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如何打仗的?有一种说法是他总能做到杀敌很多,伤亡极少,是真的吗?

历史总探长


大汉朝经过长期准备,最初,汉武帝派的是卫青。卫青带着大部队去攻打匈奴,但老是找不到匈奴的大部队。为什么?因为匈奴根本就没有大部队。匈奴的男人全民皆兵,不打战时各自打猎和放牧,一有战事才招集起来。

【收集情报,知己知彼】

霍去病参加的第一次战争,是领八百精选出来的骑兵作为卫青的机动部队。好家伙!霍去病领着这支小部队深入匈奴的腹地,去干什么?去做战争情报收集,不得已时打一些避实就虚的小战。有一个小插曲,霍去病领十六个骑兵去侦察敌情,发现进入了敌人的重兵腹地。情况很凶险,趁着夜色掩护霍去病用疑兵计扰乱敌人后从容逃跑。亲自去侦察敌情,可见霍去病对敌人情报的收集是多么认真到位。

尽管是一次以收集敌情为主的小战争,但这次战果却砍杀了两千余匈奴。被砍杀的其实就是一些正在打猎的匈奴散兵游勇,或正在放牧的牧民。别误解,匈奴的牧民也是士兵。这次战斗,霍去病基本上把八百人的小部队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次小试牛刀的战争成果不在杀了两千匈奴兵,而是情报价值。霍去病发现了一个秘密......匈奴们会经常聚集在一起祭天。

祭天的时候,匈奴们手无寸铁,这时,他们不是士兵,而是寻常的老百姓。祭祀是少数民族地区最为重大的活动。平时,匈奴老百姓都在各自的部落里打猎、放牧,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会聚到一起,放下所有武器,放下所有作战准备,虔诚而专注地供养浮屠。

发现这个秘密后,霍去病第二次领兵攻打匈奴时,制定了详细的战术方案。这次霍去病领兵一万, 这一万人是汉军的精锐骑兵。

机会来了,霍去病掌握了匈奴有一次祭拜活动。他们正在祭拜的,就是休屠王保管的祭天金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霍去病提有做好作战部署,等匈奴在虔诚地祭拜时,带几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正在做祭拜的匈奴人发动袭击,对几千个匈奴人进行围剿。这时他们完全没带武器,就如同是老百姓。手无寸铁的匈奴人不管多么强悍,也没法对抗全副武装的汉人骑兵,他们就这样被杀了。如果正式开战的话,霍去病就算打胜了,也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军事行动,而是一次偷袭,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但这种偷袭竟然在后面一次次地获得成功。

后来,霍去病摸清了匈奴的规律,他知道匈奴什么时候祭祀,也知道匈奴除了杀马祭天那个时间点,其余的时间都会放下武器。所以,他每次都趁匈奴祭祀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首先攻打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部落,灭了它,然后再消灭其他的部落。霍去病的屡屡得胜,靠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换句话说,就是一次次的偷袭。这轮战争,霍去病的一万骑兵杀匈奴人三万多人,自己这方的损失仅只有三千人。匈奴的伤亡人数是汉军的十几倍,这是战争史上差距非常大的战损对比。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霍去病的战术纯粹是偷袭,是不光彩的战争行为,是胜之不武。但请明白,所谓兵不厌诈,历史上有哪个名将在打战时通知对方做好准备,然后再打的?那些趁着敌军半夜睡觉时才去偷营放火烧,这些不比霍去病的战术更加不厚道吗?

这轮作战不仅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精神层面上更是摧毁了匈奴人的信仰。对匈奴人来说,信仰太重要了,信仰就是他们的生命,代表了他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祭祀上天的时候遭遇血光之灾,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老天怎么不保佑他们了?

因为这次战争,匈奴人的信仰被彻底摧毁掉了,才让汉军在后来的漠北之战中,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最后做个点评总结:战争其实就是为了消灭对方,霍去病的偷袭没有道义上的责任。孙子兵法都说,兵者,诡道也。用兵的法则就是要使用阴谋诡计,古之名将用兵都是这样,没有人会按常理出牌,不可能去通知对方做好准备才开战。连白起和项羽坑杀投降的士兵都不受到谴责,霍去病的偷袭是完全正常不过的战争行为,是一种正确的战术运用,无任何问题。


K哥说道


霍去病有一个特点,他的匈奴手下很多。

对,就是俘获的匈奴人,后来就都成了他的兵。

很多人可能十九岁还在上学,而十九岁的霍去病已经领导了两次河西之战。

但你如果了解史料的话,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霍去病当年率军出征的成员里,包括校尉等高级军官,几乎全是匈奴人。

最著名的有高不识,仆多,赵破奴等。

首先高不识和仆多是校尉,赵破奴是司马,都是霍去病军中的高级将领,而且还都是匈奴人,尤其高不识,曾经还是匈奴句王,后来归附大汉,和赵破奴等人一起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种几乎全是由匈奴人组成的指挥阵容,必然对匈奴人自身极为了解,这也是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问题中所说为何霍去病打仗总是杀敌很多,而自己的部队却伤亡很少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高不识,第一次河西之战,就帮助霍去病一举俘获匈奴于耆王及王子以下11人,兵众1768人,可谓是一等一的军功。

那么反过来说,能够领导如此一帮原本隶属匈奴的外族高级将领,还能让他们发挥出自身巨大的作用,仅为十九岁的霍去病,就真的只能用四个字形容:

军事天才。


钱品聚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时电视上还在播《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我第一次在里面认识了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其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霍去病了。他是一位少年将军,但是建功立业、战场厮杀,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成名多年的老将。那么霍去病获胜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他能取得前人没有取得的功绩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获胜秘诀一:作战战法的革新

在霍去病之前,谁是大汉抗击匈奴的中流砥柱呢?那边是李广了。李广抗击匈奴只要依靠的是骑射本领。汉人学习骑射,最早可以追溯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代,此后汉人一直以骑射作为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家传骑射技巧,因此李广在与匈奴作战的时候也经常使用骑射的作战方式。李广跟匈奴打了很多场,伤亡比大约是1:1,这已经是很难得的战绩了,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李广凭借着汉人骑兵在与匈奴的对决之中能够打出这样的战绩已经很难了,但是汉武帝并不满意,因此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由此可见在与匈奴的对决之中,依靠骑射作战不是一个好方法。

