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信仰与品德的结合

教养,信仰与品德的结合

01

教养,是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修养状况。虽然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但却和文化不是一回事。尤其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都属于教养的范畴。教养也不同于礼貌,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却是指一个人的信仰、文化和品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为什么说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呢?因为有些人有文化,甚至给人讲文化,但他却没有教养。教养更不是知识,有的人没有什么学历或学识,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但仍然很有教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很有分寸。由此可见,教养是一个人的特殊素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种美德。

教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三字经》中就提到过,说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一种为人处世的规矩,同时,也要有敬重他人的态度。这本书中特别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教养,那就是家长或老师的失职。原文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和今天的老师对学生“打不得”,“骂不得”,左右为难相比,古代的老师是有“打”学生权力的。那时的老师上课,手里拿的是戒尺,哪个学生的书背不过去,就要打板子。我小时念经的时候,就没有少挨这样的板子。所以,那时如果老师不对学生严格要求,就算是“师之惰”了。

一个人的教养是从小养成的,尤其老师很关键。老师教的不只是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一个人倘若小时候没有受到严格的教养教育,上社会后便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这点很重要,比没有知识更可怕。所以,古人把老师称为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原因。

几年前,一位汉族读者在我的见证下入教,我带他换洗大净,学习礼拜,并起了经名,他说,“从此你就是我的师父了”。我说不敢当,我俩年龄相当,今后就以兄弟相称好了,他诚惶诚恐地连说了几个“不敢”。他说自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老师必须要恭敬的,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

教养一词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是指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等的总和。英国王太后曾经说过:“教养”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可见,西方对教养的理解,和我们基本上是一致的。今天,我们除了听到骂人中用到,平时很少听到这个词了。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归类到“礼仪”、“素质”或“道德”之类里了。

了解一个人的教养,只要看看他对陌生人的态度即可。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不管是对服务员还是农民工,都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因为陌生人和他的利益不相关,所以他没有必要伪装,这时展现出来的便是教养。所以,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大多是装出来的,而对利益不相关者的态度,才是教养所决定的。

经常看“头条”的人也许读过这两条资讯,公交车刚到站,一名身穿时髦衣服的女士,和一位农民工大叔一起上车。女士为了抢占座位,车门刚打开就抢着往上窜,把那位大叔差点撞到了,可她一点歉意都没有,还极不友善地翻着白眼讽刺道:“农民工还坐车啊,衣服这么脏,能不能注意点。”这位大叔默默地低下头,也没在一旁的空位上坐下,选择站在车门旁,一直站到下车。

另一则资讯是,由于突降大雨,导致交通堵塞。一名交警冒雨执勤,这时一位女士将一把雨伞撑到交警头上,为其挡雨。事后了解,这位女士与交警并不相识。她却足足为这位交警撑了五分钟的雨伞,直到交通恢复了畅通,才悄悄地离开了。

什么是教养?也许从理论上讲会有千言万语,但归纳起来就是一条,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懂得尊重每一个人,知道大家都不容易,都需要理解和宽容。面对陌生人,不是冷漠,而是温暖;面对熟人,不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和颜悦色,这就是教养。

教养,信仰与品德的结合

02

教养和礼貌有关联,但却不是一回事。礼貌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完整的教养,而有教养的人却一定是有礼貌的。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他所在的小环境中,都会保持礼貌和礼节。比如一个久居深山的农民大爷,他虽然没有见过大世面,但他却能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是一名有教养的人。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可以经过训练刻意装出来。而教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也就是说,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讨人喜欢,但他有可能是在迎合你,其表现完全是虚伪的。当人们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得当,也表示认可他的内涵和道德品质。

我曾经对学生讲过关于教养这一课,我把教养更多地理解为,教门加修养,或者教门修养。对我们而言,每当说起教养,必须先说教门,有了教门的基础,修养自然就好了。这是因为,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培养学生,如果撇开教门,教养就失去了根基,只剩下些仪式性的礼貌而已。

礼貌很快就能学会,但教养却不行。西方人说“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他们所说的“贵族”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有钱人”,而是有教养的绅士。当然,贵族与绅士也代表一定的经济地位,但更多的是一种风度与教养的体现。所以说,一个没有教门的家庭、充满“拜金”主义的社会中,怎么会培养出有教养的“贵族”呢?

教养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是毫无做作的天然品性,它能善良地对待他人,而不是唯利是图,更不是钻空子、耍心眼。所以,有教养的人看起来有些愚笨,不懂得圆滑,甚至感觉有些傻。但是,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开始是舒服的,事中是舒服的,事后回忆起来也是舒服的。

教养不是完全天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养。所以,一名真正的学者、读书人,一生都在追求教养。比如圣训,就是一下培养教养的忠告,或者是经典的示范案例。只要你按照圣训的做法坚持去做,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改变了许多。

所以,真正遵行圣训,教门虔诚的人,他的身上充满了教养的芬芳气息。那些没有教门,只学会了社交礼仪的人,看起来一样的文明礼貌,但却是纯粹为了讲礼貌的做作。所以,我们所宣传的某些理念,虽然是零零散散的,但都是围绕教育和教养,如果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让人们通过礼拜斋戒等功修,把信仰转化成一种教养。

