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一生的依靠,家是子女永远的港湾。

但在我看来,很多人的亲子关系往往从一开始就不够纯粹,他们用爱的名义在亲情中掺杂了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同时,“孝”作为我们的根性,在亲子关系中,进一步强化了父母的权威,削弱了子女表达意见的可能。

于是,在实现自我与尊敬父母的取舍间,子女的心中尽是无奈和心酸。这种传统的亲子关系所造成的矛盾和对立,更是被电影《狗十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产生了思考与感悟。

十二岁的女孩李玩很小便失去了母亲。在她长大后,父亲决定再婚,并与新婚妻子生下孩子。这一连串的变故导致处于青春期的李玩变得沉默又古怪。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为了安抚内心郁闷的女儿,李玩的父亲买了一只小狗送给女儿,希望它能够代替自己陪伴女儿。李玩十分喜爱这只小狗,并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然而,因为家人的疏忽,爱因斯坦走失了,倍感伤心的李玩因此心生埋怨。李玩的父亲得知后又将一只同品种的狗送给李玩,希望她能够开心起来。李玩却明白,这一切都已改变,自己也无法回到曾经的生活。

妥协,似乎成了她成长路上的唯一选择。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李玩在父亲的要求下,渐渐学会了妥协和忍耐。可是,李玩的父亲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其实,这种父母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也都曾经是另一个“李玩”。

那么,李玩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才导致她一步步和现实妥协的呢?面对这种畸形的传统亲子关系,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父亲的强权与漠视,让李玩心生芥蒂

电影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李玩父亲的强权。例如,李玩想要报物理小组,可当她的父亲听到老师建议报英语小组的时候,便逼着李玩改报英语小组。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固执的李玩不愿改换小组,她的父亲就一把将笔抢走,把物理小组改成了英语小组。看到李玩依旧赌气,父亲便开始向李玩诉苦,称她长大了就知道谁为了谁好。

通过片中李玩的父亲不顾女儿的意愿,强行改成了英语小组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典型的强权行为。

在父母的强权下,身为子女的我们,只能顺从,不能有任何反抗行为。一旦产生任何反抗行为,父母便会用各种理由去游说孩子,甚至会通过侮辱孩子的人格、贬低孩子的个性等方法,来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

除了父母的强权以外,他们往往还会漠视孩子的诉求。比如,当李玩得知爷爷将狗弄丢后,质问爷爷时,爷爷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李玩的父亲更是在一旁斥责李玩,不应该这样对待爷爷。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却从不认真聆听子女的诉求,选择漠视他们呢?

在我看来,父母之所以会漠视子女的诉求,是因为在父母心中,子女是自己的所有物,他们的诉求和想法是不值得被注意的。

然而,孩子永远都在等父母的一句的道歉,渴望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父母却认为,对子女道歉等于损害自己为人父母的权威。所以,哪怕是他们弄丢了李玩的狗,也没有人选择向李玩道歉。

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说明在李玩的家庭里,长辈对于李玩的强权与漠视,而这也是李玩心生芥蒂,变得愈发沉默与古怪的根本原因。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很少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反而会用孝道压制子女,要求子女绝对的服从,以此来维护父母的权力与地位。

父亲错误的爱和关怀,让李玩学会妥协

很多人会认为,父母过于强权,是因为他们内心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我觉得,这些父母也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用错了爱的方式,才与子女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就像影片中李玩的父亲虽然一直是以强势的姿态,出现在李玩的面前,却也因为李玩流过三次眼泪。

第一次是在自己打了李玩后,向李玩求和的时候落泪;第二次是带李玩寻找丢失的狗,却得知狗已经绝食死亡,内心感到愧对李玩,便开始哽咽;第三次是当李玩大的庆功宴结束后,父亲接到李玩的母亲电话时,忍不住失声痛哭。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我们不难看出,李玩父亲的这三次流泪,均是出于对李玩的爱。虽然在我们看来,李玩父亲的这种爱缺乏对子女的尊重和理解,但事实上,这也是李玩的父亲尝试去关爱女儿的一种行为。

许多父母和李玩的父亲一样,对于爱的理解十分片面。他们以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子女,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子女能够懂事和出色。

虽然,这种方式是出于他们对子女的一种爱,但也反映出很多父母没有将子女看作一个独立且平等的人来对待。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其实,传统的亲子关系缺少的从来都不是爱,而是理解、平等与尊重。

事实上,父母之所以会以爱之名来要求我们,是因为他们也很少被自己的父母理解与尊重,更没有对爱与亲情明确的定义。

所以,我们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去改变父母的看法与观点,更不能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缺少理解和尊重,就全面否认他们对于我们的爱。于是,我们就只能与影片中的李玩一样,不再一次次地反抗父母,学会对现实和父母妥协。

正确看待中国式亲子关系,拥有健康的家庭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关于孝道,是千百年来都在弘扬的传统文化。我们无法单纯的通过对错来评价维持了数千年的传统亲子关系,但在如今快速变革的社会里,许多传统的亲子关系便显露出了各种弊端。

我认为,传统的亲子关系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父母无法正确区分与子女之间相处的边界与底线。

我们自古以来都以“三纲五常”作为封建阶级进行统治的基本理论。人们习惯于向下施压,很少会有向上问责的行为。所以,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所拥有的话语权要多于子女。

影片中李玩从对父亲反抗到对现实妥协的变化足以说明,很多子女在面对这样的亲子关系时,往往是束手无策的,他们只能选择沉默与顺从。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解决传统的亲子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就需要父母与子女双方共同努力与改变。

为人子女,我们首先要看清一点,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对完美的父母。每对父母都只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也有着人类的劣根性。

我们身为子女,要学会体谅与理解父母,尝试在不违背自己本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与父母和谐相处。还要尝试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对父母坦诚以待,向父母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观点。

正如影片结尾中的李玩,在父亲带她去寻找之前走丢的狗,得知狗已经死亡后,她没有再像往常一样,歇斯底里地指责父亲,而是在片刻的安静后,对父亲说了“谢谢”。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为人子女需要体谅父母,爱护父母,那么为人父母又该怎样做呢?

我认为,为人父母,我们要明白自己的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父母不应该把子女看作自己的所有物,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随意否决子女的看法与观点。

假使片中李玩的父亲能够学会尊重与理解李玩,尝试了解李玩内心的世界。或许,李玩与父亲之间就能够避免很多争执,减少很多隔阂。

《狗十三》:对父母从反抗到妥协,传统的亲子关系该何去何从?

我们身为父母,应该学会思考为什么子女会有与自己背道而驰的看法,而不是因为观点相悖,就指责子女。

时代在进步,很多事情也在随之改变,有些观点与看法并非是子女的错误,而是时代的改变促使了观点的差异。我们要在对子女正确引导的同时,学会尊重与理解,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

身为子女,我们要学会对父母体谅与包容;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对子女尊重与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生活才会更加美满与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