而且即便是骑射,我们可见李广在与匈奴的作战之中也颇多败绩。说实话,李广虽然很擅长骑射,但是这不能代表李广手下的军队也像李广一样善于骑射。因此李广的军队在与更加善于骑射的匈奴人的部队比起来就逊色不少了。因此即便是李广能打出一换一的战绩也得不到皇帝的承认。这就说明骑射的方式已经过时了,需要采用一些新招了。

因此当时一些不拘泥于俗套的大汉将军便开始研究新的战术与匈奴人进行作战,其中就有霍去病与卫青,二人使用的战术很简单,就是白刃战。霍去病是一个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俗套的人,有一次汉武帝让霍去病学兵法,霍去病不学,并且还对汉武帝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我们由此可见,霍去病不是那种会被过去的传统束缚住的人,因此面对着已经过时的骑射战术,霍去病选择了放弃而采用了白刃战。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匈奴人的长处就是百发百中的箭法与自幼培养的骑术,如果说你冲到他们面前和他们缠斗的话,他们的这些招数就都不好用了,霍去病便是采用了这样的战术。

霍去病善于冲锋陷阵,率领着汉军骑兵采用冲锋贴身式的搏斗,使得匈奴人失去了自身的骑射优势,只能也被迫与汉军贴身搏斗。在这种情况下,纪律性松散的匈奴军队便不是汉军的对手了。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多有这样的记载:

“斩轻锐之卒……斩卢胡王,诛全甲……”

可见此时的霍去病已经抛弃了李广曾经引以为傲的骑射战术,而且选择了骑兵的冲锋战术,然后凭借着全新的战术将纪律松散的匈奴人冲杀得不知所措。在霍去病的战术下,匈奴骑兵被杀得节节败退。

我们可以想象,在战场之上汉军的铁甲、钢刀对于匈奴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武器,汉军强悍的纪律性保证了汉军可以长途跋涉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与匈奴人进行作战,这一切都是匈奴部队所难以匹敌的。

有人会说了,那个时代没有马镫,骑兵是不可能在战马之上冲锋作战的。我认为此言差矣,在霍去病之前,最为出名的利用骑兵冲锋作战的人就是项羽了。在项羽人生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中,项羽便用数十骑兵对着刘邦的数千骑兵进行冲锋,并且斩杀众多。事实证明这种骑兵冲锋战术在汉武帝时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说霍去病确实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在面对着骑射战术与匈奴作战之中的节节败退,霍去病敢于创新,就凭这一点,他便有着远超过同时代人的能力。

二、霍去病手中的匈奴力量

霍去病获胜的秘诀还有一个,那就是他善于使用匈奴力量,在霍去病的军中有为数众多的匈奴校尉与匈奴士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直以来中原王朝便有着“夷夏大防”的观念,认为中原王朝无法与胡人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楚汉争霸的时期,刘邦的军队之中便有着为数众多的善于骑射的楼烦胡骑,在与项羽的战斗之中,这种楼烦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并不在意这些“夷夏大防”的细枝末节,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战略的,霍去病恰恰就是这样的人,在霍去病的军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匈奴人。

在霍去病的军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匈奴将校,其中包括着赵破奴、句王高不识、校尉仆多、校尉复陆支、校尉安稽从等人。这一批校尉之中,赵破奴为汉人,但是赵破奴从小在匈奴境内长大,深谙匈奴作战方式;高不识、复陆支等人为匈奴王室,而且都是有王号的,例如说高不识是句王,复陆支是因淳王;仆多等人则是匈奴底层士兵爬上来的校尉。

因此我们可见,在霍去病的军中除了汉人校尉外,匈奴校尉其实占据了比较多的位置。我们可以想象有了这么一大批匈奴校尉,自然霍去病的军中也不会缺少匈奴士兵了,因此霍去病军团的构成很有可能是半匈奴半汉人的军队配置。

一直以来,汉军与匈奴军的拉锯战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迷路。当时汉军需要在茫茫的大漠里面找到匈奴军的驻扎位置,在那个没有GPS没有卫星的时代,这简直是一个高难度任务。一般来说,匈奴王庭肯定是有着固定的驻扎地方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汉军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

此后这一批匈奴将校的加入,便提供了GPS的作用。这一批匈奴将校基本上之前都是匈奴之中的高级贵族,自然知道很多匈奴军队中的内幕,例如说王庭的驻扎地点、例如说此地的地形地势等,那就是活地图了。在这一批人的带领下,我们可以发现霍去病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迷过路,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匈奴王庭的地方,然后一举击破匈奴人。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霍去病在作战之时非常善于裹挟一堆匈奴人来充当自己的士兵,这样便可以降低自身士兵的伤亡。例如说有一次和浑邪王的作战中,霍去病就是这样干的:

“王及厥众萌咸相饹,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弦万有余人。”

但是汉军跟匈奴军毕竟之间差距非常大,霍去病强行并入这一批匈奴士兵难道就不怕他们反弹吗?这个时候就依靠这一批匈奴将校了。这一批匈奴将校在匈奴人之中素有名气,而且熟悉匈奴人的整军方式,在语言、饮食、生活习俗方面也是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当霍去病需要吸纳匈奴士兵的时候,自然就让这一批匈奴将校去代劳了。

三、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个人认为霍去病取胜的秘诀便在于第一是领先于同代人的战术,即换了古有的骑射战术而选择了更加好用的白刃战术。要知道,骑射战术在面对匈奴人之时已经是一种完全落后的战术了。

第二点在于敢于使用匈奴人才。在当时基本上人人见到匈奴人都忌惮害怕的时候,霍去病却敢于在自己的军中收拢大量的匈奴人才,这也正是霍去病的过人之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总是杀敌很多,这个能做到。但是,自己的部队却伤亡很少,这个神仙也做不到。霍去病不是神仙,所以霍去病做不到。

实际的情况是:霍去病的部队所向披靡,但伤亡并不小。对于战士的伤亡,霍去病可能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只在乎战场获胜。

