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白起為何落得賜死下場?

蔓藤的幻想


提到白起這個名字,很多人腦海中湧現的便是“戰神”“人屠”等稱號。他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生前擁有顯赫的身份,死後留下彪炳千秋的戰績。然而,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總是譭譽參半,有人說他是驍勇善戰的猛將,有人說他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揹負上千古罵名。他帶領秦軍數次對外征戰,取得不俗戰績,世人為之敬仰。

然而,七十多歲高齡的白起卻被秦昭襄王賜死。曾經很是倚重他的君主為什麼就容不下年逾古稀的他呢?

我們今天來說說這件事情。

出生於郿邑(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白家村)的白起,生逢秦國日趨強盛的時代。這個時期的秦國對人才有著強烈的渴望。公元前294(秦昭襄王十三年),有著一定武功的白起被安排成了左庶長。在秦國,左庶長這個職務是非王族能夠擔任的最大官職,主要掌管軍政大權。在商鞅變法後,左庶長的權力明顯縮水,但仍然屬於秦國的高級將領。

白起在擔任左庶長時,年齡已經超過了三十歲。直到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被賜死,他已經過了七十歲。

人生就像不能回頭的河流一樣,有溝溝坎坎、起起伏伏。

關於白起的身世,《新唐書》說白起作為秦穆公時期名將白乙丙的後人,血統很不平凡。而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筆下,白起的祖先是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白公勝兵敗身死後,其後代逃往秦國,才有了白起。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釋放,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儘管商鞅被車裂而死,但秦惠文王時代依然按照他的改革路徑繼續前行。秦惠文王之後,經歷了秦悼武王的短暫統治,時間走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時代。秦昭襄王進一步厲兵秣馬,眼睛向外、伺機東進、擴張領土。

而白起就是商鞅變法的受益者。商鞅變法設定了立軍功者封爵的國家制度,這為平頭老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也為有才人提供了機遇。

喜歡習武、善於持械的白起因此有了展示才華的機會。他很快成為掌管秦國軍權的左庶長。

任何一個人的上升都離不開別人的提攜和幫助。一年以後,丞相魏冉推薦左庶長白起擔任討伐韓、魏聯軍的主將。

疆場是猛士展示風采的主陣地。白起攻打韓國、魏國,殺敵二十四萬,俘虜大將公孫喜,攻佔五座城池。

白起因功受獎,升任國尉,成為秦國對外擴張的主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軍攻打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郢都,楚王流亡。五年後,白起率軍攻魏,拿下了華陽,魏國戰將芒卯逃跑,殺傷魏軍十三萬。在和魏趙聯軍作戰中,大敗趙國將領賈偃,趙國損失二萬士兵。九年後,白起攻打韓國,拿下五座城池,殺敵五萬。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六十五歲的趙軍老將廉頗親自掛帥。廉頗採用以逸待勞的策略,在前方構築多道防線,阻滯延緩秦軍的步伐。

久拖不利於戰局的發展,白起採用反間計,離間趙王、罷黜廉頗。趙王果然中計,換趙括出馬。就是這個趙括,因為“紙上談兵”而貽笑後世。

長平之戰的三年時間裡,白起殺敵四十五萬。

那是一個以戰功論英雄的時代,白起毫無疑問成了秦國的男神。

正當白起的勢頭猶如滔滔江水的時候,趙國用技巧搞定了秦相范雎。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

范雎以防止白起功高震主為由,說服秦昭襄王與趙國議和。

白起的勢頭被遏制在了攻打趙國的半路上。

因此,白起和范雎結下了仇怨。

怨恨是一枚帶毒的種子,它一旦發芽,將結出意想不到的惡果。

幾個月後,秦昭襄王又打趙國。這一回戰事,因為白起生病,秦軍猶如一隻困獸,戰局非常不利。

親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白起推辭。

人有時候躲不開命運的擺佈。白起惹火了昭襄王。前方失利的壞消息又如雞毛一樣飛過來。

馬上出發!親昭襄王下了最後通牒。

拖著生病的身軀,白起上路。這其實是一條不歸路。

白起剛剛出城,秦昭襄王的快馬使者趕到。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 秦昭襄王賜他一把劍,讓他自裁。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白起大呼,蒼天不應。“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拔劍自刎。一個猛士死在了自己人的刀劍之下。

