中最強悍的一類,然而嚴格來講,他又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超級英雄,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所謂的正邪觀念,並且還是一個十足的話癆只見到人就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相比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大家都習慣性的動手不動嘴,死侍卻一反常態總是插科打諢。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影片中的各種梗也是讓人爆笑不斷,這一點也是十分貼合觀眾的審美情趣,與此同時,影片中的這位超級英雄沒有所謂的遠大抱負,他一心只想和自己心愛的人待在一起,同時希望自己能夠活下去僅此而已。這樣看來影片也十分接地氣,超級英雄形象平民化之後也並非那樣高不可攀,雖是話癆卻又有著自己的頭腦。

與此同時,影片十分巧妙的採用了插敘手法,動作情節的串聯也十分的自然,給人以視覺上極佳的體驗同時又不費腦筋。影片在展現人物個性的同時,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超級英雄形象,這個滑稽中又帶有些許正經的死侍迎合了觀眾審美情趣的同時,又反襯了人們的內在心理。

今天,我將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通過對影片中死侍這個人物形象的解讀,從而分析其藝術特徵以及背後觀眾的審美情趣,文章的最後我也會談一談觀眾的審美對影片的轉型升級方面的思考。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01、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帶來獨特觀影體驗的同時,人物情感和認知方面也受先入為主的影響

敘事角度對觀影體驗的影響尤為重要,《死侍》這部影片採取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一方面能夠帶來獨特觀影體驗,通過傾聽人物的心聲從而影響主觀感知,尤其是在人物情感方面的體驗會受到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

一方面通過敘述主體和人物主體之間的聯繫,再加之與接受主體的認知協調,從而能夠對整部影片意義構造起決定性作用。敘述主體通常說來就是影片中的主角,在《死侍》這部電影中,敘述的主體就是這個超級英雄,除此之外,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如果僅從聽覺上去感知影片,那麼觀影體驗也會大大降低,也很難帶動觀眾的情緒。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死侍》這部影片的製作成本相比其他美國英雄題材的電影要遜色很多,但其創造的價值和給觀眾帶來的視覺體驗並未打折扣。這部影片的製造成本只有5800萬美元,然而卻收穫了7.83億美元的高票房,單從票房這個層面來看,該片就已經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這部影片所塑造的獨特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觀眾審美情趣的轉變。

與此同時,影片敘事功能主要通過浸入式場景設計實現的,一方面畫面空間的佈置能夠讓觀眾找到最佳視覺效果,另一方面視聽語言的設計能夠營造一種更加真實的體驗。這種獨特的設計能夠將觀眾放置在特定的情景之中,人物與鏡頭的碰撞能夠增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

在我看來,《死侍》藝術表現方面所運用的策略十分巧妙,一方面能夠給觀眾帶來別樣的視聽體驗,另一方面也能拉開觀眾與影片的距離,這種視覺體驗能夠引發更高層次的共鳴。詼諧的語言加上些許滑稽的動作,死侍這個人物形象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超級英雄的認知,滿足了觀眾審美趣味。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02、反英雄身份的出現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認知,使得人物既有反派的特點又具備英雄特質

眾所周知,超人、蝙蝠俠、蜘蛛俠這些都是超級英雄的代表人物,《死侍》這部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它呈現出來的反英雄角色更加鮮明具有個性,當觀眾的認知還停留在對傳統超級英雄這個符號上時,死侍的出現滿足了觀眾新的審美需求。

影片中的死侍既有反派的特點又具備英雄的特質,傳統的超級英雄都是理想化的代表,通常他們都擁有超凡脫俗的能力, 同時還肩負拯救地球或全人類的使命,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太過理想化,因此就會給人一種莫名的距離感。死侍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短板,和傳統超級英雄不一樣的是,死侍身上具備很多普通人的特質,追求真愛渴望長壽這些都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其實,我們一定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反英雄不等於反面人物,死侍這個人物形象很難對其進行界定,因為他不是所謂的正義和邪惡的勝者,更大程度上是一箇中立的人物。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主角另一方面也能夠把它當作配角,與此同時,他身上既具備正派人物的特質又具備反面人物的特點。歸根結底,他是一個矛盾的複雜體。

