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695章,章評

第695章 碎碎平安 章評

上一章說過了各洲的抗妖模式,這一章又涉及儒家高層部分模式,白澤,禮聖,周神芝,曹慈等相繼出現,這一卷,作者通過鏡頭的快速切換,一些未曾出現的,許久未現身的人物,地點的變換,都基本確認收尾的開始,一些劇情填坑和人物結局也會相繼到來,來看本想內容:

【內聖外王】

✪有點題外話,長篇廢話預警:

通過白澤之口說出的一句話語,“不重視粹然醇儒經世濟民之根本…”這個批評大約是出自朱熹和陳亮關於《醇儒和英雄(成人)》的辯論,朱熹站在內聖思想上,陳亮站在外王思想。這裡簡單說下自己對內聖外王的理解,先人思想博大精深,這裡就只是個人理解而已,看看就好。

“內聖外王”出自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最先是道家提出,後作為儒家根本教義而存在,在儒家來看,內聖就是修自身,外王就是實踐和驗證;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

孟子所提“人性本善”,偏重內聖,通過內聖來達到外王;荀子所說“人性本惡”,偏重外王,通過外王來達到內聖,兩者側重的不同,也是所謂三四之爭的出發點。

書中所說文中所說三四之爭實驗的是禮樂和事功,其實是略有不同,我個人覺得禮樂和事功更像是荀子文聖一脈之下的實驗,禮樂代表文聖,事功代表崔巉,老秀才輸了,很可能實驗中的事功已經淪為根本法家,並且結果是法家贏了,這對於儒家來說是災難性的,所以老秀才才會甘落神像,因為他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家文脈的最終去向是儒家對頭的法家了,這裡就不多說了,有空可能會細緻的寫一篇關於文中的三四之爭。

注意一下,不論是孟子或者荀子,都是認同內聖外王,只是偏重點不同,這是我們說孟子荀子殊途同歸,同屬儒家的根據。

個人理解來說,偏重內聖到達一定程度,丟掉外王,再丟仁,最終就是道家。偏重外王到達一定程度,丟掉內聖,再丟禮,最終就是法家。而法家卻又提取了道家的“無為”,變為“有序而無為”,傳承了老子的“假寡情”,變成“真無情”,所以用法就是人無為,法治就是有序,再加上被儒家噴滅的墨家所提的平等,就成了法家的最後樣子,不得不說歷史真是相當的奇妙。

荀子重外王,重手段,也就是“化性起偽”,也就是重禮,重外部環境,荀子的目的是以禮法手段達到內聖。事功與荀子重外王不同的是事功只講外王,拋棄了內聖這個點,只談外部約束;事功再經韓非子發展,就不是拋棄內聖了,而是批評內聖,批評禮,只講法了,這就是真正的法家。

所以法家和荀子一線之隔是有根據的,法家的韓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學生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個一線之隔就是認同禮,認同內聖外王這個基本點,說白了,就是事功,也就是事功學說稍有不慎就會跌入法家,這也是文中所說“事功學問好,一個不慎,弊端太大”的原因。

類似孟子荀子對於“內聖外王”,荀子在“禮法”之間偏向“禮”,事功在“禮法”之間偏向“法”,總體都還是在儒家範圍內,一旦事功無法控制的丟掉“禮”,就成了法家了。

有點扯遠了,再回頭來看孟子和荀子,兩人只是側重點不同,歸根到底都是傳承了孔子關於“內聖外王”的思想“克己復禮,為仁由己,修身”進而“治國,齊家,平天下”,當然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理想主義家,難實現,所以才有後來的孟子,荀子等各種思想手段,都是為了找尋方法實現孔子的理想社會,都是在為世道變好在嘗試,在“摸石頭過河”,這裡當然也包括後來的更激烈的先秦法家“血腥的思想”,韓非子,商鞅,李斯都是以命來嘗試的,都是偉大的思想家,都是民族寶貴的財富,真是魅力四射的先秦諸子百家。