1.骠骑将军第一次逞雄风,可能真得很威风,但绝对不会伤亡很少

公元前123年,卫青主将、汉军发难,打响了定襄北之战。汉军分别于春、夏两次主动出击,重创匈奴主力,汉军大捷。

就是在这场大战中,17岁的票姚校尉霍去病战场建功,率八百轻骑、深入匈奴腹地,斩首虏两千余人。霍去病所部,斩杀单于祖父籍若侯产、俘获单于叔父罗姑比在内等一众匈奴贵族和高级官员。

但是,要注意《史记》上的这句话:

与轻骑勇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八百骑兵,斩首虏两千多人,这当然是过当了。也就是斩杀和俘获的人,远远超过自己被杀、被俘以及失踪的人。

然而,霍去病所部,到底伤亡多少,汉武帝的诏书没说,《史记》也没说。但是,之所以强调“斩捕首虏过当”,就说明肯定有伤亡,而且这伤亡很可能不会太少,否则诏书上一定会说全甲而还。

2.两次河西之战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但是伤亡不小,虽惨胜但值得

结束河南之战后,汉武帝把目光转向了河西之地。

这个帝国统帅在成长,他已经开始触摸战争的规律。与其没头没脑地四处出击、试图一战定乾坤,不如在战略要地上做文章、在持久战中挤压匈奴人的生存空间。所以,他要发动河西之战。他的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帝国将帅中冉冉升起的星。这个人就是霍去病,他比卫青更敢于冒险、更擅于长途奔袭、更适合草原作战。

于是,在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主将、汉军发难,打响了两次河西之战。此战汉军实现了彻底完胜,让匈奴人真正体验到了战争的恐怖。

第一次河西之战,斩首虏八千;第二次河西之战,斩首虏三万二千,整个河西之战歼敌总数超过四万。

这个胜利有多大?几乎超过汉匈正式开打以来历次作战歼敌总和。这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空前之作。如果说汉武帝能把匈奴打哭、打怕,那就只能从河西之战开始。

但是,此战中就伤亡很少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千里奔袭,从匈奴人的正面给了人家一刀,而且这一刀捅得是足够疼。但是,此战打完仗之后,霍去病要返回汉境。而就在返会途中,汉军遭遇了匈奴人的强烈反击,所以又打了一仗。

而且,此战打得惨烈,这不是追击战、也不是偷袭战,就是正面硬刚。所以,汉武帝的诏书中才说“合短兵”。短兵相接,必有死伤,因为这是在比两军相遇谁更残忍。战场之上,只有乱刀砍来乱刀回。而且匈奴人多、汉军人少,又是本土作战,所以匈奴人也不会轻易逃跑。

所以,汉军死伤就不会少。汉书说:师率减什七。尽管有文章为霍去病唱赞歌,但没必要,该死多少就死多少,事实就是事实。所以,霍去病率军一万,死伤六七千,这个数字大体不差。

这是第一次河西之战,第二次呢?《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引用汉武帝诏书:师大率减什三。这一次是绝对的硬战,因为霍去病不是打一战就回来了,而是要打残河西之地的匈奴主力,以便彻底拿下这块土地。所以,损伤三成兵力,大体不差。

有说第一次是偷袭试探,只在为第二次河西之战探路,所以死伤不会那么大,因为要快打快出。

但是,谁说试探一下就不死人了。而且,你霍去病奔袭千里去试探,有这么试的吗?所以,遭遇匈奴主力围困,死伤惨重,不会太差。但是,霍去病足够勇猛,而汉军足够顽强,他们完成了战略任务,回来了。这已经足以彪炳史册了。

3.漠北之战,这绝对是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战争

《史记》和《汉书》的描述,都是比较大略的,而且突显了汉军之勇武。这也难怪,都以汉武帝的诏书为蓝本,当然得显示汉军威武、大汉雄风了。

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两路出击,霍去病路斩首虏最多,不仅封狼居胥而且歼敌7万余人。那么,汉军到底损失多少?

《史记》载:师率减什二。也就是霍去病部5万精锐,损失1万,应该不算多。但是,汉军打得不是军队,而是粮草辎重和后勤运输。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这只是战马的损失,还有粮草和钱财的损失。舟车转运过程中,又会死多少民夫劳力。此战之后,匈奴人确实是被打怕了,不仅漠南无王庭,就是漠北也不知王庭何在了。

但是,汉军因为无马,也无力再战。

马只是一种战略资源,随带的还有粮食、金钱以及百姓徭役,这是更大的战略资源。而这种损失,要远比战死沙场的一万精兵,更难以求得,因为得靠时间来积蓄。

4.打大仗就一定会死人,名将功成万骨枯,但霍去病确实很厉害

李广打仗,动不动就玩一个全军覆没。所以,这么比,霍去病的部队伤亡还是少的。但是,绝对不能说霍去病所部就伤亡很少,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霍去病有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是李广所不能比的,甚至卫青也要甘拜下风。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司马迁的这句话可能有他的主观倾向,他喜欢李广,不喜欢卫青和霍去病,应该是更不喜欢霍去病。但是,其中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武帝有偏爱。只要霍去病出兵,汉帝国的整个后勤运输系统,一定是超常规运作,这是别的将军所不能比的。农牧民族打草原民族,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打过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找到的问题,所以就最考验后勤。

其次,霍去病所部优中选优。应该是不差的。这个确实没办法,汉武帝就是喜欢,所以打仗不仅得给最能打的精兵,还要给最能跑的良马、最强的弓弩和最利的刀剑。

第三,就是所谓的“天幸”。但司马迁所谓的“天幸”、好运气,值得分析。这就是霍去病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汉武帝敢于重用他这个大外甥和舍得给他精兵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战后,卫青开了个好头,就是作战搞迂回,而且要搞长途奔袭的大迂回。因为汉军的问题不在打得过打不过匈奴人,而在能不能找到匈奴人。要找到就得长途奔袭,而找到后要碾压取胜,就得长途奔袭加迂回,让他想跑都跑不了。

所以,对匈作战的战略战术就完成了升级,谁敢搞迂回、谁能快奔袭,谁就能打疼匈奴、谁就能战场立功。因为打了这么多年后,汉军战士不仅在士气上不输匈奴,而且在作战技术上也不怯匈奴,再配上坚甲利刃,可以说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李广不能封侯。原因就是李广没能跟上这种战略战术的质变升级。李广还在沉湎于中原战术,两军对阵、互相搏杀。要知道,匈奴人敢跟你对阵互砍,肯定是在人数和战力上碾压你的时候,也就是已经占据战场主动、实现了实力不对等。但凡对等或不利,匈奴人绝对会利用自身的机动性,避而不战。

而搞奔袭、搞迂回,汉军将帅中,谁最厉害?只能是骠骑将军霍去病。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为什么霍去病不学兵法?

