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韓拜生||那些遠去了的神奇生命――鼠兔(散文)

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作者簡介:韓拜生,甘肅天水人,教師,閒暇時以娛文為樂,在《西部文學家》《當代文藝》《秦州微刊》《西山文藝》《歷史揭秘大全》《西垂文苑》《家鄉雜誌》《秦州文藝》發表文章多篇。尤喜人文地理、民俗民風的探索。作品發於《作家》微刊。

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鼠兔,又名鳴聲鼠或石兔,在我家鄉甘肅天水鐵爐一帶稱鼠兔為勤銜(taí)子,“tai”是家鄉方言,我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字,但“tai”與“銜”同意,我姑且以銜代替“tai”吧,至於鄉親為何把鼠兔稱作勤銜(taí)子,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首先,由於文化水平的限制,鄉人無從探究鼠兔姓甚名誰,只見它口銜野草頻繁往返於洞穴、草地之間,“勤吃不輟”,所以從它的生活習性入手,以“勤”、“銜(taí)”二字對它進行形象化的命名。其次,鼠兔異常警覺,發現敵情會發出“噓――噓――”的叫聲向同伴預警,所以鄉親常把那些愛打小報告、夾不住話的人也稱為“勤銜(taí)子”,不管怎樣,鄉人以鼠兔形神兼備的生活習性來為之命名,充分表現了鄉親過人的聰明才智。

“勤銜(taí)子”之所以稱作鼠兔,我想不外乎兩種原因:其一它有兔子和老鼠相似的長相,其二有和鼠、兔相似的生活習性。鼠兔耳短而直立,前腿短,後退長,有兔子似的兩對門牙,喜歡蹲在地上前足捧著食物進食,攝食方式和行為與兔子極為神似,不過畢竟鼠兔身材矮小,沒有兔子大氣,鬼鬼祟祟、毛手毛腳的,神態、毛色又很像老鼠。因此以鼠、兔兩物綜合特徵來為之命名再也恰當不過。鼠兔個頭不大,體長約10~30釐米,體毛濃密柔軟,底絨豐厚,且毛色多呈棕灰色,肚子底下毛髮較稀,全呈灰白色。鼠兔有強健有力的四肢,善於打洞掘土,它前後腳爪平時隱於毛內,掘土時鋼爪利刃從毛間伸來,左衝右突,費不了一袋煙的功夫,一兩米的隧洞就被它打通,其打洞掘土的能力堪比鼢鼠。鼠兔最典型的特徵是沒有尾巴,這可是動物界的一大奇葩,常人見之,多被它奇異的軀體結構所深深震撼。其實,鼠兔不是無尾,只是尾巴退化,隱於毛內,被體毛覆蓋,人們難以發現罷了。

鼠兔大多生活在陰坡草甸、草坡和灌木叢中,家鄉南山鐵堂山、何家灣一帶是鼠兔的天堂,七八十年代,每當你走向原野,鼠兔隨處可見,它們平時蹲在洞口,時而噓、噓高歌,時而翻爬打滾,時而在洞內追逐嬉鬧,小巧伶俐,可愛之極。鼠兔雖然生性活潑,但卻是危害山地草場罪魁禍首。記得小時候,生產隊在鐵堂山種有幾十畝苜蓿,哪兒既是我們的樂園,也是鼠兔的樂園,夏天一到,遠遠望去,整個原野好像花的海洋,微風吹來,茂密的苜蓿花如紫色的蝴蝶在原野上翩翩起舞,花浪一波接著一波你追我趕,追著白雲漂過對面的山樑,藍天下,鳥兒盡情的高歌,螞蚱細吟低唱,知了、蝗蟲和許多不知名的昆蟲輕捻慢攏配樂齊鳴,一場大自然的音樂會在這兒被髮揮到了極至,置身期間好像寄身於另一個世界。我們站在山樑上,夏天的驕陽似乎也特別憐惜這片安寧,絲絲涼風輕輕的沐浴著我們快樂的心情,我們高歌著,嬉戲著,覺得整個世界都如那一望無際的瓦藍瓦藍的天空。第一刀苜蓿割過之後,苜蓿地成了我們的牧場,也成了我們的賽馬場,我們騎著馬兒、毛驢在草甸上馳騁高歌,天底下再沒有我們這麼幸福的童年,牲口跑累了,我們玩夠了,牲口們在苜蓿地裡盡情的享受著它們的饕餮盛宴,我們也可以在草叢中摘一些野草莓、蔓莓子、馬漉漉的吮吸它們的玉液瓊漿。偶爾,你會在一望無際的草地間,看見一個個隆起的大土包 ,光禿禿的,那便是鼠兔的洞穴,由於苜蓿根系發達,加之種植密集,鼠兔便將巢營建在苜蓿地裡,即便冬天,鼠兔足不出戶也可以嚐到新鮮的美味,想想真乃趣味良多,不由人對鼠兔的聰明奸滑而暗暗喝彩。

