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赵匡胤、李世民、康熙、嬴政、刘彻、曹操关押在密室里,只能活一人,谁能胜出?

刘宴君610


历史上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充满了机遇和运气,如果抛开一切客观条件,把题中所提到的六个皇帝关在一间密室里,且最后只能有一人胜出,这个人会是谁呢?

先明确一点,既然要打破历史把单独的几个人拎出来,所以这个比赛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他们不再有部下不再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实力,帝王当中谁更真呢,且和漫谈君来探讨一下。



陈桥兵变一一赵匡胤

赵匡胤是北宋的创立者,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其本人也曾担任过后周的禁军将领,由此便可知赵匡胤的武功也不是盖的。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描述:““开宝八年八月,契丹遣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弓箭库使尧虏骨,通事、左监门卫将军王英来聘,献御衣、玉带、名马。上皆厚赐之,因令从猎近郊。上亲射走兽,矢无虚发,使者俯伏呼万岁,私谓译者曰:‘皇帝神武无敌,射必命中,所未尝见也’。”

从辽国使者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箭法一流,可谓百发百中。赵匡胤的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也是十分厉害,太祖长拳现在还有人在练习。

赵匡胤当将领的时候就立下过很多的神功,空手擒皇甫辉,活捉陈承昭,可谓武功和勇敢的担当。

贞观之治一一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之子,是古代备受追崇的一位帝王。李世民最出名的是政治才能和书法才能,政治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贞观之治,书法也不用多讲,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者,写的一手好字。

既然为皇子,就会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武术,李世民在武功上最为出名的便是自己的箭法。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力气,随身携带一把长两米多长的巨阙天弓。

巨阙天弓是李世民的法宝,陪他征战多年,立下了武术的战功。李世民对自己的准性十分有自信,在虎牢关之战时,他曾对尉迟恭说:“我带着巨阙天弓,你带着马槊,即使对方有百万大军也不能奈何。”

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康熙也是清朝历史上闪闪发光的皇帝。大清是在马上得天下的国家,所以历代的君主都十分推崇骑术剑术和摔跤等,而康熙是清朝帝王中的佼佼者,不比当时的武状元差。

康熙皇帝曾经三次远征噶尔丹,一次更比一次强,把噶尔丹这个嚣张的对手治理的服服帖帖。但是归根结底,康熙的摔跤等拳脚功夫带有表演的性质,如若打仗的话可能并不能派上多大的用场。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史书多把注意力放在了秦始皇的功绩上,对他修建长城等伟事浓墨重彩,似乎对他的武力值并没有怎么提到。



我们都学过《荆轲刺秦王》,荆轲作为一名前去刺杀秦始皇的刺客,他的武力和反应能力不能说数一数二也是绝对不差的,秦始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到“匕首见”的那一刻立马要拔身边的剑,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会武功的,只不过可能不常使用,比较生疏。

但是秦始皇的反应能力和走位是十分够用的,他在危机关头既能灵活躲闪又能主动出击,是具备作战的基本素养的。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统治手腕强硬,大大集中了权利。

每一个皇帝在去世以后都会有一个谥号,这个谥号会概括君主一生的功劳,而汉武帝刘彻的谥号就是“武”,不过这里的武指的是文治武功。



汉武帝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是第一个奠定了中国版图的皇帝,年少登基的他对国土有着十分强的意识,派张骞出使西域,反匈奴。

汉武帝也多次御驾亲征多次上战场,但他多是去督战去鼓舞士气,真正上战场的时候少之又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武帝自身的武功也许差强人意。

魏武王曹操

曹操是东汉的一位英雄,留下了很多的传奇。曹操的力量和反应能力都是尚可的。他十岁那年在龙潭中游泳,遇到了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着大嘴向他扑来,如此危急关头他依然镇定的和鳄鱼周旋,最终“鱼口脱身”。



曹操还曾去张让的府邸想要行刺,败露被发现,张让派人追捕,曹操挥舞着手戟,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张让的卫士无法接近他,曹操且战且退,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逾墙而出。

《武帝纪》中载:“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曹操是带兵打过无数大小仗的人,且经常亲自上战场,能力必然不错。 赵匡胤33岁登基,李世民27岁登基,康熙八岁登基,嬴政39岁称帝,刘彻16岁登基,曹操“陈留起兵”时35岁。

