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道清铁路篇

道口镇曾经是豫北地区的商埠重镇和水陆码头。1902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开始修建从浚县道口至博爱清化的道清铁路(为起点),全长150公里。它是我国当时的五条铁路之一。1905年经詹天佑主持评估后收归国有,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建成通车,县境内长25公里,设两个车站。道清铁路对浚县尤其是道口镇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河南滑县:道清铁路篇

1938年,又开通了道(口)楚(旺)铁路。两条铁路全长236公里,主要将焦作等地的煤炭源源不断的运送到道口。

水路、铁路、土路“三路”交汇于道口,使道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旱码头”。

道口镇原来隶属浚县管辖,与滑县老城相距4公里,现在已与新城老城连为一体,纵贯滑县县城的解放路就修建在当年道清铁路的路基上。道口镇北面的三里湾码头当年建有火车库房和煤炭、石油货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9月,一支战斗在道清铁路上的抗日游击队,趁黑夜在钢轨下填好炸药,当日军军列行驶至埋炸药地段时,轰隆一声巨响,火车头被炸脱轨。之后,游击队和八路军协同作战,炸断了修武县站至狮子营站之间两公里的铁路。1945年1—4月之间,八路军第129师在道清铁路沿线对日伪军发起了攻击,在此次战斗中,歼灭日伪军2500余人,扩大解放区2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为阻止日军北上,号召铁路沿线群众,拆毁了新乡县站至道口站这段铁路。

河南滑县:道清铁路篇


河南滑县:道清铁路篇

新中国成立后,京广线运量剧增,加之公路运输畅通,原来主要服务煤炭外运的道清铁路新乡至道口段就没再恢复。卫河航运则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停运,原因是卫河上游大建水库导致水位下降,加上后来工业污染严重,这条起始于隋朝永济渠的古代“御河”不得不废弃了。

出版于1918年、再版于1933年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记载了道口镇当年的繁荣:“凡由晋南豫北以及津沽等处出入之货,悉皆由此装卸。河中舟楫往来如鲫,由此溯河北上可达津沽,平时水深可五六尺,载重十五六吨帆船均可通行……煤商福公司、中原公司等均沿河建筑场栈囤煤,以利转运输入货品。以煤、油、食盐为大宗,工业制造品次之。本地居民多业船户、脚行,而业铁工、木工者亦颇不少。彼等为便利工作计,咸临河而居,屋宇栉比,饶有风趣。本路(道清铁路)初设总局于此,嗣因便利福中两公司煤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迁入焦作。”

道口镇自古素以交通发达著称,隋代以后卫汉水路便上达百泉、下达天津,成为繁忙的水陆码头。清代以后更兼道清铁路,道楚铁路修通,成为集铁路、公路和水路于一体的交通中转站,不仅是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的豫北重镇,为后人留下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富深厚,自古以来素有“小天津”的美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