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死后军统为何改制?

种业怪


1943年8月,蒋介石突然任命“委员长侍从室六组组长”唐纵为军统局帮办,这对戴笠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号。唐纵在军统的资格甚老 ,早在“复兴社特务处”初建时期,就是该处主任秘书,与处长戴笠、副处长郑介民是并驾齐驱的三元老。

(唐纵任警政署长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逐渐在军统局已经一手遮天,而唐纵也已成为蒋介石身边的核心情报幕僚,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连挂名局长贺耀祖、主任秘书郑介民都不来军统局上班。现在唐纵突然经常光顾罗家湾局本部,监视和掣肘之意,已经非常明显。

蒋介石同时设立了特务工作年度汇报和月度汇报的制度,自己多半出席,而召集人和主持人就是唐纵,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唐纵的地位,方便他限制军统权力,一方面也使军统的活动在内部处于基本透明状态,以免戴笠背着自己胡作非为,所有这些手段,戴笠都准确地感知到了,兀自叹息不止。

(戴笠)

狡猾的戴笠于是把军统内部日常事务交给“代理主任秘书”毛人凤去打理,由他来牵制和对付唐纵,自己开始积极进行外围实力扩充:第一,加强与美方合作,以便“挟洋自重”,“中美合作所”就是此间成立的。第二,加强与胡宗南、汤恩伯等军事实力派的政治结盟,巩固自己的地位。第三,全力策反和控制汪伪政府的军政要员,通过掌握大批伪军壮大军统实力。

他甚至有了把军统改组为“政党”的打算,所以蒋戴斗法的结果是,戴笠的势力反而更大了,因为他经营的领域唐纵根本插不上手。蒋介石终于发现,郑介民、唐纵已被架空,而中统也不是戴笠的对手,并且有被打垮的危险,有违他“力量平衡”的原则,更为可怕的还是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



因为戴笠的势力已经无孔不入,连“侍从室特别警卫组”理论上都是军统的公开单位,在蒋介石身边的侍从和警卫人员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戴笠的内线甚至杀手,是蒋介石无法弄清也不敢想象的,而戴笠非但不自我削权反而壮大实力的举动,让蒋介石不得不采取了断然措施。

首先成立了由他自己领导,成员有钱大钧、胡宗南、宣铁吾、唐纵的“五人小组”,秘密监控戴笠和军统。同时指示陈诚、陈立夫等军政要员,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整顿和裁减”军统局的提案。抗战胜利后,军统刚刚在上海进行劫收,蒋介石一口气连续下达命令:钱大钧为上海市长、宣铁吾为上海警察局长。



军统特务们第一次发现,上海警察局的警察居然敢在接收“工作”中与他们发生冲突,甚至多次差点动武,这明显是背后有人撑腰。而在不久后召开的所谓“政协大会”上,二陈正式提出了改组军统局的建议案,在全国人民反对特务统治的浪潮中,提案得到广泛支持,蒋介石就坡下驴,宣布对军统局进行改制和裁减。

也就是说,戴笠还没死呢,军统局改制已经是板上钉钉,并且在蒋介石的主导下成为不可逆的工程。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具体负责军统改制工作的“八人小组”,里面虽然也有戴笠的名字,但是陈立夫、唐纵等人赫然在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八人小组”会议多次要求戴笠回重庆正式讨论改组事宜,试图挣扎的戴笠推托不归。



他忙着在北平部置对抗,忙着在青岛会见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忙着去上海见胡蝶,总之借故拖延军统改制的时间。1946年3月14日,在各地奔波就是不肯回重庆的戴笠终于机毁人亡,至于死因众说纷纭,不过,他的死倒真的使军统改制进入了快车道,因为不再有较大的障碍。

戴笠死后,军统局由唐纵出任代理局长,改组为保密局后,由郑介民兼任局长。50000多人的原军统内外勤特务,被削减到不足6000,虽然换了招牌继续做坏事,但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军统”至此寿终正寝。

(戴笠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