如果把他们六位关在一个密室中,且真的去除一切的客观事物(弓箭等武器),单纯的看拳脚,必然是赵匡胤更胜一筹,因为赵匡胤的箭法一流,可谓百发百中。赵匡胤的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也是十分厉害,所以也只能是他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历史漫谈君


这是个开放题,我就说说个人观点吧!首先,问题里提及到的六人,按照语言分,康熙第一个被淘汰,当时的北京话与长安话是不互通的,其余五人能够沟通,因此乡音很重要。

如果按照报团取暖,先除掉最强者,赵匡胤必须被除掉,其南征北战,自身武艺高强,是其他君主难以对抗的,李世民与曹操次之,嬴政,刘彻,康熙再次之。


从智谋上,曹操从县令起兵,最终战胜无数强敌统领北方中国,除去用兵指挥调度,同时也精通阴谋策略,相比较出身帝王的嬴政,刘彻,康熙高出一截,比赵匡胤与李世民也更占据优势。

综合实力李世民最占优势,其人缘最好,既能联结诸侯,又能礼贤下士,将敌人转化为朋友,唯有赵匡胤能与之匹敌,至于嬴政,刘彻皆以暴虐著称,曹操和康熙多疑猜忌,难有真朋友,所以综合实力李世民胜!

因为是开放式题目,所以笔者只是列举六位帝王的优劣势,相对而言在封闭环境里,需要智慧,武力,与人格魅力,还需要特定的外界刺激,因此李世民胜率有可能更高!


多臻贵


  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权谋算计都是枉然!

  六位帝王中,赵匡胤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者,并且,如果兑换成武力值的话,赵匡胤是一百,那么,李世民70,曹操60,康熙50,赢政、刘彻40。

  在格斗中,毫无疑问赵匡胤会活到最后。

  有朋友说,赵匡胤比较善良,没有滥杀功臣,权谋上也比较弱,因此会被李世民、曹操等坑陷。其实,赵匡胤的权谋丝毫不在李世民、曹操等人之下。

  要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一个重要原因,他本就是前朝勋贵,属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乃是两姨夫。李世民家族背后同样都是关陇大家族。

  曹操的父亲曹腾也担任过朝廷大司空,是三公之一,与袁绍等人很早就是京城著名太子党。换言之,都是有背景的人。

  可是,赵匡胤却是从小兵做起,靠着将脑袋掖在裤腰带中一路杀伐,成为后周第一将领。

  并且,在周世宗临终前,恰恰有“检点做天子”的谣言散播,周世宗特意将当时的检点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名义上的姐夫)罢免,转而提拔赵匡胤出任殿前都检点。

  然而,在周世宗去世没半年,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并且,是兵不血刃一举夺取江山。

  赵匡胤夺取京城后,传檄天下,原来后周国土中只有两个节度使表示反对。于是,赵匡胤亲率大军远征,一战(实际上是一天)击破敌城。

  因此,赵匡胤无论是在心机上,还是权谋,还是果决上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顶级帝王。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大时代背景而已。

  若非赵匡胤出生时,契丹(辽国)早就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宋朝也不至于国土那么小。


叶之秋


密室存活,有意思!

首先,我觉得康熙肯定先死。这几位帝王都算得上雄才大略,肯定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设想有这样一段对话:

嬴政:俺,秦始皇

刘彻:俺,汉武帝

曹操:俺,魏武帝

李世民:俺,唐太宗

赵匡胤:俺,宋太祖

康熙:俺,清圣祖

嬴政:匈奴? 刘彻:匈奴? 曹操:鲜卑? 李世民:突厥? 赵匡胤:契丹?

康熙卒。

所以五个人肯定先殴毙康熙,先这样肉烂也是烂在锅里。

剩下五个,要么赵匡胤死,要么他们四个死。

我感觉是他们四个死,赵匡胤一套太祖长拳,打个十几个人应该没啥问题的。曹操、李世民好歹是久经战阵,嬴政和刘彻就悲剧了,二人体力耐力武力完全不如这几个。不过要是密室里有个柱子的话,嬴政完全可以施展秦王绕柱大法,单挑就处于不败之地了。

但是他们四个比赵匡胤狠辣的多,要是刚杀了康熙,趁赵匡胤不备,偷袭,也许能阴死赵匡胤。

假设他们阴死了赵大。

嬴政:刘彻小儿,就是你夺了我大秦江山?