因为孙吴兵法的适用环境是中原战场,而霍去病要面对的是草原战场。正是没有中原兵法的教条,所以霍去病才能快速学会、熟悉和常常使用这种大奔袭、大迂回的战术。

那么,遭遇匈奴围困怎么办?比如李陵。

李陵是步兵,而霍去病是骑兵,匈奴的快马追不上他、匈奴的战士又打不过他,所以霍去病当然能够“未尝困绝”。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天幸”吧。

霍去病,对待战士并不好,爱兵如子的是李广,从来不是霍去病。

但是,爱兵如子的李广,却屡遭败绩,带去的士兵战死沙场,而活着回来的也不能立功。

霍去病,以农耕文明对战游牧文明,他能够做到屡战屡胜。这是霍将军的千载武功。但绝不会伤亡很少,不仅霍去病没有这个能力,匈奴人也不会允许。

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屡战屡胜,可能就是因为他对于兵法、对于中原战争的无知。

霍去病一入军旅,接触的就是草原战场,所以他能够最快参透了这里面的战争规律,所以能够常打胜仗。

而什么样的将军最仁慈?不是爱兵如子的,而是常打胜仗的将军,死得人会尽可能得少,而活着的人也能够得到荣誉和封赏。


减水书生


霍去病是如何打仗的?有一种说法是他总能做到杀敌很多,伤亡极少,是真的吗?

现在大多数人在19岁的时候都还在上学,而古时候霍去病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亲自领导了两次的河西之战。有人可能会质疑,怎么可能会有人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领军出战了?

这是因为霍去病确实就是这么一个天生打仗的料子,他从小过去并就精通兵法,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战神,而且他每次作战都是以少胜多。也正是因为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他拥有着天才般的战争头脑,再加上有关于他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所以现在都流传着他在打仗的时候,总能够做到用很少的伤亡数来换取极多的杀敌数。

但是这种说法在现实中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古代以少胜多的例子顶多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要是说到伤敌一千自损两百这种战役几乎是不存在的。霍去病确实是带兵打战非常厉害,他手底下的士兵也个个英勇善战,但是在战场上两军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不会存在巨大的差异,霍去病所带领的军队伤亡人数确实是会少,但是还达不到极少的程度。

一、两次河西之战获得重大胜利,但是伤亡不在少数

就以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为例,确实在他的带领下匈奴人的伤亡惨重,仅仅在第1次河西之战当中就斩杀了8000匈奴人,随后在第二次的河西之战中就歼灭匈奴3万余人。因此整个河西之战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总共消灭的匈奴人数多达4万多人。

不可否认霍去病在作战上真的是拥有着极强的天赋,但是歼灭4万多匈奴人的代价不可能不存在。在第一次河西之战当中,霍去病首先是直接面对匈奴人军队的正前方竟发起了进攻,如此横冲直撞地直接进攻敌人的正方,自己的军队不可能伤亡极小。

再加上后来在返回的途中又遭到了匈奴人的反击,因此在这次反击当中过去被所领导的军队伤亡人数急剧上升。由此可见,在第1次战役当中,他领导的军队伤亡人数绝对不少。

在第二次河西之战当中,霍去病的目的和第一次就截然不同。在第一次战役中,他进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试探匈奴人的实力,而第二次却是真正地要将匈奴所占领的土地给拿下。

因此,在第二次战役中,霍去病遭遇到了匈奴人主力军的围困,整个军队在整体情况下也是伤亡惨重,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以霍去病胜出而告终。由此可见,虽然霍去病在这两场战争当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他付出的代价其实也是不小的。

二、总是以少胜多,原因有三方面

那么这里我们就会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霍去病总是可以以多胜少呢?从整个历史情况上来看,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霍去病手下的部队基本上都是经过层层挑选,虽然没有达到千里挑一的程度,但是大多都已经达到了百里挑一的程度。这就导致了霍去病手底下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整体的战斗素质确实非常高的。

这种少而精的部队又有另一个优点,那就是这些精兵可以配备上最精良的装备,使得他们的战斗力最大化,因此他们整体的军队实力在战场上可以发挥到极致。

第二个方面在于汉武帝是十分看重霍去病的。这就给了霍去病在作战中另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后备的运输。因为有着汉武帝的喜爱,所以他的军队所拥有的后备运输部队的运作速度,比普通部队快得多。

霍去病的部队在两次河西之战中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后备运输系统能够及时运作,他们的粮食以及武器装备的补充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第三个方面就在于霍去病自身。虽然他在整个军营当中声望非常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感到自大,反而会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关爱自己的士兵身上。

就比如在河西之战当中,因为接连获得胜利,汉武帝从千里之外奖赏十几车的酒肉给他们军队。但是在这些酒楼到霍去病所在的军队的时候,他却下令将这些酒肉就地扔掉。

这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输当中,这些酒肉其实很多都已经变质。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保存肉制食物的措施,因此他为了防止士兵吃了这些变质的肉食而患上疾病,所以就将这些酒肉都给扔掉了。

由此可见,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再加上霍去病自身精通兵法、爱护士兵。这在匈奴作战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战争肯定都有损伤,但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的存在,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自己士兵的伤亡情况。


元哥说历史


谈到大汉帝国对匈奴作战的两大功臣,其中之一是卫青,另一个就是天才战神霍去病了,两人被称为帝国双壁,在汉武帝时期,正是因为汉武帝重用了两人,才导致对匈奴作战产生了巨大的优势,自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以来,大汉对匈奴开始真正的扬眉吐气。

根据《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记载,霍去病对匈奴作战的战功甚至超过了卫青,卫青出击匈奴7次,斩杀和俘虏的敌兵有5万多人,跟随卫青作战的校尉有9人封侯,14人当了将军,而霍去病在5年时间内,6次出击匈奴,斩杀和俘虏的敌兵有11万多人,跟随霍去病作战的校尉有6个封侯,2人当了将军。

霍去病

单看数字的话,霍去病的战绩是超过了卫青的双倍,要知道霍去病取得这些战功的年龄是相当小的,霍去病17岁第一次带兵出战,到22岁率领5万精骑发动漠北之战,获得“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冷兵器时代武将最高战绩,霍去病是如何做到的?他是如何打仗的?

