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道清鐵路篇

道口鎮曾經是豫北地區的商埠重鎮和水陸碼頭。1902年,英國人在道口設立福通公司,開始修建從浚縣道口至博愛清化的道清鐵路(為起點),全長150公里。它是我國當時的五條鐵路之一。1905年經詹天佑主持評估後收歸國有,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建成通車,縣境內長25公里,設兩個車站。道清鐵路對浚縣尤其是道口鎮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河南滑縣:道清鐵路篇

1938年,又開通了道(口)楚(旺)鐵路。兩條鐵路全長236公里,主要將焦作等地的煤炭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道口。

水路、鐵路、土路“三路”交匯於道口,使道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水旱碼頭”。

道口鎮原來隸屬浚縣管轄,與滑縣老城相距4公里,現在已與新城老城連為一體,縱貫滑縣縣城的解放路就修建在當年道清鐵路的路基上。道口鎮北面的三里灣碼頭當年建有火車庫房和煤炭、石油貨場。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9月,一支戰鬥在道清鐵路上的抗日遊擊隊,趁黑夜在鋼軌下填好炸藥,當日軍軍列行駛至埋炸藥地段時,轟隆一聲巨響,火車頭被炸脫軌。之後,游擊隊和八路軍協同作戰,炸斷了修武縣站至獅子營站之間兩公里的鐵路。1945年1—4月之間,八路軍第129師在道清鐵路沿線對日偽軍發起了攻擊,在此次戰鬥中,殲滅日偽軍2500餘人,擴大解放區2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在這次戰鬥中,八路軍為阻止日軍北上,號召鐵路沿線群眾,拆毀了新鄉縣站至道口站這段鐵路。

河南滑縣:道清鐵路篇


河南滑縣:道清鐵路篇

新中國成立後,京廣線運量劇增,加之公路運輸暢通,原來主要服務煤炭外運的道清鐵路新鄉至道口段就沒再恢復。衛河航運則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停運,原因是衛河上游大建水庫導致水位下降,加上後來工業汙染嚴重,這條起始於隋朝永濟渠的古代“御河”不得不廢棄了。

出版於1918年、再版於1933年的《道清鐵路旅行指南》記載了道口鎮當年的繁榮:“凡由晉南豫北以及津沽等處出入之貨,悉皆由此裝卸。河中舟楫往來如鯽,由此溯河北上可達津沽,平時水深可五六尺,載重十五六噸帆船均可通行……煤商福公司、中原公司等均沿河建築場棧囤煤,以利轉運輸入貨品。以煤、油、食鹽為大宗,工業製造品次之。本地居民多業船戶、腳行,而業鐵工、木工者亦頗不少。彼等為便利工作計,鹹臨河而居,屋宇櫛比,饒有風趣。本路(道清鐵路)初設總局於此,嗣因便利福中兩公司煤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遷入焦作。”

道口鎮自古素以交通發達著稱,隋代以後衛漢水路便上達百泉、下達天津,成為繁忙的水陸碼頭。清代以後更兼道清鐵路,道楚鐵路修通,成為集鐵路、公路和水路於一體的交通中轉站,不僅是商賈雲集、日進斗金的豫北重鎮,為後人留下的歷史文化積澱也極其豐富深厚,自古以來素有“小天津”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