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读《资治通鉴》之七:吴起的一生所“疑”

【原文】母曰:“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

申读《资治通鉴》之七:吴起的一生所“疑”

Mr.申批注《资治通鉴》“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读完这句话,你一定会为其中所显露的感情所悲切,那是因为我只是单单抽出这句话,如果你再往前阅读一番,也许你又有不同的想法。

吴公,就是吴起,这个人的名头让司马迁在《史记》中与孙子一起列传,可见,本事不小。可是,无论读《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对于吴起的评价都离不开下面两件事。我就拿《资治通鉴》上的吴起说给你听。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做官,做什么官?书上没有说,我也懒得考证,想必也就是个一般般,如果不摊上点事儿,就是一辈子的“鲁漂”。不过,这一年,鲁国摊上事了,还是摊上大事了,齐国要攻打鲁国。于是,吴起的机会来了,『鲁人欲以为将』,真是天大的好机会。但是,『鲁人之』,为什么呢?成分问题,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如何才能消除别人的顾虑呢,吴起的做法很激进,『起杀妻以求将』,只有给自己的妻子放血才能获得斩将杀敌的机会。鲁国国君对于吴起的这种表率很是满意,随后,『大破齐师』。读到此处,你能否想象吴起在战场上的内心感受是因为获得机会而喜悦呢,还是提刀杀敌先杀其妻的无奈呢?留白给读者自己思考。

这场战役过后,似乎并没有给吴起带来美名,『或谮(zèn)之鲁侯曰』,谮,诬陷,重伤的意思,感谢司马光用这个‘谮’字保留了吴起的人性。那他们诬陷吴起什么呢?

第一条,『曾参(shēn)绝之』,曾参,就是曾子,孔子的弟子。因为吴起在师事曾参期间,母亲去世,吴起『母死不奔丧』,曾参与他断绝了关系。所以,鲁国国君你要注意哦,吴起是一个薄行之人。

第二条,『杀妻以求为君将』,这点,鲁国国君你也看到了,可见吴起也是个残忍之人。

第三条,这条最要命了,我们鲁国是什么,区区之地,本来交点保护费就可以平安渡日,如今却享有『胜敌之名』,你以为我们的保护费只交给齐家?还有张家李家王二麻子家,这几家可不比齐家,看来以后我们鲁国的日子可能『诸侯图鲁矣』。当然,你肯定会想,我们鲁国不是还有吴起吗?你傻啊,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起,残忍薄行人也』

鲁国国君听完这三点后,点点头,对吴起起了

心。吴起呢,也三个字,『恐得罪』。后来,吴起听闻魏文侯贤德,就去投奔了他。对于吴起,魏文侯也,于是魏文侯向李克征求意见,李克这么说,『起贪而好色』。打住!这里你且千万别想成了吴起贪财好美色,如果李克这样评价吴起,反而侮辱了李克的名声。贪,贪图名声;好色,死要面子。接着,李克又补充,『然用兵,司马穰苴(ráng jū)弗能过也』,司马穰苴是谁?是继姜太公姜尚之后齐国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可见,李克对魏文侯所提出的关于吴起去留的问题回答很鸡贼,李克不表态,但是,他既不回避吴起的缺点,也不隐瞒吴起的优点,同时还不自作主张,把决定权留给领导魏文侯。李克这点语言的技巧,很多人都学不会。

既然你李克分析的都这么全面了,那我魏文侯也表个态,『以为将』,任命吴起为大将,满足‘贪图名声,死要面子’的欲求;『击秦』,让吴起攻打秦国,充分展示他的军事才能。看到没有,这才是领导的用人之术,充分调查,全面展示。结果呢,显著,『拔五城』,攻取了秦国五座城池。不得不佩服,这是领导的艺术。

而吴起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正所谓:

你吃啥我吃啥,你穿粗布我绝不穿纱

你睡啥我睡啥,你要走路我绝不骑马

你做啥我做啥,你若流汗我绝不玩耍

最要命的,『卒有病疽(jū)者,起为吮之』,什么是疽,即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吴起亲自为他吸吮毒汁,此事传到了那个士兵的母亲耳中,她『闻而哭之』,别人不解,『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小杂兵,大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还哭个什么啊!没想到,这位母亲发表了后事对吴起这一举动起的一句话,『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想当年,吴起曾亲自吸过孩子父亲的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于是战死了。『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如今,这丫的又吸吮我儿子的毒疮,我儿子这次肯定扑街了,就连死到哪儿我也不知道,所以才痛哭。各位,我想你一定读出了门道,这位老妇人肯定认为吴起就是个心机BOY(男孩),装好人,收买人心,以实现他自己的春秋大梦。

申读《资治通鉴》之七:吴起的一生所“疑”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也许可以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吴起这个人的两三事

吴起年少时,家里还是有些积蓄,他拿着钱游说求仕,可是,钱花光了,自己前途如同那些钱一样打了水漂,『乡党笑之』,同乡邻里笑他,你可以认为这是嘲笑讥讽,也可以认为这是吴起自命清高的下场,而吴起怎么对付这些嘲笑他的人呢?『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你们可以讥讽当下乱世中的官员腐败,但是不能嘲笑我想当这些官员的狗他们都不要,这是对我人格的质疑。杀人偿命,吴起出逃,他与母亲诀别时,咬破胳膊发誓说:‘不做卿相,不回卫国’,于是,师事曾参,期间『母死不奔丧』,曾参与吴起断绝了关系,可谁又能知,吴起身上有三个不能,命案在身,不能尽孝;曾参不知,不能责怨;志向未果,不能求死。但是,吴起不知,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从此背上了一个‘’字。

后来,魏文侯因为吴起会带兵,于是派他做西河守,以抵抗秦、韩两国。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有一次,武侯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望着魏国山河的险固形势骄傲的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听到这话,马上提醒武侯,『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是啊,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lǐ)湖,但不讲求德义,夏禹把它消灭了。夏桀王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在南,羊肠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朝汤王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确如吴起所说,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这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

关于吴起,还有很多可以再说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请注意,太史公不是在表扬吴起,而是在说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意思是你在武侯面前把仁政说得头头是道,为什么在楚国行事时就变得残暴狠毒,缺少仁爱以至于惹来杀身之祸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吴起所著兵法的《吴子·料敌》一篇中,看到了十二个字:

『急击勿疑

『击之勿疑

『避之勿疑

此刻,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了太史公在《吴起传》的最后,留下的两个字:『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