对人和颜悦色是一种教养,也是教门的体现。许多人虽然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会帮助我们,陪伴我们,也许会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对他人的态度,藏着一个人的教门操守,也就是最真实的教养。真主说:“有教养的人确已成功了。”(87:14)

可见,教养与礼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的信仰本质、品质、道德水平,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教养的人,对己对人都是友善的,为人处世让人感觉舒服。而礼貌只是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规范行为,有时看起来对人谦让恭敬,其实那只是一套仪式,根本没有经过内心。

由此看来,礼貌可以是教养的前奏,也是一项基本功。它可以成为教养的修炼过程。我们常常看到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会彬彬有礼,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愫,自然地流露出来。这和借助礼貌形式所表现出的动作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说社交场合彬彬有礼不对,而是应该有足够的真诚,即便有“豆腐心”,也不能用“刀子嘴”。

教养是内在的,从外表看和礼貌区别不大,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到。那些热心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教养的。换句话说,我们既要内在的信仰纯洁,道德品质完善,也需要外在的行为举止礼貌与得体。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否则,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就不会高,要么是避之惟恐不及,要么是仇视并制造麻烦。

教养,信仰与品德的结合

03

由于“教养”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些人信仰虔诚,但别人却不喜欢他,甚至憎恶他,就是因为他把信仰的美德没有表现出来。比如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等,而不是言辞犀利,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趁火打劫等。

当你的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为人正派真诚、光明磊落时,其他人可以不尊重你的信仰,但他不得不佩服你的教养。因为信仰是有分别的,每个人的信仰都不一样,但是教养折射出来的美德却是相同的。你对你的信仰最大的爱护是有教养,你对你的信仰最大的亵渎是没有教养。所以,对一个人是最严重的辱骂是,“你没有教养!”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也包括自己。因为关怀,我们就需要准确地把握语言和行为的尺度,不做乘人之危的事情,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说让别人不舒服的话。无论他是什么人,只要和你有交集,都要让他感觉到你给他留下了一股香气,而不是一股刺鼻辣眼的烟雾。

所以,今天我们要克服种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不能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处处表现得理直气壮,在言语上刺激别人,播种仇恨,以为这样可以表现自己的正义,捍卫自己的信仰,其实恰恰相反,你在做抹黑自己信仰,授人以柄的蠢事。

越是被人误解,越要处处树立自己的形象,习惯使用对方认可的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人际交往中有一条规则,即你怎样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待你。你关怀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识大体、顾大局,别人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

当你拥有良好的教养,久而久之,你就会具有人格魅力,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你所秉持的信仰,你所出售的货物,你所提倡的理念等,才会被人接受。至少他们不会反对,不会给你制造麻烦。当人们把你当作有教养的人,就会接纳你、信任你,愿意走近你,与你合作。于是,你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个人的教养,不是体现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而是体现在心浮气燥的时候。一个人的教养,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你感觉不出来,但在众声喧哗的时候,你一定能感觉到。一个人的教养,不在于他居高临下时的表现,而在于他人微言轻时的一举一动。教养不是闲情逸致时的客气,而是在与别人观点相左时,依然有优雅的风度。

教养,信仰与品德的结合

04

人最高的修养是和颜悦色,人最大的教养是让别人感觉舒服。俗话讲,“脾气人人有,拿出来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胡适先生也曾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待人和颜悦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不伤害别人的感情,不影响别人的心情,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中记载,据迈斯鲁格传述,阿卜杜拉·本·阿慕尔同穆阿维叶一起来到库法时,我们前去看望他,当他提到真主的使者时说:“他不讲脏话也不说淫语。”他还说,真主的使者说:“你们中最优秀的人,便是道德修养最高的人。”

据阿卜杜拉·本·艾布·穆莱凯传述,阿伊莎说,有个犹太人来见穆圣时说:“祝你们‘萨木’!”阿伊莎回答道:“该受‘萨木’的是你们,愿真主诅咒你们!愿真主谴怒你们。”穆圣说:“阿伊莎啊!别急,你应该温和,切不可鲁莽,不可讲粗话。”

她说:“难道你没有听清楚他们说的话吗?”穆圣说:“难道你也没有听清楚我的答复吗?我回驳他们,我对他们的诅咒,将被真主准承,他们对我的诅咒,则不会被准许。”

据艾奈斯·本·马立克传述,穆圣从来没有骂过人,也没有讲过粗话,更不会诅咒人。每当他责备我们中的某个人时,只是说:“他怎么啦?他的额头上落土了吗?”

