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施一公作為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聲名顯赫,其教學、科研、辦學和育人的超強能力眾皆讚歎,然而,施一公的這些全面的超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一點點一滴滴的持之以恆的努力才形成的。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超強能力之一,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如何煉成的吧!


施一公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1. 一條寶貴而有益的經驗傳給了很多人

施一公初到美國立刻陷入英語世界,猛然感到自己的英語差的很多,英語寫作尤其糟。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難道施一公沒考過託福就出國了嗎?當年施一公可以說是輕鬆考過託福和GRE,但即便如此,他當時的英語能力還是不能完全適應博士學習的需要。於是在施一公幸運地遇到他的學兄和啟蒙老師John Desjarlais後,他向他訴苦求教,然後就獲得了一條寶貴而有益的經驗:“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鐘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作能力會得心應手)。


自此以後,施一公堅持每天讀報紙看新聞,最開始時,他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篇短消息或者一篇長報道,而且還不得不經常查字典。過了一段時間,他一個小時能讀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篇長報道。所以,不知不覺中,施一公的英語閱讀能力突飛猛進。而突飛猛進的標誌是施一公用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用英語寫評論並在報紙上發表。那是一篇在美國大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發表的關於批評美國輿論非議中國運動員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取得非凡成就的讀者來信,獲得了同事的好評和鼓勵。其後,在三年多的時間,施一公陸續寫了很多評論文章,有些得到發表,直到後來成功發表科研論文,他的英語寫作能力終於煉成了。


後來,施一公又把這條寶貴而有益的經驗傳給了他的弟子柴繼傑,而柴繼傑不負期望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大量英語科研論文,其最大的成就是成為德國洪堡教席獎中國第一人獲得者,而毋庸置疑的是,他出色的英語寫作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這樣一條通過看報紙讀新聞來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寶貴而有益的經驗肯定已經傳給了更多的致力於英語一般寫作和英語科研論文寫作的人了。所以,可以不無誇張地說,讀英語新聞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大量讀英語新聞大幅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已經成為一條非常寶貴而有益的經驗,已經傳給了很多人,而且將繼續傳下去。


施一公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2. 英語新聞的內容可讀性和語言示範性

施一公根據學兄的經驗開始每天讀一小時的報紙,但報紙欄目眾多,內容包羅萬象,什麼欄目和內容對於把報紙當作學習和提高英語能力的資源的非母語者來說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呢?施一公選擇的是新聞,主要是短消息和長報道。那麼,問題是為什麼選擇新聞?這種選擇是正確的嗎?

施一公選擇新聞的直接原因是,他本來就對新聞感興趣。在此,應該說,但凡有點文化知識的人可能都有一個新聞情結,那就是閱盡天下身邊事,否則便沒有了方向感和存在感,施一公也不例外。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英語作為外語的新聞形式所具有的特性和意義恰好與施一公的通過閱讀英語新聞來提高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需求相契合,從而使他找到了一個可以快速高效大幅提高英語能力的途徑。


新聞具有諸多特性,例如,公開性、真實性、時效性、廣泛性等,而就英語新聞對於非母語者而言,其更突出的特性在於內容可讀性和語言示範性。所謂內容可讀性是指新聞所涉及的一般都是和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人們關心的和感興趣的,甚至願意參與的,新近的、公共的、熱門的、重要的乃至突發的信息。所謂語言示範性是指新聞所體現的語言風格和語域特色,即新聞所使用的語言通常都是各行各業以及大眾讀者認可的和遵循的,也就是具有鮮明的規範性,當然也就具有示範性。


而英語新聞的語言示範性主要體現為語言的學術性特徵,即語言表述書面化,詞彙較少日常用語,多高級詞彙和行業用語,句型句式也相對複雜等。這正是英語新聞的特性和意義之所在,既提供關於英語學習和使用的示範性語言資源,又呈現英語新聞的信息時效性、內容可讀性和參與性,而選擇英語新聞是致力於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非母語者的適當的和正確的選擇。


