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天津大學120年的歷史中,共遷址六次。解放前,每一次遷址都是因為戰爭原因被迫遷址,而戰火的每一次遷址都使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在掙扎與奮鬥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鳳凰涅槃。

天津大營門外梁家村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建校之初的地址並不為多數天津人乃至天津大學學子所知,她既不在今日之七里臺校區,也不在曾經輝煌的西沽北洋工學院遺址處,而是在天津大營門外梁家村,原博文書院處。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四合式的大樓和其他一些平房,作為校舍。這片區域西鄰解放南路,東至臺兒莊路,北界是南京路,南界為紹興道。這裡現在已經是天津海河中學所在了。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西沽校區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而北洋大學的校址也為美軍所佔領,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當即指定天津西沽地區的廢棄的武庫建北洋大學校舍。這也就是締造北洋大學輝煌的西沽校區所在。武庫,座落在天津城北的西沽村以北,佔地約三百五十畝。原為天津老三營的兵器庫。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曾在此設立水師訓練學堂、造船廠、火藥廠等。武庫在聯軍進津時遭毀,僅餘大庫房八座。在此基礎上,依託原建築新建校舍。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西安臨時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大學遷往西安與其他學校組建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山西臨汾失陷威脅西安,臨大隨即前往陝西漢中,其中工學院所在在漢中城固縣城南40裡古路壩,此即西北聯合大學。而抗戰時期建立的北洋大學分支泰順北洋工學院在浙江泰順百丈口鎮;北洋大學西京分院在西安。

西沽覆校

1945年抗戰勝利後,北洋大學回西沽覆校。而當時的原北洋校園滿目瘡痍。抗戰時期,北洋大學的校園為日軍所佔,成為其坦克兵營,抗戰結束時瓦礫遍地,垃圾成堆!學校復建仰仗政府支持,更依賴各路校友捐助。1946年,泰順北洋大學和北洋大學西京分院也回津參與覆校。至1946年10月2日建校51週年之際,覆校後的北洋大學煥然一新。

七里臺校區

1951年,根據教育部指示,北洋大學經院系調整後更名為天津大學,並遷址至南開區六里臺與七里臺之間的地區,此地為原日軍留下的破馬鵬和磚窯土坑等。此處佔地面積1977畝。1952年春天,經教育部指示,春季開始開工,秋季即建成,開學時西沽的天津大學即遷往七里臺校區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北洋園校區

2015年天津大學遷往的新校區為根據天津市政府的整體規劃而建,天津大學新校區,又稱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園區,佔地3650畝,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新校區一期建成後,12個學院(部)以學科組群的形式實現整體搬遷,在校學生規模將達到18000人,教學科研主體功能將向津南新校區集中。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20年中,天津大學為祖國培養了20餘萬名高層次人才。知名校友既有王寵惠、陳立夫、王世傑、張太雷、賈慶林、何勇、李榮融這樣的政治人物,也有徐志摩這樣的著名詩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也是天津大學校友,你瞭解了嗎?

關注天津百靈通~更多資訊持續更新~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120年風雨滄桑,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六次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