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義和團的對錯?

近年來開始興起一些風潮,在歷史中放大義和團的愚昧和迷信,嘲笑農民的“請神上身”、“刀槍不入”等,指責這場行動是農民發起的錯誤起義。所謂對錯,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上。站在歷史,站在新中國,站在中國人民的角度上,義和團是有其正確性的,清廷也無疑是站在了歷史和人民的對立面上。如果你站在清廷和帝國主義者的角度,那自然又不同了。

要評價義和團運動,就必須先搞清楚起因是什麼。自鴉片戰爭以來,對外的一次次失敗,極大損害了中國各階級的民族自尊心。而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次次擴大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權力和地位。外國傳教士在內地的滲透,在中國的胡作非為,必然招致各階層對於外來宗教的恐懼和敵視。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宗教矛盾頻發。

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巡撫沈葆禎為教案事曾派員到民間密訪,問起民眾為什麼要與教士拼命,民眾回答說:他們要奪我們本地公建的育嬰堂,又要我們賠他許多銀子,且叫從教的人來佔我們的鋪面田地,又說有兵船來扶制我們。我們讓他一步,他總是進一步,以後總不能安生,如何不與他拼命?

對外來宗教的敵意只是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經濟上的問題。

鴉片戰爭以來,外國進口商品瘋狂湧入內地,嚴重損害民族經濟。外國棉布價格僅為中國土布的三分之一,直接導致國內紡織業的崩潰。手工業者在外國競爭下毫無抵抗力,家庭失業破產成為了社會常態。與此同時,外國鐵路摧毀了傳統運輸體系。大運河和多條陸路都在鐵路面前不堪一擊,與此相關的無數船伕、車伕、商人都被迫失業。另一方面,畸形的貿易體系給清政府帶來了巨大赤字。1899年,中國的貿易赤字為6900萬兩,政府預算赤字為1200萬兩。為平衡赤字,清廷增加稅率,並向各省要求捐款。這一措施導致底層人民遭受更多的盤剝,民生日艱。1898年的黃河決堤,1900年的華北大旱等天災更是加重了人民生活上的困苦。正是這種經濟蕭條、極度貧困,政府無能、對外敵意的氛圍中,百姓無以為生,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激發恨意不斷的聚集擴散。這種極端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民眾自然而然的把憎恨加在了外國之上,義和團運動就成為了無法避免的行為。

很多人常說中國人奴性重,這是十分錯誤愚蠢的看法。中國人向來善於忍受,愛好和平,如果可以誰又願打打殺殺呢?但當他人威脅到自己的生活時,他們就一定會像先輩那樣揭竿而起,頑強鬥爭。“既然活不下去,那就反TM的”,底層人民只能選擇這種暴烈的方式來爭取活下去的權利。

教員說:造反有理。清廷的不作為,帝國主義的壓迫,經濟的極度貧困,人民就是在活不下去了這麼一個大條件下,才選擇了義和團運動。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就必然會產生這麼一場極度排外的起義。不是人民選的,是人民被迫。

你當然可以說這場運動中充斥著混亂暴力和愚昧迷信,但這也是那時候底層人民所唯一能做的。政府的不作為,逼迫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拯救自己。他們像一群無頭蒼蠅,拼命的找活命的路。這場運動雖然在清廷和帝國主義的雙重打擊下以失敗告終,但他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卻是巨大的。義和團運動極大的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加速了他的毀滅,激發了底層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很多人看到了清政權的腐朽和懦弱,武力革命越來越得到認可和支持。更為關鍵的,義和團運動揭示了兩個重要線索:中國農民聚集起來後力量巨大,但他們需要正確的領導。這兩點沉寂在歲月長河中,直到幾十年後才被毛教員所挖掘出來。毛教員以此制定的農村路線真正讓中國革命涅槃重生,最後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新中國。

總的來說,義和團運動是人民被迫選擇的一場動機正確、方法錯誤的愛國運動。即使過程中充滿了缺點,卻依然無法掩蓋它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就這樣被義和團的鬥爭推動著螺旋上升,一步步走向終結。它是反帝反封建這個歷史偉大使命的一點星火,卻足以照亮後世的方向。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也因此從整個中國歷史上來看,義和團運動才會被肯定和讚揚,站在後世苛責他們是毫無道理的。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請牢記這句寫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