华夏民族在卫青与霍去病之前对匈奴作战的历史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了,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力正处于历史最强,蒙恬率领30万大军大败匈奴,把匈奴向北赶走800里,到了刘邦时代,与匈奴在白登山一战,因为轻敌冒进,差一点被匈奴围困无法逃脱,之后才采取和亲政策,一直到汉武帝初年都是如此,在汉武帝时,已经快一百年没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了。

大汉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匈奴是游牧民族,也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其军事力量百分之百的是骑兵,没有其他兵种,骑兵全部善于骑马和射箭,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匈奴人全部是游击战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匈奴兵机动性非常高,时不时还烧杀抢掠,汉朝想要对付匈奴只有组建骑兵,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组建了大量的骑兵,但是对于大规模骑兵作战,根本还没有经验,也没有战胜匈奴的经验。

对于汉朝常规的作战来说,肯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军都是骑兵与步军混合的,然后还有辎重部队在后面负责运输粮草、物资、兵器等,然后整体向草原向推进,最初卫青就是这样与匈奴作战,卫青善于结阵,同时运用骑兵从两侧迂回包抄,再打匈奴一个歼灭战,虽然经常会有汉军迷路,或者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导致前功尽弃,但总体来说,卫青对匈奴的作战是胜多败少。

霍去病

在卫青没有成名之前,汉武帝派出主动出击匈奴的军队是不设主帅,没有统一指挥,由汉武帝在背后遥控,汉军是分成几路,各自协同作战,比如卫青第一次出战时 ,与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共四路大军每路各率领一万人,最终结果是只有卫青这一路俘虏700人,其他两路被匈奴打败,一路无功而返。

卫青成名之后,则是卫青作为出击匈奴军队的主帅统一指挥,而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显然是有格外照顾的,比如霍去病第一次作战只有17岁,17岁就以骠姚校尉身份能够独自率军800人出击匈奴,同时取得斩获敌人2028人的功劳,霍去病如何做到的?

史书上没有记载霍去病是如何取胜的,但我们可以从相关记载来推断一下,首先霍去病作战是独自率军的,而且奔袭数百年,直接奔到匈奴的大后方,这在当时完全不敢想,独自奔袭数百里就意味着霍去病是没有后勤补给的,也没有辎重部队跟在后面,换句话说,霍去病就是孤军深入、出其不意,这是霍去病首战,也就是漠南之战取胜的原因之一。

霍去病

以匈奴人的观战来看,汉军一般的战术都是步步推进,再迂回包抄,显然匈奴人能算到汉军的主力推进速度以及范围,但是霍去病这种长途奔袭的战术是完全出人意料的,换了别的将领,你敢不敢率领800人直奔匈奴的大后方,这都是个问题,看看之前公孙敖率领一万骑兵损失七千,李广全军覆没,本人都被俘虏,公孙贺没有遇到敌人,也没有任何功劳,可见带兵打匈奴是没有那么好打的。

17岁敢率领800人直奔匈奴大后方,这本身就是一种胆识和勇气,无疑霍去病是很有胆识和勇气的,居然还俘虏了比自己人数多近3倍的匈奴人,这简直就是奇迹,一个汉军要俘虏近3个匈奴兵,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卫青分给霍去病的骑兵都不是汉军精锐中的精锐;二是年轻的霍去病不仅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很有胆识和勇气,不惧怕敌人的数量,敢打敢冲

再看霍去病的漠北之战,22岁的霍去病与卫青各率领5万骑兵,从兵员质量上看,霍去病的骑兵质量最好,多是精壮青年,而且军中有不少匈奴投降过来的将领和士兵,原本就是霍去病来对付匈奴单于的主力,结果阴差阳差,卫青遇到了单于主力,而霍去病直接向北奔袭2000多里,长途奔袭,就地补给,根本就不用辎重部队,完全靠在敌区补给,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冒险。

霍去病大破匈奴

5万人不是小数目了,10万骑兵可以说是当时汉朝的举国之力了,骑兵在当时是最昂贵的兵种,汉武帝把所有最好的装备、马匹和士兵全给了霍去病,这等于是拿汉朝国力去拼命了,霍去病是年轻人,也喜欢用最厉害的军队发起最直接的攻击,这5万精锐骑兵没有遇到匈奴单于,却把匈奴左贤王打惨了,左贤王可是匈奴单于的继承人,相当于汉朝的太子,霍去病一战打到了瀚海,成就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战绩。

这是表面成绩,背后有霍去病无数的付出,首先是长途奔袭击2000里如何不迷路,霍去病靠的是军中的匈奴人将领和士兵来协助,因为这些人有匈奴生活的经历,他们知道匈奴人的习惯和风俗,知道在哪里能补充粮食,在哪里能找到单于,更可贵的是霍去病相信他的士兵和将领,这叫用人不疑。所以才能在茫茫草原不迷路,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GPS,也没有指南针,完全要靠天气来辩认方向。

霍去病另一个取胜的原因就是快速突破。霍去病所率领的全部是精锐骑兵,没有步军,也没有辎重,所以在北进的时候在人马限度范围内是很少停留的,前进的速度非常快,从匈奴人毫无防备来看,也没有意料到霍去病来得这么快,正因为出人意料,霍去病获得的战绩非常大,漠北之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又超过自己的军队人数。

霍去病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汉军的损失也很大。史记记载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之战时,汉武帝一共准备了14万匹马,最后战争结束时,只有3万匹回来,损失了百分之79的战马,这个损失是相当大的,只有百分之21的马匹活下来,在茫茫的草原,没有马,人是走不回来的,虽然马匹损失这么多,不代表骑兵也损失这么多,因为可以俘虏匈奴人的马回来,正是因为如此强度的损失,说明战争非常激烈,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汉朝的综合实力是比匈奴强大的,所以霍去病最后获胜也有汉朝强大实力在背后支持的原因。

