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諾貝爾文學獎或許不是世界文學獎項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但一定是最出名的一個。之所以說含金量不一定是最高,只是因為諾獎的地位太高,在選擇獎項候選人時還會參考到一定的政治因素,實際上能夠獲得諾獎的作者已經是文學界的佼佼者。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落到了中國作家莫言頭上,他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消息傳回國後,整整一個月頭條都能看到跟莫言有關的言論,熱度甚至至今未散。雖然莫言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人,但在他之前還有幾位作家已經非常接近諾獎了,只不過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跟其失之交臂。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一說到這個話題估計不少人都會想到魯迅先生,畢竟網上有諸多傳聞說當初要不是魯迅親自拒絕;但實際上魯迅並不能說是拒絕了諾獎,而是拒絕了諾獎的提名。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海定來中國考察的時候感受到中國正在逐漸崛起,當時魯迅作為喚醒民族精神的代表,名聲自然很大。

斯文·海定跟劉半農說想推介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說是提名,但如果確定了的話,有很大可能諾獎會直接花落魯迅。這其中自然有當時東亞需要有一個作者來填補諾貝爾文學獎在這方面的缺失的原因,另一方面當然也是魯迅本身作品值得人們去推崇。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但魯迅得知消息後直接拒絕了這個提名,他直接回信表示,當初梁啟超都沒得到諾獎,自己自然也不配;如今的國人需要的是覺醒,而不是被這種虛名所矇蔽,可以說魯迅先生一針見血點出了這個提名背後的一些東西。

魯迅拒絕後,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斯文·海定又想推舉當時中國另外一位著名學者胡適角逐諾貝爾獎。胡適跟魯迅先生在文壇上口誅筆伐了半輩子,一看魯迅都高傲地拒絕了這個提名,自己自然不願意當"沽名釣譽"之輩,乾脆也給拒絕了。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所以說這兩位就算有再大的可能獲得諾獎,但終歸拒絕的只是提名;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其實是另外一位大文豪,用一本《邊城》將湘西邊陲小鎮鳳凰變成了人們嚮往的桃花源的沈從文。

1987年,沈從文因被多個地區的專家學者提名,被列入那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終審提名;次年,也就是1988年,沈從文再度進入終審名單,並幾乎已經確定可以獲得那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但為何這份獎最終沒有落到沈從文的頭上呢?因為正是在1988年5月,86歲高齡的沈從文在北京病逝,萬分可惜地與該獎失之交臂。

關於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之間的內幕,是馬悅然透露出來的。很多人估計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在國際上的地位其實很高,他是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一位漢學家,可以說對中國的一些作品評定,他能夠拍板的權利非常大。

或許這些諾獎提名名單背後有一定的其他因素,但根本還是在於他們自己都有足夠的作品去證實自己有得獎的底氣,也正是這種底氣才能讓魯迅跟胡適在自己認為不適合的時候,直接拒絕這一份世界級獎項的誘惑。

不是魯迅不是胡適,他才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你的底蘊決定的不是你的上限, 而是你的下限,讓你能對一些事情去拒絕的底氣。這就是為何如今很多人說大學生已經不值錢,卻不會因此放棄文憑的原因。但光有了下限還不夠,還得儘可能提高自己的上限,這個辦法就是比其他同階層的人更努力,更好學。

第2導師論文輔導,真人名師一對一輔導,提高你的學業上限。同樣都是寫論文,為何不選擇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好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