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即将消失的,你记忆中的老物件是什么?

新大风歌


1、侧刀

以前农村家家喂牛,需要大量的干草,由于草比较长,牛吃起来浪费的多,就用铡刀把草铡成四指左右,能够节省草料。

2、独轮车

以前农村常用来运东西,小时候赶集时常坐着几个小孩,大人们推着,承载着一代人的快乐。

3、扇车

说到扇车,对于在农村搞种植的农民朋友应该很了解,在以前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要想让稻谷分离,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扇车,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扇车也功成身退了,现在这种老物件很难看到了。

4、风箱

生火做饭可全靠它了,风箱一响火又大又旺,而且还非常节省燃料,是居家做饭的好帮手。

5、顶针

以前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吧,干针线活时戴上它不会扎到手,如果现在拿出来大家不会认为是介指吧。

6、扁担

家家户户挑东西使用的工具,有了它能挑更多更重的东西,现在都是机械化代替了,也就越来越少见了。

7、杆称

计重做买卖就靠它了,它还是很公平的,一直到2000手初还能看到它的身影,现在都被电子称代替了。

8、煤油灯

照明学习就靠它了,亮度可调大调小,老一代的大学生也是用它换来的。

9、黑白电视机

七十年代有个黑白电视机可是很值的庆幸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谁家有一台一定能成为全村的焦点。

10、钻孔器

要给木料钻孔就是它了,真佩服人民的智慧,钻起孔来还很快很有仪式感。

11、火链

钻木取火都知道吧,这个原理就有点像,两片一刮会产生大量火星,火星引燃干楛的树叶生火,也挺方便的。

12、爆米花机

80年代的不陌生,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有爆米花吃吃算是很好的零食了。

13、葫芦瓢

过去不像现在都是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挑水,葫芦瓢就是用来装水的,比现在的塑料瓢好用多了。

14、剃头推子

眼熟吧,现在都让电动的代替了,以前的发型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人人剪短了就行。

15、电池手电筒

装2号干电池的手电筒,里面还有电灯泡,现在就算有电筒都不一定能买到2号电池了吧。

你还记得哪些快要消失的老物件呢。


欣儿的妙妙屋


1、妈妈的嫁妆――摆钟、二八自行车、缝纫机

听妈妈说。摆钟是外公帮她选的嫁妆,不知道是看习惯的原因,我总觉得我们家的摆钟更时尚😁,从小就听着摆钟的摇摆声还有打铃声长大,所以这种声音已经对我来说跟走路就会有声音一样,但是如果是有亲戚来家里做客然后过夜的,总是会说我们家的摆钟吵得晚上没睡好,而我因为习惯了原因,并不觉得。

二八自行车就不用说了,很多人家都有,最幸福的日子就是,我坐在前梁上,妈妈坐在后座上,爸爸带着我们,不过坐在前面的小伙伴应该也有和我一样被夹过手的吧😄

缝纫机,妈妈学过裁缝,那时候人们总是买几尺布来我家找妈妈缝衣服缝裤子,我小时候的很多衣服都是妈妈给我私人订制的,去学校经常有老师问我哪里买的,印象最深的是妈妈给我缝的红色小西服套装,当时流行喇叭裤,红色喇叭裤裤腿下面两边缝制了一个黑色蝴蝶结,然后西服的外翻领子边缘缝有白条,那是我最喜欢的衣服,还有小花猫条绒裤,不过被我玩耍刮破了,为此当然少不了批评。

2、奶奶的物件――织布机、梭子、纺线车,风箱

织布机是我印象中奶奶经常用的,坐在上面一做就是一中午,梭子是和织布机配套的工具,冬天没事,坐在炕上就开始纺线,风箱是被风葫芦代替的做饭烧火要用的工具。

3、爷爷和爸爸的物件――耙、耧、犁

鞭子、架子车、牛槽

我们家以前养一头牛,爷爷总是半夜起来给它喂草,我放暑假也会去地里给牛割草,它吃饭的“碗”就是牛槽

而用牛耕种的工具就是耙、耧、犁

当然鞭子是偶尔会用到的

当然还有很多收音机,黑白电视,煤油灯,瓮,石磨等等。

喜欢我的分享麻烦点赞或者评论,更多农村故事等你来关注!谢谢大家!








咕哝电商


想再强行插入一条简答。

现在家里还有,但已经没用了的器具。

1、石磨

磨豆浆,磨玉米面,磨谷子等等,忽然觉得它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小时候不上学的夜晚就是和奶奶或者妈妈推这个石磨,那时候是童心未眠觉得好玩。

怀念那一去不回的时光啊!