施一公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3. 持續的長期的大量的超量的輸入性體驗性閱讀

施一公每天花一小時閱讀英語新聞並最終取得巨大的成效和成功,說明長期堅持並持之以恆進行大量的乃至超量的英語閱讀是一個好習慣、好方法和好經驗。那麼,這個好習慣、好方法和好經驗好在哪兒呢?好在閱讀是一種基本的有效的體驗性的語言輸入。閱讀是人們接受信息和學習知識,體驗和感悟,加工和鑑別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語言輸入方式。語言能力的持續穩定的增強有賴於持續不斷的語言輸入,尤其是閱讀輸入。大量的成倍的閱讀輸入,少量的低比例的寫作輸出是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態,即讀的多寫的少,寫的多讀的更多,寫和讀是不成比例的。


這一常態在外語的學習和運用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長期的持續的英語學習經歷的人,一個沒有長期的持續的英語使用機會和環境的人,可以輕易地讀得懂、看明白需要長年累月刻苦學習才能應對的英語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以及句型句式。所以,語言輸入是語言接收、加工和表達的基礎、前提和保障,而英語新聞作為閱讀輸入的這一特徵對於想要快速高效大幅提高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非母語者來說顯得更加突出。因為長期的持續的大量的超量的英語新聞閱讀可以促進高頻高效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以及句型句式的情感體驗和語言內化,即潛移默化的、學以致用的效果。這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英語新聞同樣與社會和個人具有的密切相關性,非母語讀者通過閱讀獲得的關切、興趣和參與感的體驗性輸入對於英語新聞的感受和英語語言的內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是更加突出的重要因素。


4. 示範性語料庫和實踐性寫作

施一公堅持每天花一個小時閱讀英語新聞不僅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了英語閱讀能力,而且在寫作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他能夠在一年多後開始在美國的主要報紙發表為數不少的評論文章就是很好的例證。再後來施一公可以撰寫專業科研論文並發表,甚至他曾經自信滿滿地表示,他的英語寫作能力可以超過包括母語者在內的美國的90%以上的人。這無疑是通過閱讀英語新聞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巨大的空前的成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通過閱讀英語新聞可以大力促進英語寫作能力,但即使是再長期的、再超量的閱讀也不能直接導致寫作能力的提高,而是隻有在通過閱讀進行大量輸入的基礎上再必須充分利用輸入資源進行大量的寫作輸出才能真正提高英語的寫作能力。顯而易見,在聽說讀寫四個項目中,英語寫作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最難的,甚至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所以,要想快速高效大幅提高英語寫作能力,除了學習和借鑑外,唯一的出路就是親手動筆,一筆筆地寫,一筆筆地練,就是不辭辛苦,邊學邊寫,邊寫邊學,邊寫邊練,邊練邊寫。


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把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如何充分利用英語新聞的語言示範性,有意識地、積極地、認真地建立基於英語新聞的語料庫,然後以英語新聞中體現的英語語言風格,語域,結構,邏輯和遣詞造句為樣本和模板,進行真實的有意義的實踐性寫作,經歷模仿、改編和創新的寫作實踐階段,寫出遣詞典型、造句地道、結構規範、邏輯清晰、語域分明、風格獨特的文章和論文。施一公所寫的評論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徵,有感而發、有針對性、有結構、有邏輯、有風格,遣詞造句典型地道,至於後來的科研論文則更具有規範性和示範性。所以,通過閱讀英語新聞打造據以學習和借鑑的示範性的語料庫,同時筆耕不輟進行有意義的實踐性寫作是極其寶貴而有益的經驗。


施一公通過閱讀英語新聞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典型經歷和巨大成效和成功說明這確實是一條寶貴而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對於致力於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非母語者來說,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而英語新聞可以是首選之一。同時把輸入和輸出,體驗性閱讀和實踐性寫作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堅持不懈,獲得預期乃至超預期成效和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