综合起来,霍去病取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霍去病孤军深入、出其不意。

2、霍去病手下全是精兵强将。

3、霍去病很有胆识和勇气,敢打敢冲,不惧生死。

4、霍去病信任手下的匈奴籍士兵和将领,用人不疑,才在草原中没有迷路和获得补给。

5、霍去病后面有强大汉朝的综合国力支援。

6、霍去病的突袭速度非常快。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霍去病称得上是中华千古名将,霍去病打匈奴的战术非常非常厉害。

首先,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肯定也没少得倒卫青的教诲,而霍去病本身也是热血青年,也不会甘于平庸生活,同时霍去病肯定也是好学的,总结了李广等前辈失败的教训,这也为霍去病日后的辉煌打下基础。

霍去病初次上前线就大获全胜,这绝对不运气好,而是霍去病很好的抓住了匈奴的弱点同时吸取了匈奴作战的长处,众所周知,匈奴号称是马上民族,作战的长处就是快,而且匈奴基本不筑城,典型的游牧民族,打起仗来基本就是抢完就跑,看汉军势大也是躲了,基本就是跑的快,而汉军当时骑兵少步兵多而且每次作战都要携带大量淄重,而这些无疑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而霍去病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所以霍去病就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没有用老将完全是自己指挥。霍去病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寻找战机,而霍去病充分发挥了骑兵快的特点,同时霍去病肯定也不好看运气瞎蒙,肯定也启用了匈奴降兵做向导,有匈奴向导在可以保证霍去病部在草原沙漠不迷路,同时也容易找到水源,而霍去病肯定也不会携带大量的粮草,因为那会影响速度,而吃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霍去病部可以说就是破釜沉舟,就是打了胜仗就有吃的也就是抢匈奴的粮草,如果打不过匈奴那就饿死,这一点霍去病肯定和部下也都交代清楚了,所以霍去病部能做到上下一心,在匈奴向导的带领下准确无误的打到了匈奴的七寸,打了胜仗就能吃牛羊肉吃饱饭,还能换匈奴的马和武器继续作战,也就是说打到哪吃到哪,这招非常厉害而且实用,霍去病每次作战基本都是这战术。

汉武帝非常欣赏霍去病,战果大不说而且成本低,漠北大战时霍去病部直接打残了匈奴左贤王部一直追杀匈奴几乎到了天边,做为军人霍去病达到了巅峰,而相对于卫青李广等名将,霍去病部伤亡最小战果最大,汉武帝怎么能不得意霍去病,这也是霍去病射杀李敢后汉武帝不追究的原因。

霍去病的早死直接影响了汉匈战争走势,漠北大战汉军并没有完全消灭匈奴,只能说是重创匈奴,匈奴还是经常南下骚扰汉朝边境,如果霍去病不死匈奴不敢犯境,即使敢来有霍去病在匈奴也不是对手,而接任的李广利就是草包一个根本打不过匈奴。

最后说,霍去病的战术其实就是今天的特种作战战术。


天宇的文史情怀


浑邪王和休屠王一共才十万部众,对于数百万人口的匈奴来说,就是个小数目,更何况不是单于的直系部队。其影响力远不如左贤王4万骑兵被李广4千击败,李广此战后,匈奴士气跌落谷底。匈奴南下进攻时,全是作战的将士,无拖累战力强大。而汉军进入匈奴腹地进攻时,匈奴营地家属较多,即使抵抗也难免首鼠两端有所顾忌,战力明显下降。所以谁攻谁就无顾忌,优势自然明显。

要是掏人老窝的,趁着匈奴主力和友军在前线火并,偷偷摸进人家老窝,专杀老弱妇孺,这些人在精锐士兵面前没啥抵抗能力,战损肯定小。再看看霍去病的同行,全都是打的匈奴主力,战况惨烈就可想而知了。趁着人家青壮年出去与卫青、李广等名将死磕,他带着精锐偷袭人家老巢,尽杀的是老弱妇孺(当官的也肯定待老巢里),战果当然大,自身损失当然小了。要知道,人家游牧民族又没有坚固的城防,住的都是帐篷。

霍去病,中国历史上抵御外敌之真正的、唯一的战神,其短暂的一生,都在践行“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夜,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隆重纪念之,其事迹应选入中小学大学教材。人家就当是自驾游,去到哪里吃到哪里,反正都是敌人,,不拿白不拿,一于三光政策,加上运气好,去二千多公里外转个圈,回来就升职加薪了,跟着的一班兄弟也发了财,古时候很难跟个好大佬,如今碰到了,个个跟着玩命,加上本身够狠,不经意间创造了经典。就是最早期的特种作战,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在水草最丰盛的时候,要集中在优质牧场放牧,霍去病抓住了这个特点轻骑兵突袭,出其不意的攻击并杀死大量青壮匈奴和大批畜牧,基本上使匈奴失去了远距离大兵团袭扰汉朝的能力,而且为了防备汉朝的突袭匈奴不能在漠北分散放牧,只能集中防卫,而这又给了汉朝集中全歼匈奴主力的机会,战术正确加上将领执行力强,成就了大汉战神。

从科学的角度说,霍去病可能是误饮被污染的水,中了瘟疫,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差。从迷信角度讲,他干了一件不该干的事,就是代天封禅,虽然也是得到汉武帝的批准,但封禅这种事,也不是他该干的,老天不答应啊!霍去病是中原王朝第一骑兵将军,虽没有攻城拔寨,但是对付北方草原民族霍去病是第一耀眼的战神。先进的战术战法,出其不意,深入敌后,斩首行动,补给靠敌方。各朝都有霍去病,就省下修长城民力国力,省下守长城的兵力。

匈奴人牛羊巨量,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所以肯定是逐水而居。没有城池防守,被人找到部落就相当麻烦! 霍去病只要带几个向导,沿着水流,就肯定能找到匈奴。 而且,汉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就粮于敌,战马也随时能够补充。 这样的三光政策对匈奴危害非常巨大,又行之有效。

漠北决战,霍去病带的是最精英的精英,目的就是和伊稚斜大单于主力决战。结果卫青军团正面以少胜多,大败伊稚斜。追击到了赵信城,伊稚斜抵挡不住,再次北逃。卫青烧毁了匈奴全部的粮草,物资。而霍去病一路追亡逐北,大破匈奴各种王,一路打到了贝加尔湖。漠北决战是汉朝一次登封造级的军事胜利!但是你们说霍去病如何厉害,确实厉害!千古奇将!但不谈卫青的功劳!这样是不公平的。