儘管功高蓋世、位極人臣,但是歷史和昭襄王沒有放過這個戰功赫赫的人物。他死在了親昭襄王的小肚雞腸上,死在了那個時代的暴戾與蠻橫中。


文蹤旅跡


白起之死,戲謔的回答是:都怪秦昭王太昏聵。

其實認真分析一下,可發現主要原因是白起自身存在的嚴重問題。

白起想趁長平之戰勝利之勢,一舉滅掉趙國,當時秦軍的實力、形勢都很有利,這個目標看似很容易實現。

但是,韓國和魏國派蘇代遊說范雎,使情勢發生了逆轉。蘇代遊說的核心是:白起滅趙國後,獨享大功,你范雎如何還能身處高位呢。於是,范雎說動秦昭王,使白起功敗垂成。白起從此恨上范雎。

前258年初,秦昭王又想讓白起攻打邯鄲,但是白起認為現在打已經無法取勝,拒絕出任主將。秦王親自命令白起赴任,竟然還是被白起拒絕了!

前258年底,秦國主將王齕在邯鄲前線作戰多次失利,白起竟然說了風涼話:看,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樣?秦王聽到這些話,當然很憤怒,強令白起去前線統兵。但是,這位白起竟然又稱病重,不聽王命!

第二年,白起被賜死。

白起之死,有范雎的原因,范雎使白起功敗垂成,後來還挑撥過秦王對白起的認知。但是,從秦國計劃再次進攻邯鄲開始,之後的事情就只能從白起自身找原因了。

白起屢次不顧秦國的國家戰略,只是依從個人判斷,認為仗能打才去上任,認為時機不利就拒絕服從王命。國家有危難,還要在旁邊說國家元首的風涼話。這樣的臣子哪位國王能容忍?

即使放在今天的公司裡面,一個骨幹員工不聽指揮,對拿手的項目不但拒絕出力,還要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假如你是老闆,你能容忍這樣的員工?

小結一下就是:白起沒有大局觀,置國家危難於不顧;其個人修為也有限,破壞紀律,在組織中已經有了反面作用。

至此,可以回答題主問題:白起被賜死,是他咎由自取。

(完)


凌煙閣論史


白起之名,曾令戰國時代齊、楚、燕、趙、韓、魏為之膽寒,其善戰之名遠播九州,一生作戰幾乎沒有敗跡,位列戰國王翦、李牧、廉勃四大名將之首,號稱人屠,一生斬首一百多萬顆,佔據整個戰國時代死亡總數的二分之一。

這樣一位戰略戰術出神入化的名將,為何被秦昭王賜死?



究其原因,是朝堂內部鬥爭所導致的,白起功勞越大,越遭人記恨。

而其中最大的黑手就是范雎,他身為秦相,一直在致力於掌控朝局,然而白起巨大的軍功,已經讓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於是他開始在秦昭王左右運作起來。

只可惜白起雖然是一代軍事天才,在政治鬥爭上卻是一個低能兒,耿直不屈的個性為他招來血光之災。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范雎是如何操作,將白起置於死地,而白起又是如何寧折不彎而死的。



一,白起是如何威脅到范雎的?