鼠兔是營巢高手,它所挖洞穴也格外獨特,有主道和支道之別,主道一般與地面平行,而支道有垂直的、有斜向的、筆直的、彎曲的,大小不一,斜度不同,宛如樓中樓閣。鼠兔最會精打細算,它所挖的洞穴用途不同,入口、出口也清楚分明,當有外敵入侵時,鼠兔為了躲避、迷惑天敵,它常由入口進去, 出口出來,蹲在不遠處發出噓、噓、噓的嘲笑聲,你若像它追去,它吱溜一下又鑽入洞穴逃的無影無蹤。鼠兔洞穴設計精巧,入口、出口之間又分好多叉道,如抗戰時期人類挖的地道一樣,有斜向通向出口的,有的垂直向下拐幾道灣通向出口的,也有有洞無道的,可謂變化多樣。鼠兔的地下迷宮也花樣百出,裡邊既有休息室,也有儲藏室。

休息室一般用於全家聚會、聚餐、遊樂,儲藏室主要用來貯藏過冬食物,家鄉人常稱鼠兔和鼢鼠的儲藏室為瞎瞎倉,傳說六十年代缺吃斷糧的時候,挖出一個瞎瞎倉能救活全家人的性命。鼠兔聰明乖巧,糧倉一般選在隱蔽乾爽的斜坡地帶,既防水、防潮,又防災防盜,這樣的地方即使被鼢鼠、麻雀發現,倉內食物也是無法盜取的。不明究竟的人以為草甸中都小土包可能是鼠兔倉,那你大錯特錯了,鼠兔沒有那麼笨,那是鼠兔的出料口,也是垃圾場,鼠兔在修築地下工事時,為了洞中寬敞乾燥,它們常常把多餘土壤由洞內運送到地面,那些小土包就是洞中垃圾堆積而成的。其實,叼猾的鼠兔常把入洞口開在草叢中或較為隱蔽的崖縫間。小時候,我們玩累了以後,掏鼠洞也是我們常做的遊戲。我們隨便找來農具、鐵鏟什麼的挖鼠兔洞、抓鼠兔,但鼠兔洞四通八達,勞累半天常常一無所獲,可惡的鼠兔卻從其它地方溜出來,朝著我們發出噓――噓、噓、噓的嘯叫,面對鼠兔的挑戰 ,我們大為惱火,便學著《平原作戰》裡邊日本鬼子薰游擊隊員的辦法,在洞口生一堆火,拿帽子、衣服使勁往洞裡搧濃煙,鼠兔被煙燻得實在憋不住了,便逃出洞外,被我們逮個正著,但有的鼠兔特別狡猾,逮住後會裝死,渾身軟軟的,與死了沒有什麼兩樣,當我們隨手扔掉時,他會一骨碌爬起來溜之大吉。

那些遠去的神奇生命——鼠兔

(鼠兔洞)

有時候,鵪鶉、小山雀也會和鼠兔呆在同一個洞裡生活,剛開始覺得稀奇古怪,見多了,才知道,那是鳥鼠的互惠協作現象,原來鼠兔可藉助鳥類的鳴叫來預警,小鳥可利用鼠兔洞穴來遮風擋雨。古籍裡邊對這種現象也有記載,稱作“鳥鼠同穴”,《山海經》記載,我們甘肅的鳥鼠山也叫“鳥鼠同穴山”,就是因為山中有“鳥鼠同穴”現象而得名的。

烏飛兔走,三四十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獺、白鶴、鷺鷥、烏鴉、嘎鴉嘎……在家鄉已杳無蹤影,勤銜(taí)子也已銷聲匿跡,只有勤銜(taí)子這一鄉俗俚語在人們口頭流傳,可能再過幾年、幾十年,“勤銜子”這一鄉俗俚語將會成為困惑我們子孫後代的不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