2、对窝

记得最好的用处是中秋时候用这个舂糯米粑粑。好像这样风俗的地方不多,但我们这是流传下很久很久的习俗了,只是到了现在这样的习俗被很多原因而不能再传承了。

记得那时候中秋的月亮好圆好亮,而且每年中秋家人都是团圆的,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蒸好多糯米饭,然后用对窝舂成软软的糯米粑粑,舂好后要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祭拜天上的月亮然后才可以吃。

现在想来那是多么神圣的礼仪啊,祈祷上天的风调雨顺,祈祷世道的平平安安,祈祷家人的团团圆圆。

后来慢慢长大,读书和工作都离家越来越远,中秋时候基本不会回家了,父母亲也越来越老,中秋时候一般也就老人在家里,没有热闹,没有氛围。顶多就是一些买的一些月饼水果。


觉得它们重要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太多记忆,承载了太多美好,以及承载了所有成长的欢笑和泪水。

愿,它们永不失传。


新农人李行


我是九零后,生活在东北,在我的记忆里,真的是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现在很是怀念,记得小时候从上身到脚,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给做的衣服,鞋子,织的毛衣,做的棉裤,棉袄,棉鞋,手捂子,织的围脖,这些都变成了回忆。

每年到冬天了父亲都会给我做滑冰车,鞭噶(陀螺,现在广场上抽的那个),河面一结冰了就是最快乐的时候,一帮小孩都在河面上玩耍,真的是热闹的很。深冬以后还会搭雪窝棚,掏雪洞,把里面放上稻草,天天到饭点了都不知道回家,把家急得天天出来找,满屯子找孩子,每天都挨骂,就是不长记性。

夏天每到下雨河里涨水的就去摸鱼,现在估计很少会有人去摸鱼了,现在想想还是挺危险的,摸次鱼,回家就要挨次打,但是那也不长记性。

风车子,做饭烧火用的,老妈一做饭最喜欢干的活就是烧火摇风车,一添柴火就用力摇,弄得冒烟咕咚的,要么烧烧火就打腔了,把眉毛头发燎没了那都是常事,现在想想真觉得那时候傻乎乎的。

其实现在在农村消失的东西真的很多,更多的是以前的那份纯朴,人情味。如今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

想了解东北农村,可以观看我发布的视频,每天更新


寒地黑土老柯


农村的老物件是非常多的,只要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随口都能说出个三件五件的,果缘是农村的孩子,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家和姥姥姥爷家都有一些老物件,如老式的衣柜、老式的八仙桌、风匣(风箱)、石磨、老式木车、石碾等。



说起这些老物件,大家就都会聊起它的经济价值,其实比经济价值更可贵的,是它留给我们的一些念想。说到这,我记得小时候奶奶做饭,我和几个弟弟挣着给奶奶拉风箱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和弟弟们在爷爷奶奶面前打打闹闹,爷爷奶奶的唠叨声,一直在自己的耳边回荡,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日子过得紧巴,吃的不好,但都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还有我家有一个石磨,它不光是用来磨玉米和豆子的,那个石磨就是我们的书桌,每天放学我们几个就会齐聚在此,写作业共同学习,有时也会偶尔调皮,你藏我的铅笔我藏你的橡皮,打打闹闹,现在只能是回忆了,只有石磨还在,其他的早已物事人非,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石磨上静静坐会儿,因为它有我们美好的儿时回忆。



其实最深刻的是爷爷家的衣柜,衣柜里不仅放着衣服,爷爷还喜欢在里面放些点心,我和弟弟经常会去偷爷爷的点心,爷爷就会不停的叨叨我们,我们就会和爷爷周旋,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回答,现在也只能成为闲时的回忆了。



每当回忆起这些,我都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让我产生悲痛,因为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我的小弟也离开了我们,只能在留下的物件上找回幸福的回忆,农村的老物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可贵的是它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果缘今天有点唠叨,请大家多多原谅。


果农果缘


在农村即将消失的,我记忆中的老物件是脚踩缝纫机。那是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带来的,这些知青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被安排到农村插队,不懂干农活,又不适应农村的艰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山村,生活和工作都跟艰难,甚至很可怜,那时候我家里兄弟姐妹多,自家7兄弟姐妹就靠父母在生产队干活挣的公分维持生活,物质匮乏,生活艰难,分到的稻谷吃上顿没有下顿,温饱都没能解决,好在父母为了养活我们,冒着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挨批斗的风险私下种了很多红薯,每天就靠红薯度过了很多难关,知青们的驻地离我家很近,我父母是个老实善良的人,看到年纪轻轻知青离家背井来到山村,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可怜,就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红薯,慢慢的就跟我们家有了深厚的感情。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温饱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添衣物了,一件衣服基本上是大哥穿不了就层层传递给小弟穿,一件衣服传下来起码要穿七八年,反反复复的缝补着穿,七十年代末知青开始回城,他们为了感恩我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就把这台缝纫机送给我们家,于是这台缝纫机就伴随我们度过了八十年代那一段艰苦的岁月,直至九十年代才慢慢的退出舞台,因为随着生活的提高,再也很少有机会把衣服穿烂了,即使有衣服要缝补也可以到镇上去给人家帮处理了。现在脚踩缝纫机基本在农村消失了,取代的是电动的智能缝纫机以及专业的裁缝店。