刘彻:曹操奸贼,就是你夺了我大汉天下?

曹操:咋滴,没老子你汉早就被灭了,老子给你延命几十年还不知足?

李世民不能看着刘彻被打死啊,肯定得上来帮忙。

八个拳头乱挥,四条腿乱踹。

我看好李世民+刘彻。嬴政绕柱的时候曹操给围殴就尴尬了……

然后李世民又弄死刘彻,顺利通关……


煮酒放歌


有一天,秦始汉武、曹操、唐宗宋祖以及康熙被关在一个密室里,这几人还没开口,康熙那奇装异服,脑袋上还吊根辫子的怪异打扮就让另外五人看着很别扭。又经过一番盘问后,五人确定,康熙就是“非我族类”。


于是本着一致对外的原则,五人合力先嘎嘣掉了康熙。

康熙被嘎嘣后,秦始皇开说实话了,他问各位都是哪位(年代最早,都不认识),为什么见了自己不跪?另外四位都认识他,都知道他的弱点是什么——始皇帝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不仅连剑都拔不出来,而且他还能忘了自己手上还拿着剑的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战国策·燕策三》

于是四人之中最精明的曹操先行发难,刺死了还没反应过来的始皇,随后曹操在心里洋洋得意道,始皇帝的蛇形走位很厉害,他找根柱子绕着走,一时半会还真薅不住他。但好在《史记》和《战国策》自己都看过,岂能让他找柱子走位?

秦始皇被嘎嘣后,四人开口一说话,遂即就分成了两派人。

汉武帝是京兆郡长安县人,李世民出生在咸阳武功县的李家别馆,他俩算半个老乡,所以结成了一派。

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曹操老家虽然是安徽亳州,但很早就在京城洛阳混了,他俩也算是半个老乡,所以也结成了一派。

两派对立后,最滑头的曹操低头耳语的问赵匡胤:“我勒乖乖来,对面那个大块头(不认识李世民)不好对付来,嫩说,俺们弄得过他不?”

赵匡胤对此微微一笑,我靠着太祖长拳和三十六路盘龙棍走遍天下,李老二确实为当世之豪杰,箭法超群,但我可是靠砍人一步步从小兵爬上去、中箭犹能杀上城墙、有过千军斩将经历的超级猛男。论单挑,他不是我对手。加上汉武,我也不怕。

说罢,赵匡胤挥着一把盘龙棍就找着李世民单挑了起来。待大战一百回合后,最终将汉武、唐宗通通干倒。至此,房间内只剩下了赵匡胤和曹操两人。

曹操见状,心里暗自叫苦,他为了反杀,决定先极力阿谀奉承,等把累的气喘吁吁的赵匡胤给睡着后再动手。

待赵匡胤“熟睡”后,曹操悄悄的从怀中摸出了藏了好久的七星刀,一边朝赵匡胤方向走去,嘴里还一边念叨:“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小老乡,别怪哥哥我对不起你啦。”

然而,赵匡胤岂是那种缺心眼的人?他早就瞅曹操的行为不正常了。为了不使自己落个滥杀无辜的骂名,让曹操自己露出马脚,他一直都在装睡,等的就是让曹操先出手。

待曹操悄无声息的摸到他身边时,他突然跳起来,眼神直狠狠的盯着曹操,吓得曹操马上收刀,单腿跪地,双手把刀送上,口中曰道:“俺有宝刀一口,献上壮士!”

曹操嘴上一边说,心里一边盘算,今天是弄不成了来,再想办法弄死这家伙吧。

然而,赵匡胤岂会再给他机会,他接过七星宝刀后,直接掐住曹操脖子说到:“嫩当俺不知?俺早就怀疑到你不是啥好鸟了来,嫩是被俺吓得,才故意说要献刀的吧?俺现在告诉你,今天就是嫩的死期,到了阴曹地府,可别怪俺”。

被赵匡胤双手掐住脖子的曹操尽管尽力要挣脱束缚,但身材矮小的他岂能挣脱?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一代枭雄曹孟德,嘎嘣。



干掉了所有人,累的半死的赵匡胤瘫软的坐在地上。他回顾起了自己的前本生。他明明是个挥着大刀片子在沙场砍人的武将,当皇帝完全就是意外,假如当初不是大哥大柴荣早死,自己在历史上的定位肯定是类似于李老二身边尉迟恭、秦叔宝式的猛将,说不得后人还会问出赵匡胤大战秦叔宝谁会赢的问题。只是老天爷对自己太好了,柴大哥突然挂了,自己这才突然从武将转职为皇帝。在武将中,自己肯定不是最能打的,但在皇帝当中,自己肯定是最能打的。

从房间走出来的人,不是自己,还能是谁!