世人只知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千秋伟业,谁管当时百姓的死活。武帝继位初期仓库粮食多的发霉,库房中成串的铜钱绳子都烂了,百姓富足人民安乐。到了武帝晚期只看这四个字“户不过半”,自己体会当时人民有多惨,青史留名是多少人民的血泪换来的。

霍去病的战法目的性很强,而且作战的准备也很缜密。他手下有大量的匈奴降兵,还有塞外汉民向导,所以他的情报搜集非常迅速,并且铁腕治军效率极高。他的军队远出漠北只要遇到匈奴营地都残酷杀掠一空,并且把死去的牛羊丢进附近的水源,污染水源带来瘟疫,匈奴的补给全靠牛羊马的游牧,这些没了他们饿都要饿死,霍去病抓住了他们命门!看起来他劳师远征,实际上是以逸待劳。他太清楚如果一意孤行去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在茫茫的大草原那是累死三军的节奏,而且还会中敌军圈套,他是展开情报搜集破坏敌军老巢,在敌军疲敝回援时候展开伏击,加上正面现场还有卫青等做牵制,所以他屡立奇功。这种战术类似于现代战争敌后特种作战,只是他是大规模的特种作战。


历史深度揭秘



汉唐是两个强盛的王朝。两个王朝都有强大的外患:一个面对匈奴,一个面对突厥。

李世民即位之初,李唐向突厥称臣。汉武帝即位之初,汉朝向匈奴进贡。李世民即位三年,就灭突厥。还开创大唐盛世。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最终以大汉的失败而告终。汉武帝晚年,对匈奴最后一战失败后。耗尽了大汉全部国力。再也无法派出一支军队攻打匈奴。汉武帝时,只杀了匈奴十几万匈奴。汉朝军队伤亡与匈奴相当。刘彻还害死一半大汉百姓。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汉武帝几乎毁掉大汉王朝和中华文明。刘彻给华夏文明带来的灾难,甚于五胡乱华。



汉武帝对匈奴之战,虽然最终以汉朝的失败而告终。但霍去病对匈奴的战绩,却十分辉煌: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初出茅庐的霍去病率800骑。长途奔袭,斩首两千余级 ,被封为“冠军侯”。

之后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斩首匈奴数千人。

不久,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斩首三万人。迫使浑邪王带本部落投降汉朝。

霍去病战功赫赫,原因有三:

一是霍去病确实晓勇善战。

二是霍去病是皇亲国戚。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武将。军队的待遇远高于其他军队。例如:李广率领的骑兵是一人一马;霍去病率领的骑兵是一人两马。李广的战马吃草;霍去病的战马吃粮食。

三是有舅舅卫青的关照。不出战绩的苦活、脏活、累活交给其他将领。能立大功的任务交给霍去病。

以上三个原因,决定了霍去病战功赫赫。

卫霍二人虽然战功赫赫,但唐宋文人皆对二人嗤之以鼻。甚至称卫霍二人之所以封侯拜将,是靠舔痔疮得到的。

鄙人认为,卫霍二人确实是靠裙带关系上位。但其军事才能也不能被埋没。


杨朱学派


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大举反击,揭开了波澜壮阔的汉匈战争之历史大幕。西汉王朝对匈奴用兵,大获全胜,所凭借的大将不过两员而已,一为卫青,一为霍去病。少年英雄霍去病自18岁开始驰骋疆场,22岁时已将匈奴打得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肆意侵犯汉境。但天妒英才,仅仅两年后,他就匆匆逝去。其生也短促,其功也至伟。论战功,论胆魄,千百年来,浩浩青史,再也未有可与之比肩的了。

霍去病和其舅卫青一样,也是私生子,父亲是平阳县衙的衙役霍仲孺,曾在武帝之姐平阳公主的府里当差,母亲是公主家里的侍婢卫少儿(卫青、卫子夫之姐),私生子卑贱的身份注定了霍去病悲惨而屈辱的童年生活。霍去病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最底层的奴婢之中,艰辛无依,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练就一身惊人的骑射、击刺功夫,技艺超群,体魄强健,寡言守信,智勇兼备。

由于姨母卫子夫姿容俏丽,擅歌舞,通音律,被汉武帝选进后宫,后生子刘据,荣宠无比,被册为皇后。从此,卫、霍两家化茧为蝶,都成了地位尊崇的外戚。

霍去病是卫皇后的外甥,身份特殊, 18岁时就成为武帝的侍从(侍中),可以随意出入宫禁,乃与闻政事的显要之职。然而,在边患炽烈、烽火连天的汉匈战争之关键时刻,霍去病这位热血沸腾的有为青年显然志不在此,富贵优裕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不愿意在轻歌曼舞的宫廷中平静度日,而是渴望投身血火疆场,期望着亲身参与充满刺激、冒险与死亡的汉匈鏖战。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公孙敖等六员大将二出定襄攻伐匈奴。渴望建功立业的霍去病主动向武帝请缨,要求随军出征,汉武帝用人一向不拘一格,立即颌首同意,卫青奉诏任其为“嫖姚校尉”。 霍去病告别了舒适安逸的宫廷生活 ,从此开始走上了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历史舞台。

汉军此番出塞,目的是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水草丰美的河南地(今内蒙、宁夏之河套地区)。霍去病虽然第一次参战,但初生牛犊不惧猛虎,他主动请求大将军卫青,愿自率800骁骑 ,远离汉军主力数百里之遥,寻找战机,单独作战。霍去病挑选的都是年轻精干的勇士,率领他们孤军深入,迂回穿插到匈奴后方,以狐狸般的狡黠、猎狗般的嗅觉、饿狼般的勇猛,终于捕捉到了有利战机,不待大军赶到,就一举捣入右贤王的大营 ,打了匈奴人一个猝不及防 。据《史记》记载,是役共斩首两千余级 ,单于祖父籍若侯产被汉军击杀,单于叔父罗姑比、匈奴相国、当户等四十余贵人都成了汉军俘虏。

河南之战,是霍去病处子之战,第一次出战即大获成功,斩首掳获无数。就在霍去病千里奔袭,奋勇杀敌,屡建奇功时,大将军卫青麾下的六位宿将表现却相形见拙,前将军赵信(原匈奴小王,后降汉)兵败投降,右将军苏建(苏武之父)作战不利,弃军逃跑,其余四位将军虽未大败,但皆战绩平平。