西狼


现在科技发展已经将很多农村古人遗留的智慧覆盖退役了,只是这些老物件的偶尔出现还能翻开一些儿时的记忆。昨天去果园看见在土里露了一截的石磨盘,小时候我就天天看见它在那静静的躺着,现在的它只是多了一层岁月的尘土覆盖而已,凝视许久晃然发现自己奔四了。那些隐隐约约留在记忆里的老物件,有爷爷捻麻绳的陀螺,爷爷赶的小红马拉的磨,耕地的杠头(土语)爷爷夏天穿的草鞋,还有那补丁打补丁的衣服。收麦的季节,小红马拉的木车,撵麦子的石撵子,打麦皮的风车,还有我家河边的水磨(磨面的)。晚上爷爷吸的旱烟枪,旱烟袋,忽明忽暗的煤油灯盏,妈妈灯下一针一针拉的棉鞋,棉裤,儿时的记忆尤新,儿时的老物件已经不复存在了,爷爷也走了好多年了。



漾水河畔看苹果


作为一名90后农村小伙,如今的农村与小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孩提时代,记忆力的老物件那真是多不胜数。

可行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物件都被机械或者其他东西给替代了。

比如,磨豆子的石磨,那是的豆腐都是从石磨下碾压的到的,现在各种豆浆机的出现,迅速取代了石磨。

比如,织布的纺布机。小时候,外婆家有一台纺布机,那时候外婆或者母亲织布的时候一大群小孩围在旁边看着,感觉很有趣,还经常那梭子完。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好像打出的床单的颜色和种类是全国通用的吧,哈哈。

比如,脚踩手摇的缝纫机。那时的缝纫机简直就是富贵人家的象征,在当时陪嫁有一台缝纫机的话,就跟现在一台车差不多了吧。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煤油灯,记得过年的时候,会整夜的在灶王爷前面点上一盏,求他保佑。比如犁地的工具,前面老牛拉着,后面农民一边扶着调整位置,一边甩着鞭子催促着老牛。比如,打稻子的打谷机,小时候,都是父母站在前面一捆一捆的打,我们小孩则是到周围抱着稻子给他们,或者偷闲捉青蛙,捉小虫,扔泥巴。

这么多年过去,当时候的老物件都快消失不见了,或许新物件能过产生更大的作用,但那些老物件却是为农村带来了最基础的生活和美好回忆。


安乐的猫


农村逐渐消失的老物件,在我印象中有以下几个,算是印象比较深的。

独轮小推车,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独轮小推车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的重要运输工具,在收割稻谷的时候,就靠它来回的运输了,小时候和姐姐一左一右的坐着,当时还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了。

小摇篮,在农村,小时候都是用这种摇篮让小婴儿睡觉,妈妈在旁边哄着,轻轻摇晃着,小宝宝就能很快入睡啦

热水瓶和摆钟,这种铁壳的小时候在奶奶家就时常看到,还有这个大摆钟,一到时间点就咚咚咚的响不停,现在想想都是儿时美好的回忆。

算盘是很久没看到过了,小时候在农村,去供销社买东西,看到店里的老爷爷手指灵活的上下拨动算珠,感觉好厉害,想着以后也要这样运用自如,没想到长大了都不普及了。

见过这些甚至使用过这些东西的你,说明你也不再年轻啦。






农村小蕙


农村即将消失的老物件有,老式的缝纫机,二八式的自行车,老式的挂钟,老师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等等。

老式的缝纫机,在我小的时候,真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大物件。那我们衣服破了,我只说是想做一件新衣裳的时候。缝纫机就去而最大的用处。

二八是自行车在小时候可以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是自行车是一般家庭都消费不起的。只有偶尔的几家条件非常的好才能买上100多元的二八式的自行车。当时骑自行车的感觉是非常的好。在当时感觉也是非常高大上的一件事。也是家里的一个大件。

老式的挂钟让我非常记忆忧心。每当听到叮当叮当的声音,就会响起老式的挂钟。在当时也是非常意见大的物价。也是结婚时必要的一个大件。我在墙上既实用又美观。没到整点时听到他叮当叮当的声音。仿佛感觉时间都是在用美妙的声音唱歌。

很早以前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也是风靡一时的,那当时买得起电视机的人家,几乎可以算是村子里的首富吧,因为河南电视一个村的大概也就两三台。所以说在当时能买得起黑白电视的人家就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人家。所以在当时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收音机的人家。那么都是村里非常有条件的人家,看到电视里出现的人物时的情况感觉非常的好。所以才当时能看到黑白电视也是一种非常高的享受。

综上所述,以上几件是我记忆当中最清晰的老物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