再來看文中那句“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這句話本出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原文: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劉子就是劉康公,這裡強調了軍事的重要性,很多書友說孔子推崇周禮中的“六藝”,其中就有“射”,怎麼到這裡又反過來壓制“射”,然後又再提“射”了?這裡解釋一下,儒家理論發展是有過程的,亞聖孟子偏重“內聖”,弟子陳淳安也是“醇儒”,說明孟子是認可粹然醇儒的,偏重點不同,對孔子提倡的“六藝”的傳承也就會有偏重,亞聖掌權下的儒家自然就可能不重視“射”這個點,所以有了荀子的再提倡,孟子認同,也就同時說明了兩人是互補的,互補的說法來源就是處於兩者之間的至聖先師。

朱熹勸陳亮“以粹然醇儒自律”,而陳亮“秘書不教以成人之道,而教以醇儒自律,豈揣其分量而止於此乎?”轉而求仁智勇具備成人,而不做“醇儒”。(所以陳淳安原型朱熹?)

《劍來》—695章,章評


【白澤再看】

前文老秀才和劍靈離開劍氣長城時談到“白澤做了個好選擇,要再看看。”再加上最初遇到陳平安的那次遊歷,齊靜春邀請的“看看”,可以說白澤一直在看這個世道有沒有如同禮聖允諾的那樣“好”,雖然更多的是灰心無奈,希望同樣存在,這裡的“再看看”,表面是看書,其實看的是過程,世道雖然越來越不好,並不代表儒家未曾努力過,儒家也在請白澤別因為一個壞結果就去否定過程的付出。

所以這裡禮記學宮什麼書都送,也是表明做對做錯的一份承擔,最後由白先生自己判斷我們儒家是可幫還是不可幫,包括後面老秀才送來得自家禁書,都是在把儒家全部呈現在白澤面前,好的壞的都有。

【白澤說好】

這裡面說出的就是一部分儒家對於教化天下的過程,主要是老秀才所做的一些事情,根據後文“我硬著頭皮說了你這麼多好話”來看,其實只是通過白澤之口來闡述解釋老秀才的原本目的,都是老秀才的內心想法,比如通過提倡孝來達到忠義禮信的目的,比如否定崔巉“學問事功,兩者兼備”的那句“世風日下,罪魁禍首”,比如“不孝子弟和不肖子孫的”有意思,其實大多都是說給老秀才聽的,因為白澤知道老秀才到了的原因。

白澤真是一位好脾氣的,應該說是有思想的妖族大佬,親手寫就的“鎮白澤”,默認老秀才掛至聖先師之像,到本章對老秀才一忍再忍,還有後面對禮聖的作揖還禮,都是白澤的好,是跳出種族的大同,是符合至聖先師“有教無類”的求同存異。

再來看對稱呼自己“先生”的禮聖,“破天荒作揖還禮”,就是“看書”的緣由了,看到了禮聖對當初承諾所做出的努力,看到了儒家在世道上的所為,所以才破天荒還禮。

【老秀才所求】

老秀才到來,第一是送幾本關於自己的禁書給白先生看,目的當然和儒家保持一致,就是全方位讓白澤“再看看”;第二是送畫像,希望白澤掛在牆上,畫像是禮聖的,就是讓白澤不再對禮聖有怨言,對白澤來說,認可禮聖,就是認可了儒家,就會幫助儒家;第三是請白澤幫助陳淳安,去往婆娑洲,想打白澤的妖族肯定比打浩然的要多,白澤過去,妖族就會先攻婆娑洲,陳淳安就不再兩難了。

除了第三個目的,其餘應該都達到了,禁書留下了,關於畫像,禮聖既然來了,自己的畫像應該是掛不上去的,我猜測禮聖會親手掛上白澤的畫像,和至聖先師並列大堂。

【各洲戰場】

✪桐葉洲

蕭正韻(名字和諧,用小名了)問拳左右,左右主動離開有優勢的桐葉洲,去往海上,是要堂堂正正報一拳之仇的心理,是不想傷及無辜的心理,至於蕭正韻會不會是假叛,個人不認同。

PS:

正韻:左右,可別怨我佔你便宜。

左右:正韻,左右給你佔個便宜。

✪南婆娑洲

劉叉一劍過後,妖族執行既定策略,圍而不打,就看陳淳安如何抉擇。

✪扶搖洲

周神芝原來是個老頭,性格也是很暴躁的,護短。

苦夏得兩全,不負卿的後果就是身死,所愛女子為劍氣長城種榆仙館的女子劍仙,已早死。

懷潛只裝了一次就徹底失敗,“一次性吃夠了苦頭”,在北俱蘆洲一處秘境,被玄都觀孫懷中斬殺,靠著本命燈得以再生,所以這裡說從元嬰跌到了觀海。

曹慈出現,也是山巔境,所以前面章評對“最高處”的解釋就是對的,只是地理位置的最高處,而非最強,這裡的山巔境最強應該還是曹慈。兩位應該十境決勝負。

曹慈所說“我會在這裡躋身十境”意思就是要在扶搖洲殺妖破境,白衣曹慈的風采拭目以待。

鬱娟夫是不是看上陳平安不知道,但等陳平安迴歸浩然,鬱娟夫應該會報“壁咚”之仇,把陳平安也給壁咚了。[滑稽][滑稽]

劉幽州所想“兩人怪怪的”,指的是懷潛和鬱娟夫的親事。

【其他】

✪天師府供奉天狐,其實就是《桃花》裡武當山的白狐了,作者做了變動,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老秀才說“心中對禮,未必以為然,可還是規矩行事,禮聖善莫大焉”,這句其實是對青嬰所說的,因為青嬰臨走時的施禮,其實影射的要更普遍一些。

✪白澤所說“不孝子弟”,“不肖子孫”,不孝意為不孝順,不肖意為不像先人,這句話其實就是直白的說給老秀才聽得,學生都和你老秀才一樣境遇可憐,你是不憂心了吧,調侃之意,也就是“有意思”。

✪禮聖為清雅的中年男子,以前同人《再讓你一劍何妨》裡寫的也是中年男子,挺符合的。

✪老秀才“舍了一切,付出很多”,肉身都捨棄了,臉皮還算什麼,文聖做的夠多了。

✪《搜山圖》交給老秀才,應該是囊括最新妖族真名的《搜山圖》,前文說過,儒家聖人的本名字如果和妖族真名一樣,就可以有壓制,文廟得了真名,就可以針對性的派聖人去對戰了。

另外,前文提到妖族真名時說“關鍵由誰來喊出這個本名”,再有鍾魁所說“既然知道了她的真名,要它死,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麼?”我理解是在浩然天下可以做到,在和妖族對戰的前線,喊出真名,可能就沒那麼大作用了,否則妖族談進攻就成了笑話了。

✪“小的更好吃”這是出自陳平安父親臨死前父子二人的對話,五歲的陳平安就懂事了,“小的更好吃”也有心疼父親賺錢不易的意思。

【碎碎平安】

陳平安穩固九境之後,著手最後一次結丹,練氣武夫換著來,等著看金丹品相,等著看是否是在水府。

離真送來遊記,如同崔東山所說“看到好句,會心一笑”,也讓他想起很多陳年舊事,文聖一脈,如這章老秀才所說,陳平安也說過的“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對於名聲不看重,比如老秀才,比如崔巉,比如左右,比如齊靜春,再有這裡的陳平安,所以老秀才才建議陳淳安“晚死不如早死”,所以崔巉才有“一切是非功過只在我心”,所以才有左右“孤魂野鬼”,所以才有齊靜春“天下快哉,我亦快哉”,所以才有陳平安“我來”。

這裡提到一句“以後見面碰頭,就很難好好商量了”,可以看出陳平安是猜到出自誰手了,再加上後面那句“小的更好吃些”(楊老頭回憶的情景),而且那人知道這個情景,不外乎宋搬柴,楊老頭這倆人,再往深看,就是崔巉,楊老頭所說“野史所謀甚大”,老秀才所說“白紙福地罵街”,都有可能不是真情。往後看再說。

“碎碎平安”是陳平安母親臨死時說過的,是對兒子的不捨和期盼。這裡陳平安“微笑”說,就是碎丹結丹碎丹,碎碎平碎碎安,碎碎平安,歲歲平安。“喃喃”又指想起了父親母親,不知道如今自己的這副樣子有沒有達到母親的期許,算不算母親心中歲歲平安的陳平安。

《劍來》—695章,章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