——————————分割线——————————

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很荒唐,那就对了。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扯啊。


Mer86


单论个人武力值的话,绝对是赵匡胤胜出,毫无争议。

我见有些朋友还比拼谋略,窃以为大可不必。

其实这六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哪个不是文韬武略?谁人不是智商超群?

统共就这么六个人,就关在这么一间密室里,也只能正面硬刚比力量,那么功夫高超的赵匡胤是拥有绝对优势的。除非这间密室是一座偌大的城堡,而且结构复杂,否则所谓的谋划是没啥作用的。

换种问法,你们觉得刘伯温加诸葛亮加张良再加郭嘉,这史上四大谋臣,能够在密室里打赢楚霸王项羽吗?


四象八卦


李世民为官二代,历史记载李世民皮肤白,不长胡子并无男人雄壮之美,武功方面更不值一提,所以其父并没选他当接班人。

赵匡胤十足官二代,是个有计谋的文人,武功方面不值一提。

康熙大帝,是皇二代,绵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带兵经验。

赢政一个市井小混混,属于泼皮无赖,无功夫底子。

唯有曹操从小敢扙剑而行,遇高手也能全能而退,青年时期敢独自入宫刺杀董卓,彼具大侠风范,侠之大者为民。论谋略方面能第一个翻译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



破译门人


前言:关于谁能从密室脱困,我认为赵匡胤最有希望。据我分析逃离密室须遵循以下规律:首先得心理素质过硬,能应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其次是身体素质过硬,能硬抗水米不进的险境;最后是头脑必须机灵,能及时将求救信息传出。

吃闭门羹的宋太祖

和今日的大多数青年一样,赵匡胤起初也是不学无术之人。这一年他出游至后汉的东边,恰逢身上的盘缠用尽。索性的是当地主将董宗本,和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是同僚。于是硬着头皮借宿其家,不料他的儿子董遵诲心高气傲。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两人,时常爆发激烈的争执。有一回董遵诲问:“屡屡有车盖的大的紫色云朵漂浮在城上,没过多久又幻化成长百余尺的黑蛇,最后变为赤龙腾云驾雾而去,也不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曾想赵匡胤是头也不回走了,更有一次董遵诲辩驳不过赵匡胤,一气之下撕碎兵书拂袖而去!

——董遵诲「生926年,卒981年」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赵匡胤最终好言婉拒离开。多年以后赵匡胤称帝,特意找来董遵诲问当年为何难容他。吓得董遵诲磕头如捣蒜,又问他还记得当年蛇蜕变成龙的梦乎?六神无主的董遵诲急忙三呼万岁,本已五内俱焚的董遵诲听到有人弹劾,只得哭哭咧咧请求原谅。

然而令他愕然的是,赵匡胤没怪罪他。反而是好言相劝,并在得知其母流落契丹时。通过秘密派人,在契丹迎回了其母。因感念赵匡胤的宽厚胸襟,董遵诲在通远军驻守西北14年,历经太祖、太宗两朝功勋卓著,在太平兴国六年病逝!

通过分析董遵诲的一生,不难得出赵匡胤敞亮的心理素质。即使有揭皇帝之短的罪过,赵匡胤还是对他委以重任。足以说明赵匡胤的心理素质,应对密室第一关没问题!

太祖长拳赵匡胤创

最近翻阅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一书,打破了我对赵匡胤温弱的印象。书中记载赵匡胤在担任后周大将时,曾自创了一套拳法名为太祖长拳,今日的山东、河北等地还可以见到。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练武需要底子强,本段就来讲讲其中的故事!