据阿伊莎传述,有一个人来见穆圣,穆圣远远看见那人时说:“部族中这个人不怎么样!”当那人进来坐下时,穆圣对他含笑热情。那人离去后阿伊莎对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你明明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但你还是对他笑脸相迎,那么热情。”穆圣说:“阿伊莎啊!你何时见我慢待过人?复生日真主那里最不幸的人,就是人们因惧怕其伤害而远离他的人。”

赛尔德·本·艾布·宛戛斯传述:有一次穆圣给一些人分发赠品,我便说:“真主的使者啊!请你赏赐某某人,他确是一个穆民。”穆圣说:“或许是一个穆思临。”我连说三次,穆圣都回答说:“或许是一个穆思临。”之后穆圣说:“我赏赐有些人,尽管别人更让我喜爱,是因为我担心真主将他投入火狱。”

顺便解释一下,“穆民”和“穆思临”一般来说,都是指信仰易思俩目的人,都会被翻译成信士。但从这段圣训上看,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穆思临”是口头上诵读了清真言和作证言,并表示接受了六大信条,且能实践教门义务的人。

而穆民则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达到一般穆思临在言论和行为上所实践的标准外,还要在内心信仰方面达到纯洁、真诚和坚定不渝的程度,在遵行教规、维护教门和穆思临公益事业及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教养之人。

简单地说,穆思临较宽泛,穆民较具体。所以,每个穆民都是穆思临,而每个穆思临并不一定都是穆民。因为穆思临和易思俩目是一个单词派生出来的,所以,易思俩目是外在的归顺,人们都可以看得出来。而穆民和“伊玛尼”是同一个单词派生出来的,主要是指内在的信仰,这却唯有真主知道,人无法判定。

这段穆圣的意思是,得到穆圣赏赐的人并不一定是信仰最坚定、最虔诚的,也不一定是穆圣最喜爱的人。因为穆圣之所以赏赐某些人,是为了安慰他,增加其向心力,以防其倒退反叛,导致犯严重的错误。至于那些真诚的信士,不必担心他们会为一点物质利益而动摇信仰。所以,在物质少的情况下,不给其赏赐也无妨。

说起教养,我们说一个人,共同向他学习,以便沾他的光。想必经常学习圣训的人都知道,艾布·胡莱勒(610—678年)传述的圣训很多。他的原名叫阿布杜·谢姆斯·本·埃斯沃德,又名阿布杜·拉赫曼·本·萨赫勒,海巴尔那年归信了易思俩目,穆圣给他赐名阿布杜拉。他是也门道斯人,著名的圣伴,属于“凉棚宿客”之一。

艾布·胡莱勒自幼喜爱小猫,所以被人称作“艾布·胡莱勒”,意思是“小猫之父”,谁料想他竟然以这个别称而闻名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了。他以前是基督教徒,熟悉圣经,归信易思俩目后,热心记述穆圣的言行。穆圣为他祈祷后,他的记忆力超强,学识精深渊博。曾任麦地那圣寺的教师。

穆圣归真后,他随艾布·白克尔参加平定叛乱的战役,之后还曾担任巴林、麦地那长官,主持过麦加的司法工作。他一生背记、传达圣训多达5374段,曾有800多名圣伴和后辈学者聆听过他传述圣训。其中包括伊本·阿巴斯、伊本·欧麦尔、贾比尔、艾奈斯和著名的格言家哈桑·巴士拉等。

艾布·胡莱勒十分好学,重视道德修养,被誉为“惜才不惜财,求明不求名,爱学不爱乐”的信士典范。辑有《穆斯奈德圣训集》书稿,经艾布·伊斯哈格(767—850年)整理成书,六大圣训集中均有收录。他归真于阿吉格,人们抬到麦地那,麦地那总督沃立德·本·欧特白·本·艾布·苏福杨为他主持了殡礼。

埃尔莱吉传述:艾布·胡莱勒曾说:“你们都说艾布·胡莱勒传述的圣训很多,真主是不爽其应许的。我原来非常贫穷,终日侍奉穆圣,不图今世的回报,只要能果腹就行。当时,迁士们忙于市场交易,辅士们忙于田园耕作。

有一次,穆圣说:‘谁铺开自己的衣服,他就不会忘记从我口中听到的每句话了。’于是,我将自己的衣服铺开,等到穆圣讲完话,我再收起来穿上。从此之后,从穆圣口中听到的每句话,我都不会忘记。”

之后他引用了一段经文,真主说:“我在经典中为世人阐明正道之后,隐讳我所降示的明证和正道的人,真主弃绝他们;一般诅咒者,都诅咒他们。唯悔罪自新,阐明真理的人,我将赦宥他们。我是至宥的、至慈的。”(2:159—160)

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说:“你们会发现人们各有不同的基因。蒙昧时代的优秀者如果通晓教义,在易思俩目时代仍然是优秀者。你们会发现最优秀的人是最厌恶为官的人。你们会发现世人中最坏的人是两面派,他们对一部分人用这副面孔,而对另一部分人则用那副面孔。”

伊玛目脑威解释说,人们中最优秀者其所以是最厌恶为官者,是因为做官就意味着承担责任。一个人的理智和教门虔诚的程度,与厌恶做官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做官应该主持公道,鼓励人们消除不义,还要履行真主要求自己应尽的天道和人道义务。做到这些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一个人敬畏真主的教养由此可显示出来。

最后,我们再学习一段尊贵的经文。真主说:“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6:1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