白起與范雎兩人成功的開局,都應該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穰候魏冉。

穰候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弟弟,憑著這層關係,成為秦國四大權貴之一,而白起就是魏冉提拔的。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魏冉傳

白起本是楚人,客居秦國,受到魏冉提拔,任一方統帥,開啟他戰無不勝的功業。

而范雎呢?他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醒了秦昭王,讓秦昭王廢去四大權貴,其中之一就是魏冉。

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範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魏冉傳

范雎要想成功,首先就是要削弱宣太后以及魏冉等人專權,只有削弱他們,他才能更進一步,方便行事,所以魏冉失勢之後,范雎順理成章的成為秦國宰相。

這樣一對比,范雎削弱魏冉勢力,而白起是魏冉提拔起來的,這無形中說明白起是魏冉陣營的,那麼范雎就肯定要打壓白起。

當然這只是其一。



其二是白起太過耀眼的軍功,這才是對范雎最大的威脅。

關於白起軍功,我們不一一述說,單說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戰國降兵四十萬人。

本來在這一時期,秦趙兩國軍事實力是七國之中最強的,兩國爭鋒,都投入了舉國之力,不斷增兵,成敗就在此一舉。



這是相當關鍵的一戰。

白起不但率領秦軍打敗趙國軍隊,而且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這麼慘重的打擊,使得趙國一蹶不振,已經達到亡國的邊緣。

這時候,白起準備再接再厲,一舉攻下趙國首都邯鄲,將秦國大旗插在邯鄲城頭上,徹底滅亡趙國。

在這關鍵時刻,范雎出手了。

他向秦昭王建議秦軍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十分疲憊,應該讓軍隊休養生息,對於趙國與韓國讓他們割地賠款。

秦昭王同意,讓白起撤軍,白起眼看著勝利在望,卻被范雎兩句話給結束了,心中極為惱怒。

史書記載是趙國派人賄賂范雎,讓他說動秦昭王罷兵。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從以上記載看出,賄賂不是罷兵的理由。

其理由是什麼呢?武安君白起一旦攻破邯鄲,功勞巨大,會使得范雎地位受到威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動搖,范雎想到的辦法就是讓趙國割地求和,這樣就迫使白起不能進攻邯鄲,那麼這個天大的功勞還怎麼立?

不能立此大功,白起還怎麼位列三公,壓范雎一頭呢?

從此後,白起和范雎兩人正式交惡。



二,不屈的武人本色,白起的取死之道

當年九月,白起患病在家,秦昭王以王陵為統帥,發兵進攻戰國首都邯鄲,但是這時候的趙國受到楚、魏兩國的幫助,擋住秦軍攻勢,秦昭王立即加派重兵支援王陵,仍然無法攻破邯鄲,秦軍反而傷亡慘重。

無可奈何之下,秦昭王親自去請白起出戰。

白起搖搖頭,進攻的最佳時機已過,無法取勝。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昭王無法請動白起,只好讓范雎來勸白起,白起深恨范雎,更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秦昭王臨陣換將用王齕頂替王陵,然而面對趙國軍隊的頑抗,又被楚魏聯軍圍毆,秦軍傷亡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白起發了一句牢騷。

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這一句牢騷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裡,秦昭王大怒,命令白起出兵。

白起以病情嚴重為由,拒不出戰,秦昭王派范雎去請,白起也不為所動。

秦昭王怒不可遏,罷免白起所有職務,貶為士兵,讓他滾到陰密去。

白起稱病,依舊住在咸陽。

這期間秦軍戰事更加吃緊,損兵折將,秦昭王越想越怒,派人押送白起離開咸陽。



白起只得離開咸陽。

這時候范雎又說話了。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

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御賜寶劍,命令白起自殺。

接過使者手中的寶劍,白起仰頭嘆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說完,橫劍自刎。

至此,一代戰神白起歸天。



綜上所述,白起之死,與其性格有極大關係,絲毫不知妥協,本來他所處的位置就很兇險,卻絲毫不以為意,秦昭王盼他出徵,心急如焚,如果他能出兵,為秦國挽回劣勢,也不至於獲得如此下場。