后唐天成二年的洛阳夹马营,赵匡胤呱呱坠地是红光绕产房。当他稍长的时候就开始学骑射,那时以驯服恶马为风气。有一日赵匡胤正在驯服它,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匹马趁人不注意,竟然窜到斜坡上把赵匡胤率了下去。噗通的声响让众人皆以为,赵匡胤会摔得头破血流。大约过了两分钟,赵匡胤晃晃悠悠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继续驯服。

过了几年柴荣即位,北汉南下入侵。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跟随作战。在高平两军对垒时,后周大将樊爱能临阵脱逃,导致柴荣陷入千钧一发的危机中。这时作为柴荣左膀右臂的赵匡胤当机立断,带领麾下士兵直插敌阵,迫使北汉军一溃千里逃入河东城内。忽然嗖的一声,定睛一看赵匡胤左膀中箭。最后还是在柴荣的敦促下,赵匡胤才勒马回营。

十坛金瓜子的赵普

本段讲述的对象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窘事展现了赵匡胤的机智。也不知道从何年何月起,赵匡胤喜欢退朝后去大臣家窜门。乾德二年的某个深夜,宰相赵普穿着官服正焦急的等待。随着滴塔滴塔的时针往后走,窗外的露水正在酝酿,抬头看玉盘样的月亮已高高挂起。

思忖赵匡胤今晚不会来的赵普,刚脱下官服躺床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响。不好的感觉瞬间弥漫全身,急忙穿戴整齐打开大门。只见头发散落着雪花的赵匡胤,孤零零的站在雪地里。也许是瞅见赵普的忐忑不安,赵匡胤抚慰道:“来的可不只我一人,晋王在过来的路上。”果不其然房间里烤肉香喷喷时,晋王赵光义恰巧寻味已至!

——赵普「生922年,卒992年8月14日」

赵匡胤一面呼赵普媳妇为嫂子,另一面和赵普、光义商量,统一战争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为好。最后赵普以保留北汉牵制辽国为由,说服了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国策!做人一是怕浪得虚名,另一怕是名不副实。赵普就曾被吴越国王钱俶,当作人主对待。

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开宝六年,当时钱俶遣使者送来十个坛子。不巧的是坛子刚卸下方于后院,还没来得及藏起来赵匡胤便至。因吴越的坛子形状,和开封的极为不同,其上面有素描的贝壳等图案。顿时勾起赵匡胤的好奇心,于是开口问赵普此坛子盛放的是何宝物。

估计这时赵普心里是叫苦不迭,迫于无奈只得将钱俶送礼之事和盘托出。经过仆人开封的坛子,发出刺眼的金色光芒。一清点赵普吓得是冷汗直冒,原来整整十坛全是金瓜子。面对足够杀头的金瓜子,赵普结巴说道:“臣有罪,请皇上发落!”,而赵匡胤大笑道:“你尽可放心收下使用,大概是钱俶认为国政皆出自你口。”没过多久,赵普便把金瓜子上交给国库。

综上所述,我认为赵匡胤的心理、身体、机智都不错,对于密室这种困境,我有理由相信他会第一个逃出生天,毕竟强悍的实际摆在那,不容任何人质疑!

——END——


惜缘小历史


亮郎来引题:

封建社会400多位帝王当中,真正是通过自身努力而奋斗到天子之位的皇帝屈指可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那个时代所有平民男性都梦寐以求的夙愿,我们大可顺着这一角度往深探索。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往往能够从平民蜕变为天子的人物,都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那便是从起义军终脱颖而出的人物。除此之外,能够有幸与“帝王”谋面的还有一类人物,那就是具备兵权的武将,刘裕、陈霸先、赵匡胤等等。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

说起宋朝天下和太祖皇帝赵匡胤,赵匡胤得以轻松坐拥宋朝天下,说起来还是蛮不厚道的,因为他是真正踩在了柴家后周的江山上继承了天下,顺利从后周过渡到了北宋。但我认为,赵匡胤此举动对当时天下来说,算得上是一种正确行为。如果他不重磅出场,继承后周天下,那么五代十国的局面有会持续多久?这都是毫无定数的。

赵匡胤的前期标签是“后周大将”,掌握着后周大半兵权,其本人也是一代武艺高强的武将出身,更具名声的还有“太祖长拳”。

“玄武之变,贞观之治”——李世民

谈起李世民,那么务必想到“贞观之治”、想到繁唐盛世。“天可汗”的李世民从初唐登基以来,面临着国内战局不稳、北方突厥侵扰的不利局面,采取相应改革措施步步为营,最终令四海臣服,多民族朝拜,建立起了一个最富“中国特色味道”的盛世大唐。

