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契帶你揭開古代計量法:財迷算錢精確過納米級

清代地契帶你揭開古代計量法:財迷算錢精確過納米級


這是一張清代地契,裡面對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確,在這張代代相傳的地契上,除了畝和毫釐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單位,竟然還出現了"絲"和"忽"。據瞭解,清代及以前,有關長度及重量的記錄,竟然可以能精確到百萬億分之一,這些"超級細微"的單位最早始於漢代,細微到百萬億分之一,主要是因為古人沒有有效數字的概念。

清代地契帶你揭開古代計量法:財迷算錢精確過納米級

仔細看,這些發黃破舊的地契,除了一部分因為保存原因出現些許破損,大部分完好,因為都是用比較好的宣紙,才能保存至今,如果單從立地契的年代算起,這些地契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最早可追隨到清光緒十一年,距今已有130年。

地契的存在,大多也能象徵祖輩們通過辛苦勞作,攢錢買田買地,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富戶。那麼關於"六毫二絲五忽"的地,到底怎麼劃?小編幫助大家科普一下:

從地契上可以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執業印單"字樣,並且標有良田的圖形面積。另外毎張右側都印著"欽加同知銜特授溧陽縣正堂曹",左下角還有戶業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紅印章。

清代地契帶你揭開古代計量法:財迷算錢精確過納米級

其中一張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緒二十七年"字跡,並註明了是買賣雙方買賣田地的契約,田地的面積為"壹畝叄分伍釐陸毫貳絲伍忽"。

我們通常聽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說法,印象中的"小單位"應該是"毫"。按照現在地契上的記載,"毫"後面更小的單位是"絲"和"忽",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細於髮絲"的說法,曾經以為"絲"是一個比喻,形容比頭髮絲還細,沒想到這"絲"是一個計量單位,而"忽"也是計量單位,甚至是比"絲"還小的單位。"中國古人是聰明而厲害的,考慮得這麼細,到這個地步,有用嗎?"

在《賦役》篇中,有田畝及人丁賦稅的分配,"盛世滋生增益人丁叄萬伍幹貳百捌拾壹丁,欽奉恩詔,永不加賦",記錄有"該折地伍頃捌拾伍畝叄釐陸毫叄絲伍忽叄微",比起高淳現存的地契更精進一步,從"忽"到了"微"。從徵收賦稅銀兩的記錄來看,"起運地丁銀壹萬肆千肆百貳拾肆兩捌錢伍分柒釐陸毫陸絲貳忽柒微壹纖陸沙柒塵捌渺壹漠伍埃捌溟",直看得人眼花繚亂。

古代計量單位,不管是面積還是重量,兩者除在前面的大數上有區別外,後面的小數單位基本相同。比如"起運地丁銀壹萬肆千肆百貳拾肆兩捌錢伍分柒釐陸毫陸絲貳忽柒微壹纖陸沙柒塵捌渺壹漠伍埃捌溟",居然精確到了小數點後14位,改用小數點計數法應該為"14424.85766271678158兩",等同於十萬億分之一級別,計量這樣的銀兩,現代人都難之又難。

至於計量單位重量與面積如何區分,這主要看該單位是用於測重,還是用於測面積,後面的小單位因為無實際意義,所以長度、面積、重量等的小單位名稱上多有重合,是不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