所以說白起是朝堂鬥爭的低能兒,中了范雎的計了。


舊史風


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賜死?有如下幾個原因

1:秦王需要為長平坑殺趙國俘虜找個背鍋的。

2:抓著君王的錯不放,對於秦王所做出錯誤的戰略選擇耿耿於懷,和秦王賭氣。

3:威望太高了。


先說第一條,秦國曆時數年,耗費兵馬錢糧無數,才打敗趙國。怎麼可能放趙卒回去,要不花那麼多錢,死那麼多秦軍士兵,錢不白花了,人不白死了?白起抓住這些趙國兵卒以後並沒有立即處置,而是上書秦王如何處置,秦王只是大為表彰白起長平之功,隻字不提如何處置俘虜的事。說白了,你自己看著辦。這是個極端模稜兩可的難題,放了顯然是不可能的。白起行伍出身,考慮問題簡單粗暴直接,索性全部咔嚓了。但大家要明白,此次殺俘虜和以往不同,數量太龐大,一旦殺完,天下震動。因此秦王不想背鍋。那沒辦法,扔給白起吧。

再說第二個原因。白起在軍事方面是個不世之材,他建議趁著長平大勝,一舉滅趙。這個時機恰到好處。然而,秦王卻命令白起撤軍,錯失滅趙良機。白起回來以後就表現的非常不滿,稱病卸職。然而這個時候秦王命令秦軍再去滅趙,誰知合縱已成,六國異常忌憚秦國,生怕下一個滅國的是自己,因此不遺餘力的幫助趙國,趙國有幸躲過一劫。這時候秦王讓白起統軍出戰繼續攻趙。然而白起不幹,說:滅趙的時機已過,不管誰帶兵去,都得敗。這不明擺著抓著秦王上次命令其撤兵的錯誤不放。秦王再三請求,白起再三拒絕。有很大的賭氣成分,叫你當初不聽我的,後悔了吧,現在來求我了吧。如果你是秦王,你會作何感想?哦,我使不動你了是吧?你是不是覺得少了你地球不轉了是吧?你既然不想去,那不必去了,你去死吧。



3:白起一生無一敗績,已經是秦國的至寶,尤其是長平一戰,兩年多不分勝負,而武安君一出,天下大定。秦王對白起的封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個時候身為臣子,最應該做的就是謹小慎微,因為月滿則虧,盛極必衰。榮譽到了極點很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大禍臨頭。古代皇權社會有個規則,那就是不管你有沒有造反的實際情況,你只要有了造反的能力,那麼這就是大罪。白起的威望和能力已經登峰造極,因此,秦王殺他是必然。


野史集001


一個人的最終命運,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個人的性格或者天生的秉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今天就從個人秉性來簡要談一談這個問題。

遍觀關於白起的一些歷史史料,白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認事不認人,不管是宣太后還是魏冉,抑或是秦王,白起都認,又都不認。根本之點,在於白起唯謀國是從,只認事理,不認人情。閼與之戰前,白起不從宣太后,魏冉,結局是不可一世的秦軍,在閼與之中被趙國名將趙奢大敗,損失慘重。秦昭王后期從魏冉手裡奪權,沒有上將軍白起的支持,沒那麼容易,而實際上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力提拔起來的,關係緊密,但是白起同樣不認。長平大戰之後,秦昭王三次攻趙戰事,白起也是屢次抗命秦昭王。縱然很多觀點白起都是對的,可總教人不敢倚重。世間之事,豈是一個是非就能了結。白起雖是國家干城,卻不是君王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利器,也就是說白起永遠不可能成為秦昭王的真正心腹股肱。雖然說認事不認人是不錯的品質,但在一個人情社會,又處在權力架構極為複雜的國家高層,只認事理,不認其它,一味的老牛死頂,很難吃得開,稍有閃失,引起君王的不滿,再遭小人挑撥,很容易引來殺身之禍。

但,這就是白起——縱然王命,也敢抗拒,只要他自己認定沒錯。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白起過分的愛惜自己的羽毛,堅決維護自己曠世名將從不錯戰的尊嚴,所以白起畢生所戰,未嘗一敗,但由此最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典型的當是長平大戰之後,白起三違王命,大敵當前,卻因秦昭王一次錯斷而執拗到底,據不率軍應敵,特別是後面六國反攻到函谷關,秦昭王再請白起,再遭拒絕。白起的意思也很明確,與六國聯軍大戰,白起死,不足惜也!然則,如果要老夫親手葬送秦國最後一支大軍,不敢奉命。

