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大臣無罪 朱元璋依然選擇將其處死 這背後竟然是為了公平?

科舉,是古代朝廷選擇人才的重要手段。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中國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制度走上了政治舞臺。

在數千年的科舉考試中,舞弊案也是時有發生。但明朝洪武年間發生的這場科舉案,表面上並沒有舞弊,但卻惹到了朱元璋,明知道主考官無罪,卻依然處理了主考官以及各類官員,引發了明初的又一大冤案。

南方考生的高光時刻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會試,本以為這和往常一樣的考試。


明知大臣無罪 朱元璋依然選擇將其處死 這背後竟然是為了公平?

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白信蹈為考試官,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在歷史罕見。

此時,考試的北方人,就開始嘀咕。你說一個北方人都沒有,會不會有貓膩啊?大家學習也不至於這麼差吧,哪怕有一個也行啊。

所以,帶著這樣的疑問,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這件事,一下子就鬧大了。

為了平復這場騷亂,負責維護京城治安的軍隊迅速來到了南京城,打算用武力解決這種行為。但是,軍隊的到來不但沒有緩解雙方的情緒,反而加劇了騷亂。


明知大臣無罪 朱元璋依然選擇將其處死 這背後竟然是為了公平?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他馬上派人前去安撫那些情緒激動的北方舉子們,而且告訴他們,皇帝正在調查這件事,讓他們稍安勿躁。這樣一來,衝突才緩解了下來。

朱元璋一開始也懷疑,是不是主考官舞弊。但劉三吾的為人,朱元璋不是瞭解的。為此,他專門找來劉三吾,詢問原因。

原來,劉三吾並沒有在考試卷上做什麼手腳,舉子們的考試成績都是真實的。他把閱卷的認真和公正過程說了一遍,並告知朱元璋說,受元朝統治之影響,北方舉子文學根基遠不如南方。朱元璋也知道劉三吾一向剛正,不是會因私枉法的人。

官員剛正不阿、惹怒朱元璋

儘管朱玩璋相信劉三吾對考生成績的判斷,但是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憤怒情緒,維持社會穩定,朱元璋要求劉三吾從北方的舉子中挑選幾個來一併上榜。

不料劉三吾這次真是倔過了頭。這個老夫子認為自己的評判是公正無私的,毫無錯處,所以他拒絕更改考試成績,使成績本來就差的北方士子上榜。

朱元璋聽了大發雷霆,認為劉三吾實在不通時務,記得把劉三吾趕了出去。他還把其他的幾位考官都撤了職。北方舉子聽了這個消息都大聲歡呼,要求皇帝為他們主持公道。

朱元璋大怒,立即撤了劉三吾的職,另委翰林院張信主持複閱全部試卷。

張信本想拍一下皇帝的馬屁,但拍到了馬蹄子上。他實在是不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劉三吾有沒有舞弊,根本不用他察,作為皇帝,朱元璋又不傻。

結果,這哥們一心看劉三吾有沒有舞弊了,絲毫不知道朱元璋的用意。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中選人員實應皆依前榜,北方舉子不得不落榜了。

文武百官誰也沒有想到經張信複閱後的結果也是這樣,朱元璋也沒有估計到張信竟敢不理會自己的意圖,還敢在文武百官面前替被罷黜的大臣說話,氣得半天沒有說出話來。

朱元璋惱羞成怒,著刑部將張信、劉三吾等緝拿下獄嚴加追問。張信複閱結果無效。


明知大臣無罪 朱元璋依然選擇將其處死 這背後竟然是為了公平?

刑部嚴審劉三吾、張信等人未得可資定罪口供,於是抓了一大批有過來往的人和家丁嚴刑逼供,一些人受不了酷刑,屈打成招。最終張信等閱卷官被扣上“欲為逆臣胡惟庸鳴冤叫屈、反叛朝庭”的罪名被凌遲處死。其實當時胡惟庸被殺已過十七年,這罪名誰也不會信。劉三吾發往邊塞充軍,原榜作廢,原中榜舉人以行賄罪全部問斬,全案共殺有關人員達兩百餘人,為明代一大冤案。

南北榜由此產生

後經朱元璋親自閱卷,選出六十一名舉人,全為北方人士。因前榜高中舉人全為南方人士,後榜全為北方人士,故歷史上稱之為“南北榜糊塗案”。

案給人最大的啟示就是,公正、公平、嚴謹、科學等所謂普世價值在政治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死抱著這些價值觀不放常會招來巨大的麻煩。朱元璋考慮的是北方的安定,要安撫北方人士,這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劉三吾、張信等人只從公平公正的角度考慮考試的社會公信。當這兩方出現衝突時,孰重孰輕就成了大是大非問題了。

劉三吾、張信不懂得政治利益高於一切的原理,死抱著公平公正不放,最終招來殺身之禍,那種偏執實在讓人既尊重又可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