從這個層面來看,死侍身上沒有傳統超級英雄身上的崇高特質,就連對理想的追求也沒有那麼純粹,對他而言,最開始的戰鬥動機也是基於復仇的目的,相比傳統超級英雄的個人主義色彩,死侍更像是一個普通的超能力人物。不僅如此,話癆的特質也成了這個人物的重要標籤,一方面嘲諷自己的超能力另一方面又對其他超級英雄不屑一顧,種種行為打破了人們對超級英雄的認知。

因此,如果從觀影效果這個層面上來看,《死侍》這部影片說蘊含的情感以及主角的身份更加接地氣,它沒有強大的家國情懷也沒有對未來美好藍圖的規劃,正是規避了這些比較嚴肅的主題,從而給影片增添了詼諧幽默的色彩。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03、影片的娛樂心理功能較為明顯,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從而刻意強化影片的娛樂功能

不難發現,影片的娛樂心理功能體現得較為明顯,無論是關於家庭責任的內核體現,還是對影片中呈現出來的各種矛盾的刻畫,這些都能給觀眾一種比較親切接地氣的感覺,相比於傳統超級英雄的高不可攀,死侍則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首先,影片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無論是音樂上的選取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平民化的特徵,這位反英雄人物他的出生背景也非常的普通。與此同時,他的所有行為動機都不是基於理想化的自我價值實現,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一點體現在他選擇為家庭和愛情而戰上面。

其次,所有超級英雄題材的電影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裡面包含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好比大家都喜歡有趣的人喜歡格鬥場景,又比如說人們都渴望自己能夠有一雙翅膀翱翔藍天,正是因為人們內心深處有這種渴望,超級英雄這個形象的出現就滿足了人們的期望。如果超級英雄的刻畫太過理想化就會給人不切實際的感覺,《死侍》成功之處就在於這個人物身上有優點又有缺點。

最後,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使得人們想要逃離這種快節奏的生活,然而現實難以讓人們圓滿,這時候藉助影片裡面傳達的娛樂效果,從而緩解人們自身的壓力和身心的疲倦。這時候如果影片的內容全是說教式,那麼也就很難契合觀眾的審美,因此娛樂功能的重要性要高於教化功能。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04、基於《死侍》這部影片所傳達的內容,從而談談審美趣味對影片轉型方面的影響

《死侍》這部影片反人物的塑造特別具有代表性,與此同時,影片娛樂功能體現的也特別明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審美趣味,對此我也來談談審美趣味對影片轉型的影響主要如下:

第一,現代人壓力加劇對影片娛樂性要求更高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壓力也不斷增加,一方面來自於家庭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於工作上的壓力,情緒長時間的積壓找不到宣洩的入口,這時候觀看電影就成了消遣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正所謂:“浮名浮利過於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正因為現實生活中壓力很大,所以觀影的同時對於娛樂性要求更高,如果影片所傳達的全是說教等內涵,那麼對於觀眾而言也會覺得特別的無趣,畢竟觀看影片也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

第二,人們在觀影的同時也會看重影片的內涵

電影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滿足娛樂性的同時必須要重視核心思想的表達,如果僅僅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做出一些有傷風化的內容,那麼就會破壞影片本身的美感,對於觀眾而言,影片在兼顧娛樂性的同時也能有知識增量這就是最好的狀態。

另外,觀眾的審美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不同的時期人的審美需求也各有差別,因此,影片傳達的核心內容一定要符合社會規範,不能太過世俗化和空洞化。

第三,觀眾越來越理智對影片的質量要求更高

無論何時觀眾的口碑都是至關重要的,藝術的創新一方面要緊隨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影片本身的質量也要嚴加要求,如果僅僅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而去開發這個過程也會失真。

藝術表現的創新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切中觀眾群體,不同的群體審美需求是不一樣的,針對不同的群體在角色塑造和影片的娛樂性方面的設計也要有所差別,這樣才能精準切中觀眾的審美需求。

以《死侍》為例,探尋影片背後觀眾的審美趣味及心理需求變化

結語

影片《死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別樣的超級英雄,透過死侍這個反英雄英雄形象我們可以得知,觀眾對影片的娛樂性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影片的教化性轉而被詼諧幽默取代,這一變化既反映了觀眾審美需求又反映了影片的創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於市場需求接軌的同時,自身的審美需求也不可忽視。觀眾的審美趣味一方面可以作為參考的導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角色塑造做鋪墊,然而歸根結底,電影藝術方面的創新一定要基於市場需求但切記不可盲目迎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