此時的雄強君主秦昭王自然不能忍了,前兩次攻趙,你白起拒絕統兵也就罷了,畢竟是本王錯了。然則,如今六國合縱來攻,大秦國難當頭,你白起祖祖輩輩老秦人,一世為將,讓你在艱危之時出戰就這麼難麼?自己的名將羽毛就這麼重要麼?本王的面子是真的一點都不給麼?於是殺伐決斷之鋒銳的秦昭王,斷然下書,先是罷黜白起一切職爵,貶為軍卒,最後又處死了秦國長城一般的天下戰神。


積翠古亭


白起。歷史上有名的戰神兼殺神。歷史上形容某人厲害往往用白起重生,王翦再世熊蓉。



白起,是秦國大將善於用兵打仗,他的成名戰是領兵進攻韓國,魏國兩國聯軍,以不到三萬的兵力斬殺敵人二十四萬,奪取城池五座,白起精力旺盛,從來不知疲倦一聞到風吹草動,他骨子裡的狼性就迸發出來了,有人做過統計,戰國時期共斬殺俘虜二百多萬人,其中白起斬殺的就佔一半。只要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的士兵聽到對方的統帥是白起,嚇得直尿褲子,誰不怕這位殺人魔王,白起用累累白骨無數鮮血成就了自己的威名。最讓天下人聞風喪膽的是白起這個人間屠夫,竟在長平之戰中,活埋趙軍俘虜四十萬人。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國進攻韓國要奪取上黨這塊戰略要地,韓國急忙將上黨送給趙國,像那個趙國你就不能接手上黨這塊燙手的山芋,平原君力主要上單趙國接手上單後立刻派老將軍廉頗駐防長平廉頗不虧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一眼看出秦軍後方補給跟不上,白起又是孤軍深入廉頗就高築牆堅守不出,以持久戰拖垮敵人。


秦王只好使用反間計,趙王信以為真,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軍廉頗,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秦軍,正中白起下懷秦軍故意輸給趙括暗地裡白起派兩支特種部隊逼近趙國軍隊,等趙括髮現上當後想往回撤,已經來不及了趙軍被白起分割包圍,白起並不急於進攻,一個多月後,慘烈的長平之戰爆發,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萬大軍被白起活埋天下震驚,


白起趁此機會就要滅掉趙國趙國使臣賄賂範睢,範睢不願意看到白起成功範睢受了趙國的財物,數次勸諫秦昭王,讓白起回兵修正,白起眼睜睜看的煮熟的鴨子飛了心裡那個氣呀後來秦昭王再次出兵攻打趙國,白起馬上和秦王唱反調,說,已經錯過最佳消滅趙國的機會了。需要在登上幾年並說自己絕不掛帥出征,秦王親自來請也不行,秦昭王沒有辦法,只好另派別人掛帥出征,結果大敗而回,白起聞聽,還說風涼話,秦昭王知道後,白起你小子不把我放在眼裡,那你就出去練練吧秦昭王強令白起出兵,像那個白起有了臺階你白起就借坡下驢唄,白起還就擰上了,以重病為藉口,堅決不出兵,這可惹毛了秦昭王,下令將白起貶為普通士兵,勒令白起遷居陰迷,白起出發後,秦昭王又怕白起藉機造反,派使臣追上白起遞給白起寶劍讓他自殺



一代殺神白起留在世上的遺言竟是讓人大跌眼鏡的,罪孽啊,罪孽啊悔不該我當年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說完橫劍自刎,一代戰神就此落下人生帷幕。

白起就是作死。



約定9521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他和廉頗、李牧、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很會用兵,他為秦國征戰沙場,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其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古代兵家中的代表人物。


白起在秦國為將的時間裡,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為之後的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作出很大的貢獻。

白起一生七十餘戰少有敗績。曾在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二十多萬的聯軍,從而打開了秦國東進之路。他又曾破楚國郢都,讓楚國實力不再。並且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一舉消滅趙軍四十餘萬的兵力。

白起為秦國攻下七十餘座城池,消滅敵軍近有百萬之多,而整個戰國初期戰死的也就是兩百萬,可見白起攻城拔寨和殲敵的數量。白起也以他的軍事能力和戰功,被封為武安君。

但是白起最終還是被賜死自盡。那一代名將為什麼會落下被賜死的下場呢?


