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ヽ`、 、ヽ`、ヽ`、

春雨ヽ`、 、ヽ`、ヽ`、


建議在雨天服用。

春雨ヽ`、 、ヽ`、ヽ`、


關了燈躺在床上,四下寂靜,聽見窗外的滴答聲,才發現下雨了。

側身靜聽,雨聲不大且平緩,正堪助眠。春雨落下,毫無夏日裡雨打芭蕉的氣勢,倒像是柔柔弱弱地倒在樹葉的懷裡。

春雨ヽ`、 、ヽ`、ヽ`、


(明)呂文英 江村風雨圖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詩人們用盡詞藻想要捕捉春雨之魂,高手卻勝在一個平常的“細”字。

春雨有多細呢?

杜甫答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細”並不只指代視覺上的大小,更強調聽覺的體驗。不聲不響,好像偷偷地潛入夜裡,讓人毫無察覺。

秦觀答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春雨ヽ`、 、ヽ`、ヽ`、

(南宋)佚名 層樓春眺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晨夢覺,耐著薄寒站在小樓之上向外眺望,浮上心頭的是幽人不知因何而生的淡淡清愁。此間比喻的絕妙,不可言傳。

若硬要不解風情地追問愁又有多細,只要對比淮海的另一句“飛紅萬點愁如海”,就可品出前者無可量化的“細”。

這正是春雨入畫的難處。歷代的雨景圖大都描繪夏、秋兩季的景象。相比無聲無形的春雨,光影變化下的急風驟雨顯然更易描繪,忙於躲避的行人也為畫面增添了戲劇性。

就算是以春雨為主題,畫家們也更偏愛描畫雨後湖光山色。

春雨ヽ`、 、ヽ`、ヽ`、

(元)高克恭 春山晴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那是一個被綿綿細雨洗過的潔淨世界。林木吐出新綠,殘餘的水汽在山谷匯聚成霧,為群山注入一絲神秘色彩,等待著世人的遊賞。

春雨ヽ`、 、ヽ`、ヽ`、


將無形之春雨狀入圖畫,似乎是一個悖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漁歌子》人人能誦,詞魂正是末句的斜風細雨。

春雨ヽ`、 、ヽ`、ヽ`、

韓人作張志和漁父詞圖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761年,絕意仕宦的張志和為了躲避唐肅宗的尋訪,告別親朋,只帶著肅宗賜予的一對奴婢歸隱湖州城西的西塞山。

他自稱煙波釣徒,為奴取名漁僮,為婢取名樵青,並將他們配為夫婦。

那段日子裡,張志和與茶聖陸羽和詩僧皎然品茶論詩,穿梭垂釣於太湖的煙波浩渺之間,夜晚就在茅屋中寫《玄真子》。

這幅《西塞漁社圖》作於400多年後的南宋,那時的李結40歲,以張志和為偶像的他早已規劃好了退休後的住處。

春雨ヽ`、 、ヽ`、ヽ`、


春雨ヽ`、 、ヽ`、ヽ`、

(南宋)李結 西塞漁社圖 大都會美術館藏

畫成後,李結將畫卷寄給范成大品鑑,後者不禁為《西塞漁社圖》的美好規劃所傾倒:

“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沽酒,倚棹謳之,調賦沿溪,詞使漁童樵青輩,歌而和之。清飈一席,興盡而返。松陵具區(太湖古稱),水碧浮天,蓬窗雨鳴,醉眠正佳,得了此緣,亦一段奇事。”

20年後,經歷了朝堂之上的起起落落,李結終於如願住進了重建後的張志和昔日在西塞山隱居的舊址。

畫中近景處湖水微泛,荷葉間水草生長,清潤可人,卻難覓風雨。

春雨ヽ`、 、ヽ`、ヽ`、


遠處的松樹重疊,垂柳與杉樹掩映,山色微青,幾間茅屋散落在山谷間。景物之間原有的色差在溼筆的皴擦下被柔化了,每一株樹,每一片荷葉的方位都明確無疑,細看卻又並非清晰可辨。

春雨ヽ`、 、ヽ`、ヽ`、


春雨ヽ`、 、ヽ`、ヽ`、


春雨ヽ`、 、ヽ`、ヽ`、


李結小心地利用水面寬闊處,為近景與遠景之間遮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目的是喚起張志和“斜風細雨”的詩意。昔時的披蓑戴笠的釣叟變成了倚臥舟中的文士,船尾的童僕蹲坐著,漫不經心地搖著擼,沒有一絲歸意。

春雨ヽ`、 、ヽ`、ヽ`、


如果《聽雨樓圖》沒有成為傳說,我們也許就能聽到一場元朝的春雨。

那場雨始於1348年2月11日凌晨,始作俑者盧山甫是一位風流雅士,他酷愛書畫,結交名流,倪瓚的《六君子圖》就是為他所作。

春雨ヽ`、 、ヽ`、ヽ`、

(元)倪瓚 六君子圖 上海博物館藏

這天,盧山甫將自己常與朋友雅集的建築命名為“聽雨樓”。名士張雨為其作並書《聽雨樓詩》:

雨中市井迷煙霧,樓底雨聲無著處。

不知雨到耳邊來,還是耳根隨雨去。

好將此語問風幡,聞見何時得暫閒。

鍾動雞鳴雨還作,依然布被擁春寒。

十八年後的又一個春天,張雨和盧山甫已仙去多年。盧士恆帶著父親珍藏的《聽雨樓詩卷》來到無錫拜訪盧、張的生前好友倪瓚。睹物思人,倪瓚感慨萬千,另作兩詩題於其上。

六天後,倪瓚攜盧士恆重遊聽雨樓。回憶起之前在聽雨樓一起經歷的時光,同行的王蒙即興揮毫作《聽雨樓圖》贈予士恆。

在這之後,《聽雨樓詩畫卷》成為了後世騷人墨客皆欲瞻仰的至寶,相繼共有十五位名士的留下題詩,其中就有高啟、姚廣孝、張羽等人。

春雨ヽ`、 、ヽ`、ヽ`、

(明)沈周 雨意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距張雨作詩60年後,明翰林學士王達“焚香展卷”,與古人共聽那場淅淅瀝瀝的春雨,依然感到“清風凜然,使人毛骨頓爽。”

又30年過去,沈周的祖父沈澄得到了這幅畫卷。如獲至寶的他將自己的臨溪小樓命名為“聽雨樓”,一時名人勝士往來登臨閱卷不絕,無不心醉神怡:

“扁以‘聽雨’置卷座右,暇日輒遊玩諷詠,恍若接諸公之光儀而聆其響欬也。

《聽雨樓詩畫卷》在清末動盪中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如今只剩兩段題跋的文字。但從後人的筆記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的聽雨盛事。

一場細雨,讓欲睡之人神遊天外。思緒流轉,窗外雨聲漸不可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