李世民前期的标签是“秦王”、“天策上将”,大唐一多半的江山都是由李世民同麾下大将所寸土必争而攻夺得来的。李世民本身而言,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武艺基础,但功夫不算太高,毕竟从小生活在陇西贵族的生活风气之下,莫不是有瓦岗寨众武将的助力,李世民难得天下。

“平定三藩,康乾盛世”——玄烨

翻看清朝历史,最先映入眼帘、备受关注的便就是这三位帝王:康熙→雍正→乾隆。我不能说其他清朝皇帝就并不值一提了,而是独独觉得这三位帝王最能代表清朝。而这三位帝王之中,能力最为突出、影响最为深远的还要当属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莫不是年少的康熙帝在祖母孝庄太后的辅政之下屡屡承担、克服清初国难,那么之后的“康乾盛世”很难开创。

清朝是由满人所建立,而满族长期生存在东北极寒之地,常年以打猎捕鱼为生,他们的祖先对于后代子孙的骑马射箭之术尤为注重,最负盛名的当属满清的八旗军队。所以说康熙皇帝自幼接受四书五经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必然会刻苦学习骑马射箭、练习武艺。

“合和六国,一统天下”——嬴政

立足于时代史观来看,封建社会诸位皇帝的的功劳恐怕都无法同秦始皇嬴政的功劳相提并论,因为嬴政开创了大一统的秦朝,而秦朝的建立则是封建社会开端的标志。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功过实难两相抵,这里就不多说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偏居西川蛮夷之地,秦人身体素质相当彪悍,我个人认为仅次于赵人。但嬴政接手过来的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前朝几世父辈呕心沥血通过改革变法而积攒之下的厚实家底。在我看来,只要嬴政前期贤明、知人善任的话,那么统一天下的趋势指日可待。但如果单单论起身体素质的话,嬴政和平常士兵还是差不多的。

“御敌于国门之外”——刘彻

毫不含糊地说,西汉武帝执政期间,已经算得上是整个汉朝国力最为鼎盛的阶段了,经过前朝“文景之治”的国力恢复,汉武帝面对北上屡屡侵犯我大汉边境的匈奴实施了最为彻底的战争。几次“汉匈之战”打下来,“漠南无王庭”的基础上一半匈奴主动依附汉朝,一半匈奴被打到了欧洲。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也曾多次御驾亲征,只不过同敌人一并厮杀的场景少之又少,作为一代皇帝,汉武帝前期对于武将是足够重视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汉名将都于此时在汉武帝的倾心支持之下大放异彩。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阿瞒

作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一大人物,曹操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号人物,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带主角光环。在曹操有生之年,迫于各方形势和时代背景的压力,曹操并未在有生之年称帝,但他呕心沥血欲图统一天下的大业都是为了曹家子孙。只不过可悲可叹的是,曹魏倾尽了几代人打下的多半壁江山竟然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拱手相让于司马家族,曹操又怎么能含笑九泉!

曹操作为北方一大枭雄,领兵作战时常发生,尤其是前期董卓独大、袁绍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因故可以判断,曹操具备一定武力水平。

亮郎有话说: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如果当真讲这几位帝(王)关在一起的话,如若在短时间分出胜负的话,那么“太祖长拳”的赵匡胤肯定会率先将其余武艺平平的几人轮番撂倒;如若不限制时间的话,恐怕这几位帝(王)会有一番精彩的勾心斗角的过程,论起心机,曹操会更胜一筹,但最终还是要依靠武力高低来取胜,所以说极有可能依然是赵匡胤活着走出来……


亮郎才不尽


筱说历史666,谈古论今let's go。我来答题,供您参考。

密室之中,关押6人,唯活一人,则此人须具备的条件自然是智勇双全,而非单纯用计。

如此,赢政、刘彻、康熙三人先行排除。

曹操、李世民、赵匡胤三人相比,曹、赵二人均未实现国家的全面统一,就智勇总量看,赵不如曹,虽然赵占据的地盘比曹大,但智不如操,故赵当处三人之末。

曹与李较,均属智勇双全者,但李极善协调,各色人等,均能周旋,且礼贤下士更上一筹,故李更占优势。

故6人相较,活一人,则非李世民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