白起被賜死自盡,因為他功勞大、戰功高、能力強,所以很容易受到君王的猜忌。同樣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和猜忌。在加上秦王要攻邯鄲、要他出兵,但是他卻認為不可攻趙,不願帶兵,如此讓秦王很生氣。

因為君臣失和、將相失和,從而導致他被賜死的下場。而白起本人覺得他長平之戰後。用欺騙的辦法殺趙軍降兵,這大傷天和,這一點他覺得也足以是死罪了。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國損失慘重,當然秦國作為勝利的一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本來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繼續攻打趙國。當時秦國平定上黨,而後秦軍一分為二,分兩路進軍,而白起則圍攻邯鄲。當時的韓趙兩國見到這樣的陣勢非常害怕,所以決定使用離間計。


就是派人賄賂當時的秦國相范雎,同時又對范雎說,“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立下大功,在加上白起其他的戰功,今又圍邯鄲,趙國若滅,白起定被封為三公。你雖也有大功。但到時你也會在白起之下。就算你不想在白起之下,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而秦國如今連連征戰,天下也怨秦久矣。不如讓韓趙兩國割地求和,這樣白起也不會有滅趙的大功,你也不會居白起之下。不然白起一旦成功滅趙,你定將居於白起之下了。”

范雎聽後,於是對秦王說秦軍需要休整,應該答應韓趙兩國的求和。秦王聽了范雎的建議後,就採納了。白起聽到這個消息,就非常怨恨范雎,從而導致范雎和白起之間的將相失和。

然而後來秦王又讓王陵攻打邯鄲,結果王陵並沒有功下邯鄲,那時白起正在生病。秦王為了攻下邯鄲,於是又給王陵增兵,但是結果秦軍還是沒能成功,並且損失慘重。


這時秦王就想起了白起,於是想讓白起為將攻打邯鄲,但是白起卻認為那時不適合攻打邯鄲,也不可發兵攻趙。秦王見白起不願出兵、也不認可以攻趙。秦王很生氣,於是就讓王齕去接替王陵。

但是王齕去後,還是不能攻下邯鄲,而後春申君又和信陵君帶領數十萬大軍攻打秦軍,結果秦軍大敗而損失慘重。白起聽到秦軍大敗後就說秦王不聽他的,你看結果如何!意思就是不聽他的,結果就是損失慘重的結局。

秦王聽到白起說的這個話後,更加生氣,於是強令白起帶兵,而白起這時以病重為由還是不願出兵,就算范雎來請他,還他是以病為由。當時雖然白起沒能立即去帶兵,但戰事還是在進行著。之後秦軍就不斷傳來戰敗的消息。


這時的秦王把秦軍戰敗的原因歸怨於白起,覺得白起是名將,他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若他願意帶兵,不會戰敗的,可是他卻一再推託,所以秦王更加生白起的氣。於是這次秦王強令白起立刻動身不能在逗留。

這時的白起也沒有辦法,於是就帶病動身。但是之後范雎和秦王卻覺得,白起之前就是不肯動身,如今他雖然動身,但他心裡肯定很不服氣,也會有所怨言,恐怕對秦國不利。於是秦王就賜白起自盡。

就這樣一代名將落下被賜死的下場。


不過白起雖然被賜死,但是卻不能否定他的軍事成就和軍事能力。後世對他的名將的身份還是頗為推崇的。在唐朝時,有十位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為武廟十哲,白起就是其中一位,同時在宋朝追封的七十二名將和《百將傳》中,白起都是在其中的。


中孚鑑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后異父同母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傑出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作為統帥有多強?