霍去病首战告捷,武帝大喜,封其为“冠军侯”。

之后,在汉军凌厉的打击下,匈奴主力被迫远遁漠北,河西走廊的匈奴右部势单力孤。公元前121年春,年青的霍去病被晋升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出陇西, 攻伐匈奴右贤王(匈奴辖西部地区最高统治者,相当于副王)诸部,霍去病再次使出绝招:长途奔袭,用6天时间连续攻破5个匈奴部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差一点就生擒伊稚斜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太子,浑邪、休屠二王见汉军如此生猛,惊恐万状,督促将士日夜筑垒以提防汉军正面进攻。霍去病并非死打硬拼的蛮勇之夫,他见匈奴人防备严密,就令勇士们口衔竹箭,包裹马蹄,摘掉响铃,悄无声息地沿焉支山(甘肃山丹东南)往东疾驰一千余里至皋兰山(甘肃兰州以南)下,与卢侯、折蓝二王的军队遭遇,随即短兵相接进行肉搏。彼时,汉军因长途跋涉,早已人困马乏,但霍去病一声怒吼,跃马冲阵,身先士卒,接连斩杀匈奴兵于马下。汉军见主将奋不顾身,士气大振,人人奋力冲杀,一举斩杀卢侯、折蓝二王及其部众近9000人,生俘浑邪王子,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携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北地郡(今甘肃永昌),兵分两路征伐匈奴右贤王部,战略目标是彻底歼灭盘踞河西走廊的匈奴有生力量。由于沿焉支山北往西挺进的公孙敖部迷了路,未能按期会师,霍去病并未慌乱,他随机应变,率部越过居延海(内蒙西北),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大漠腹地达两千多里,从祁连山麓出其不意地猛攻浑邪、休屠二王的侧翼,霍去病果然是军事奇才,不仅有勇,而且善谋,关键是他果敢决断,一旦获取最佳战机即迅猛出击,从不犹豫 。因为事发突然,浑邪、休屠二王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汉军斩杀三万余人,损失惨重,已无力再战,迫使匈奴人彻底退出河西走廊,遁入更荒寂苦寒的极北之地。匈奴人失去了世代游牧的河西之地后,哀恸不已,为此悲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由于匈奴单于以作战不利,丧师失地,欲将浑邪、休屠二王治罪,二王恐惧,决定归降汉朝。武帝惟恐匈奴人诈降,命谋勇兼具、机智灵活的霍去病率万骑前往受降。

霍去病还没抵达受降地,休屠王果然已经反悔,决意降汉的浑邪王情急之下,刺死了休屠王,兼并其军。风云突变,霍去病立刻决定改道渡过黄河,令一万骑士在四万匈奴军队前一字排开,列阵紧逼。浑邪王的一些部属本无意投降,见汉军像是要发起进攻,纷纷拨转马头欲逃跑,导致阵营大乱,大有顷刻间土崩瓦解之势。霍去病当机立断,立刻纵马突入浑邪王的部众中,控制住被部下裹挟的浑邪王,稳住了惶惶不安的匈奴诸部。经过谈判,逼浑邪王处死八千作乱的匈奴官兵,派人将浑邪王护送至长安,自己带三万多匈奴降兵降将,缓缓退到汉塞,大功告成。

汉廷将归附的匈奴人安置在陇西等边塞五郡附近,又沿祁连山到罗布泊(古称盐泽)构筑边防烽燧。在原匈奴浑邪、休屠王驻地设置武威、张掖二郡,与酒泉、敦煌并称河西四郡,不仅迫使匈奴人远遁,还基本打通了通往西域(新疆、中亚)的古老商道。

公元前119年,武帝决定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铁骑,步兵数十万,战马十四万匹,合围漠北,准备全歼匈奴主力。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战”一触即发。

史载,霍去病率军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之右北平,卫青出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分两路穿越大漠,寻求伊稚斜单于主力决战。

霍去病大胆选用一些匈奴降人为军校,同时起用一批曾留居匈奴、熟知漠北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的汉人做前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有匈奴军校做向导,汉军骑兵犹如轻车熟路,出塞后直接深入大漠,直捣匈奴腹心,“取食于敌(意思是所有的补给都从匈奴人那儿夺取)”,长途奔袭两千余里,目的就是直奔伊稚斜单于而去,寻找匈奴主力部队,一鼓聚歼之。单于听说汉军大举袭来,被迫往西迁徙,霍去病探听到消息后率军翻越离侯山(其地不详),强渡弓卢水(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部(匈奴东部地区)军队激战。汉军气势如虹,俘获匈奴顿头王等三小王以及将军、相国、都尉等高官83人,阵斩七万余人,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霍去病与卫青胜利会师于瀚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之贝加尔湖),为庆贺大捷,在狼居胥山(外蒙德尔山)筑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开祭地广场,祭祀天地后,大军班师凯旋。

是役,卫青也深入大漠千余里,击溃单于主力,斩杀一万九千余人,但因伊稚斜单于逃脱,大将李广失期自刎,副将赵食其下狱治罪,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漠北之役,汉军大获全胜,不仅一举捣毁了匈奴王庭,还收复了大漠以南所有的土地,汉军在那一带屯田筑垒以防御匈奴。《史记》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一举解除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巨大威胁,霍去病居功至伟,被武帝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一时间,霍去病的锋芒 、权势与威望竟盖过了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卫青。

两年后,常年征战、餐风露宿、鞍马劳顿的霍去病不幸病逝,年仅24岁。霍去病被隆重安葬于武帝陵墓茂陵以东,封土堆外形模仿祁连山势,坟前有“马踏匈奴”圆雕,碑铭上镌刻有霍去病荡气回肠的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很少指挥大兵团作战,他吸收了匈奴骑兵的作战特点,每战必选精锐,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匈奴核心,有点像现代的特种作战:以小博大,以长击短,局势不利时从不与敌纠缠,占据优势时一击即中,故而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 。加上他善于骑战,长途奔袭,行踪飘忽,敌人很难寻获他,他却总能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敌人面前,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很小的伤亡代价迅速击垮敌人,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作为一位年青的将领,霍去病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