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豆漿:從大眾飲品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


豆漿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日常飲品了。很多人都曾把“豆漿配油條”作為自己的早餐首選。


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2018年,我國臺灣地區的“阜杭豆漿”被法國美食指標米其林指南當中被選上成為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

米其林指南是世界高級美食餐廳的最重要指南,是全球美食家的指標,登上這個推介名單的食物,需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食物美味,二是價格親民。

這麼一說的話,那豆漿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用當下的話來說,阜杭的豆漿油條,已經是得到法國米其林背書世界知名小吃了。

雖然我們經常喝豆漿,那你知道豆漿背後的故事嗎?


01 豆漿的起源


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豆漿的起源於1900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他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母親開始喝豆漿之後,病體也逐漸好轉,之後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

漢樂府詩《淮南王篇》雲: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其中寒漿便有人作為豆漿來解釋。一般確信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而將大豆磨成豆漿後過濾是在製作豆腐前所需要的步驟,所以相信豆漿也是劉安發明的。

宋朝豆腐詩亦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的說法。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水浸,磑碎。濾去渣,煎成。以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完整的說明了豆漿跟豆腐的製作。其中也提到「豆腐之法,始於前漢劉安」。


02 豆漿分類: 甜豆漿與鹹豆漿


一般的豆漿,多是喝甜的。唯有江浙地區喝起了鹹豆漿,由於上述的這段歷史淵源,鹹豆漿也傳入臺灣,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心頭好。

如同豆腐腦兒的甜鹹論戰,甜鹹豆漿之爭也相當有趣。

臺式鹹豆漿的製作方式:取白醋跟醬油放在碗裡,加入熱豆漿之後,依序放入白蘿蔔幹,蝦皮,油條,青蔥,最後再灑上辣油。

鹹豆漿除了有豆漿醇厚的豆味,因為加了醋會微微的凝結成許多小顆粒,混合著蘿蔔乾,油條,蝦皮的口感。口味上,微酸,微鹹,微鮮,微辣,滋味深奧繁複。許多人一嘗驚豔,從此欲罷不能。

不能接受鹹豆漿的人有兩個理由:

1.因為從小開始喝豆漿就是甜的,這種印象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喝到鹹豆漿的時候,認知與感官的衝突導致難受。

2.因為豆漿加了醋產生的凝結物實在不太美觀,看起來頗似嘔吐物,許多人因此不喜。


由於豆漿油條已經成為臺灣的代表早餐店,許多來臺灣旅遊的人也會去吃豆漿油條當早餐。日本人尤其喜歡,鹹豆漿作為一種奇特的食物,非常受到日本人歡迎,許多人慕名而來一嘗,在日本開設的臺式早餐也賣起了鹹豆漿了。


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03 豆漿油條成為主流早餐


豆漿作為豆腐的前製品,歷史上隨著豆腐在神州大地推廣開來,豆漿也漸漸的變成一華人區域特有的飲料,廣泛作為一種早餐。油條豆漿便是這個世代最受華人歡迎的早餐,起源是那裡已經不可考。但是應該來自於山東跟江浙一帶。

這是怎麼推演來的呢?這又是一段有趣的歷史。

有來過臺灣的朋友會常常看到臺灣有些早餐店外招牌掛著永和豆漿,就知道里面大致賣著燒餅,油條,蛋餅,飯糰,小籠包等早餐食物,如同沙縣小吃代表著拌麵跟扁肉。

但是其實臺灣人是不吃燒餅油條的。

臺灣人的傳統早餐還是以白粥搭配一些小菜。豆漿油條當作早餐是六零年代之後才開始在臺灣流行的。

五零年代開始,臺灣當局劃了許多區域作為外省人及其眷屬的住處,就是現在所稱的眷村。眷村的組成包含了大江南北,其中山東跟江浙就佔了約三分之一。又因許多公務員及商人來自於江浙滬,江浙菜系於是在臺灣大行其道,山東大饅頭及包子也開始進入臺灣的飲食生活。

許多出身於眷村的人開始開起了餐館,賣起了早餐。阜杭豆漿的老闆徐先生來自於江蘇阜寧,而永和豆漿的發源店家世界豆漿大王的老闆李雲增來自於山東。

永和其實並沒有生產豆漿,永和的人也不一定都吃豆漿油條,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在1955年的時候,李雲增老闆跟幾個退伍的老兵兄弟們在永和的中正橋頭開始賣起了豆漿油條,開了世界豆漿大王這家店。


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當時中正橋(臺灣有許多的中正路跟中正橋,是因為蔣介石又叫做蔣中正的關係)正在興建,有許多的工人群集。工人對於豆漿油條這樣的早餐接受度非常高,營養又飽腹,吃了有力氣。等到工程結束,工人四散回家,仍然想念在永和吃的豆漿的滋味,所以後來的豆漿店多以永和豆漿之名經營,並在1995年推廣到大陸。將永和之名傳遍了大江南北。


04 豆漿變成現代飲品並走向全世界


豆漿作為中國人喜好的傳統食物,也一樣的傳到了周遭的國家,韓國,日本,越南及東南亞諸國。發展到二十一世紀,有一個公司把豆漿做成了現代化的飲料推廣到全世界並且成為了一間重要的上市公司,它就是香港的維他奶。

維他奶的創辦人是香港的羅桂祥博士,他在上海聽到派駐中國的美國商務參贊雅諾氏的「大豆——中國之牛」公開演講,啟發了他運用豆漿來替代價格昂貴的牛奶的替代品的想法,於是在1940年便開發出以豆漿為基礎的產品,因為富含維他命,又用來作為牛奶的替代品,所以取名為維他奶。

維他奶的銷售一直不好。直到聯合國給香港政府一筆錢要求提供給學童牛奶協助發育成長,但是牛奶不為本地學童所接受,所以改以維他奶為替代品,從此維他奶藉著學校市場真正的茁壯長大,並行銷到全球四十多個國家。

維他奶由於其健康的形象,作為飲料可以在學校的小賣部販售,而冬天喝一瓶熱的維他奶,變成許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隨著香港戲劇跟電影的輸出與流行,維他奶也漸漸的變成了港式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豆漿的“前世今生”:從大眾飲品走向國際舞臺

牛奶作為近世紀最被認同的營養飲品,在二十世紀末期之後逐漸受到挑戰。由於素食的興起,乳糖不耐症的存在(許多人喝了牛奶會拉肚子),以及對於牛奶生產過程需要強迫乳牛分泌牛奶的反感。許多西方人的目光轉向了牛奶的替代品:豆奶,也就是我們說的豆漿。

星巴克於2004年開始販售豆漿,讓客人可以用豆漿取代牛奶來製作拿鐵咖啡。豆漿漸漸的從牛奶的廉價替代品變成了更好的替代品。


結語

豆漿是一種飲品,一種食材,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象徵。豆漿現在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也引起了一陣文化風潮,代表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國文化輸出的一種形式。那麼,你喜歡喝豆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