可以從下面五個方面大致分析。

一:戰績方面。

白起,出生不詳,亡於公元前257年,從普通士兵當起,最後憑著赫赫戰功留名於世,成為四大名將之首,入伍37年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勝率百分百,殲滅六國軍隊100餘萬。

這個100萬可能看起來沒多少,但要知道的是,七雄算上秦國自己,戰國254年的割據戰爭總共軍人也就死了200萬人啊!白起自己就殺了100萬人啊!將近一半啊!

強不強?

二:地位方面。

常言道,看一個人看他的對手。

白起作為四大名將之首,來看看其他三人戰鬥力怎麼樣。

四大名將由來是古籍《千字文》,原文寫——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翦,王翦。實際上掃平六國之人,秦始皇尊其為師。

頗,廉頗。伐強齊,敗驕燕,破魏城,守城悍將。

牡,李牧。北抗匈奴十數年,曾用奇計大破匈奴10餘萬騎。

這仨人都挺厲害的吧?

再回頭看看白起。

起,白起。五次大戰,韓魏致殘,趙楚懾服,屠敵百萬,拔城86,略地300裡,使秦業帝。

屠敵百萬!拔城86!略地300裡!

比起前面那些雲裡霧裡的,白起將六國挨個上了個遍!

這含金量,才是真正的高!

孰勝孰敗,不言自明。

強不強?

三:兵法方面。

兵家四派:權謀,形式,陰陽,技巧。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知敵我虛實,先計而後戰。主精戰略。

形式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者。主精戰術。

陰陽者,順時而發,逆時而守,假鬼神而為助者也,隨天時地利。主精戰況。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主精戰備。

自古以來,陰陽技巧不出彩,擱置不提。

僅就權謀和形式來講,權謀眾而形式寡,權謀易而形式難。

兵形勢,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能玩明白的屈指可數,白起就是各種翹楚,斷敢行,見事明,率秦虎狼之師,如臂使指,平生所戰,不曾輸過,不曾平局,甚至不曾小勝,隨隨便便就逢敵必殲。

兵形式在古代,難度相當於痴呆兒自學考哈佛!

強不強?

四:戰績方面。

白起一生,五次大戰。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以一敵二,大敗韓魏聯軍,避實擊虛,先弱後強,斬敵24萬,完勝。

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79年——三伐強楚:一次比一次過分,都將楚國祖墳給燒了,因勢而變,順勢而為,斬敵保守估計15萬,完勝。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縮地成寸,閃電奇襲,8天行軍一千多里地,倍道兼行,後發先至,斬魏軍13萬,溺斃趙軍2萬,完勝。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一言不合,發兵攻打,連克9城,披堅執銳,縱橫馳騁,斬敵5萬,還是完勝。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以少勝多,全殲敵人,殺神附體,人屠無敵,坑殺趙兵45萬人,還還還是完勝!

五次大戰,殺敵百萬。

白起精通各種戰爭理論。

伊闕之戰是陣地戰,三伐強楚是運動戰,華陽之戰是閃電戰,陘城之戰是攻堅戰,長平之戰是拉鋸戰+殲滅戰,平原對拼需要戰車和步卒,鉗形攻勢需要重甲和強弩,迂迴戰術需要輕騎和弓手,摧城拔寨需要工兵和劍盾。這麼多複雜的兵種,白起都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強不強?

五:評價方面。

司馬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這就是寫史記的大咖,你看他這麼誇過別人嗎?

白起因為殺降,歷來為人所不齒,還真沒多少人誇他,大多都是貶他的,但能讓太史公這麼評價,我認為已經很有分量了。

不夠?那說個同時期的。

蘇厲——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也。

這人戰國時期號稱三蘇,跟蘇秦同樣是縱橫家,眼界那自不必說,如此狠人,都是武安君的腦殘粉了,還用多說什麼嗎?

