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你最害怕哪個?

野草在等春風


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山海姐姐。

生、老、病、死是探討人類本質的哲學性話題,不同個體基於自身生物性因素、心理性因素、環境性因素以及文化性因素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受。

但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打算從深奧晦澀以及模糊多稜的認知和思辨視角,我將用橫軸和縱軸來描述人生長度與人生質量,以四種不同的人生情況來說明生、老、病、死你究竟應該怕哪個。

首先,我將人生長度作為橫軸,人生質量作為縱軸,0基點以上表示人生質量不錯,在這種人生質量狀態下人的精神是好(愉快)的,0基點以下表示人生質量差,在這種人生質量狀態下人的精神是壞(痛苦)的,因此也可以說0基點以上的人生質量值得過,而0基點以下的人生質量不值得過。

第一種情況:他/她應該害怕——生。

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十分糟糕的情景中,他/她的父母的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和貧窮,不能給到他/她像樣的居所、不能提供足以果腹的食物,更不用說給到教育的機會,他/她的父母不僅不能提供其生存的基本權利應得,還用十分粗暴的方式來養育他/她,由於成長環境的極度糟糕、教育的缺乏以及父母的暴力養育,他/她即便成年後也不會像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那樣正常地生活了,看上去他/她似乎會重蹈父母的生活困境,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個體的生活是基於以上的假設,那麼他/她就應該害怕——生。

第二種情況:他/她應該害怕——老。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或者父母生存環境比較優渥的家庭,他/她能夠在充滿愛意和善意的環境中慢慢成長,接受正式的教育訓練,並且父母對待他/她也傾注的應該有的資源與精力,那麼很大的可能性他/她成人之後會按照人生階段該有的發展進程去生活,因此他/她大致會成為社會的中產階層,他/她的生活質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但僅僅限於他/她還具備工作能力的時候,一旦他/她步入老年,漸漸喪失的工作能力,則有可能會減少他/她的收入,導致生活質量也下降,但這種下降也不會讓他/她覺得非常痛苦和生不如死,只是相比其有工作能力時候的收入有所減少。

如果個體的生活是基於以上的假設,那麼他/她就應該害怕——老。

第三種情況:他/她應該害怕——病。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平凡的藍領階層家庭,只能說他/她的父母省吃儉用能夠勉強地將其培養成人,但也沒有太多的資源或能力來幫助其在社會上謀得更好的發展,那麼憑藉他/她一己之力很可能會只能獲得養活自己的工作,這樣勉強讓生活質量不至於掉下基點值0之下,但一旦病痛來臨,則有可能導致他/她入不敷出,陷入生活質量落到基點值0以下的境地,讓他/她痛苦不堪。

如果個體的生活是基於以上的假設,那麼他/她就應該害怕——病。

第四種情況:他/她應該害怕——死。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家境極其優渥,其父母擁有的財富能夠讓其不工作也能夠享用一輩子,並且是一輩子過著極盡奢侈的生活也綽綽有餘。那麼毫無疑問,他/她的生活質量從出生開始就一直非常高,同時因為有家庭財富和資源的支撐,他/她基本上只要不出大差錯,就會一輩子都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是他/她一定會害怕死亡,因為死亡會剝奪其享受高質量生活的權利。

如果個體的生活是基於以上的假設,那麼他/她就應該害怕——死。

以上,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