還不夠?那再說個近代的。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要知道毛澤東可是博古通今,讀書破萬卷的人物,並且他眼界相當高,沁園春雪將歷代明君帝王貶了個遍,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都說白起是天下第一了,還有誰?

這些總夠了吧?

白起流傳於世的資料相當少。

但只要好好看過的人,相信都會豎起大拇指。

衷心的稱讚一句——白起,強無敵!

白起到底有多強?

八個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問題描述有問題,秦國的強大並不是因為嚴苛的刑罰,而是因為商鞅的變法加上天時地利人和。

所以。

白起+秦國嚴苛的刑罰≠統一中國。

白起+秦國強大的國力=統一中國。

你說白起有多強?


趣向雜談


秦武公時期,有個兒子叫公子白,本來公子白已受封準備繼位的,誰知被秦武公弟弟嘉把王位給搶了,就是後來的秦德公,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以白為氏,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就是公子白的後人,當然到了白起時候,已經過去500多年了,早已不是啥王公貴族了,就是比底層百姓稍高一點的普通百姓,通過戰場殺敵,從低層做起,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秦國響噹噹的戰將。

圖為陝西眉縣,武安君白起祠。

有人成功靠的是功績,將軍成名靠戰績,而白起出名靠的是殺人,他是戰神也是魔鬼,當年在戰場上碰到白起意味著死亡。公元前293年秦襄公派兵攻韓國,在舅舅魏冉推薦下,白起擔任主帥,韓國知道打不過,拉來魏國組成韓魏聯軍,結果在洛陽龍門鎮大敗,被殺24萬,這就是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祠內的白起畫像。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軍破楚國都城郢城,並在鄢城淹殺楚軍10萬,此戰白起獲封“武安君”。公元前274年,白起在華南一帶攻破韓趙魏三國聯軍,斬殺13萬、淹死2萬,共15萬;10年後,秦再次攻韓,白起在陘城斬殺5萬;公元前261年開始,趙國那場長平之戰,打了3年多,人沒死,打得不分上下,趙國換上趙括,秦國換上白起,結果趙軍投降,坑殺了45萬。

圖為長平古戰場遺址,現發掘有1號、2號屍骨坑。

此戰雖然取得秦國取得巨大成就,白起人生達到巔峰,但長平之戰也是白起之喪,殺了太多人,讓各國又恨又怕,各種勢力開始在秦國離間白起,其中就包括秦國丞相範睢。本來白起打趙國時,趙王派人送來大量珍寶,範睢準備大發橫財的,隨著白起的坑殺,把範睢的發財之路徹底攪黃了,兩人結下仇怨。

圖為位於陝西咸陽東郊的白起墓。

公元前257年,秦國又派兵攻趙,這時白起臥病在床,並未參與軍事行動,軍事主帥是王陵,誰知秦軍戰敗,這時秦襄公催促白起接替主帥,白起認為長平之戰雖然趙國空虛,但秦軍也損失慘重,不適合再戰,建議退兵,自己有病也拒絕接帥,於是秦襄公派王齕為帥,再次攻趙,不久再敗,這次秦襄公再次催促白起帶病上陣,並認為戰敗是因為你白起不帶兵造成的,白起沒辦法,慢悠悠起兵上路,這時丞相範睢瞅準機會,向秦襄公進言,說白起在路上有怨言,並妖言惑眾,秦襄公大怒,賜了一把劍令其自盡,白起仰天長嘆,長平之戰活埋了數十萬,本就活夠了,說完自殺。


圖文繪歷史


白起一生戎馬倥傯,沒有給後人留下兵學論著,但他指揮作戰的生涯卻為後人昭示了卓越的軍事藝術。白起注重審視全局,決定戰爭策略。白起之死,是因他的策略未被秦王採納。他通過對當時戰局的正確分析,反對秦攻趙之邯鄲,但秦王不聽他的勸諫,輕率發兵進攻邯鄲,結果秦軍被信陵君大破於邯鄲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