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催眠·裁决》海报

1957年,一部世界影史上的经典影片诞生了。它就是至今仍雄踞各大排行榜前列,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十二怒汉》。

它经典的剧情,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这部影片一次次被搬上电影屏幕。多次推出重拍版本,甚至还出现了同名电视剧。

这些基于经典的重拍,享有很高的口碑。从豆瓣评分上看,基本都在8.5分以上。虽然没有超过原版,但就翻拍而言,其实很不错了。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高口碑的经典重拍

所以,当张家辉主演的《催眠·裁决》上映后,这部暗含致敬《十二怒汉》陪审团情节的香港电影,激起无数影迷的期待。但最终,网友给了一个明显劝退的豆瓣评分,5.8分,让很多准备一睹为快的观众们望而却步。

很多网友认为,电影把催眠变成一种哈利波特式的魔法。这种拙劣的呈现,让影片剧情经不起推敲,并把整部影片送入烂片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

但梨子好不好吃,自己尝了才知道。当然我最终的观影体验,如同这部电影的精彩剧情,实现了180度翻转。

所以,我要推荐这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一、催眠与陪审团两重题材的完美双拼

有《十二怒汉》及众多重拍改编电影的珠玉在前,《催眠·裁决》想要有所突破是非常难的。导演独辟蹊径,通过催眠与陪审团两类元素融会贯通,取得题材类型上的突破与艺术上的成功。

1、致敬《十二怒汉》的陪审团庭审模式

香港1845年正式通过《陪审员与陪审团规管条例》。回归后《基本法》第86条明文规定:“原在香港实行的陪审制度的原则予以保留。”

陪审员制度适用范围很小,只有极小部分案件适用,但这部分案件全部都是罪行严重的犯罪。电影中所描述的情节,正是这种适用原则的体现。林氏家族的继承人林子莹,因为涉嫌争夺财产杀人。法院适用了陪审员制度,决定她是否有罪。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陪审团庭审模式

这关乎到一个人的生死,所以陪审员的决定都比较谨慎。激烈的思想交锋过程,也是当事人的生死攸关时刻,非常适合展现复杂的人性。

电影中,陪审员间的观点碰撞和争执,常呈现白热化。有时跌宕起伏,不断反转。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观众大呼过瘾。

2、精彩纷呈的催眠术元素

催眠是一门有着心理学理论依据的科学实践,并不是无根据的魔法表演。它可以借助心理学上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入人的思想意识深处。

而人类的意识,这块神秘莫测的领域,一直都是充满了各种未知。它和我们容易感知的现实世界之间,一直隔着一座硕大的黑暗之门。

电影中,由张家辉饰演的男主人公许立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催眠师。他不仅可以运用催眠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还能通过巧妙的手段,操纵整个陪审团的意识,从而改变庭审结果。

而网友的吐槽也集中于此,影片之所以被打出如此低的分数,也是拜催眠这口锅所致。很多人认为催眠手法过于夸张,并蕴含了太多巧合,不符合现实逻辑。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夸张的催眠

导演黎兆钧表示:影片在调研和拍摄阶段都曾咨询过心理学专家,戏中的催眠手法,身体姿态也有专业催眠师在旁指导,让影片更加合理可信。

片中所出现的催眠场景和情节,其实都有迹可循。该片并不是一部严格的催眠题材记录片,适度艺术加工也可以理解。《惊天魔盗团》大开脑洞,拍肩之后就能让人瞬间睡去。而《催眠·裁决》中不过有少许夸张的催眠,当然也算不上大的情节漏洞。

不过,四位导演的执导经历并不丰富,确有部分情节节奏把握不够好。但白璧微瑕,你又何必盯着美女的雀斑不放了?

3、催眠与庭审浑然一体的水乳交融

与《十二怒汉》这种传统类型的陪审团题材相比,本片在类型片模式上做了很大的创新。

推动《十二怒汉》关键情节反转的,是陪审员们各自表达的真相,观众不断的走入误区而又不断被纠正,最后陪审员们不断接近案情真相。大家取得一致意见,案件也真相大白。

《催眠·裁决》中,林子萤是否有罪,在开始不久电影就告诉观众了。影片最大的悬念有两条线,一条是催眠师许立生女儿是否会被救出,另一条则是林子萤是否可以洗清不白之冤。按照正常逻辑,这两条线的结果是完全冲突的。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女儿被绑架

如果女儿被歹徒放出,那几乎意味着许立生昧着良心,操纵了陪审团。

在本片中,催眠术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终它也成了林子萤脱罪的关键推手。

二、教科书般的电影叙事手法

这并不是一部泛善可陈的套路之作,它娴熟地运用了经典的电影叙事手法,带给观众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改头换面的“古典三一律”

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

布瓦洛的《诗艺》

《催眠·裁决》很好体现古典三一律要求。电影主要情节场景,都是在庭审时间段内,在同一法院进行。并一直围绕着林子萤脱罪这一主要情节进行。

这与去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叙事模式相同,都是要求在极短时间内找出事实真相。

这种叙事模式高度简练,情节集中紧凑,能够很好制造情节冲突。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让人物形象单薄。

为此,导演对三一律叙事进行了改头换面。

借助了闪回的镜头技巧。影片开始,一段激烈的对峙,让当时还在警队的犯罪头子,认识了许立生。影片特意用一种灰暗的色彩,暗示这是一段已经过去的回忆。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灰色的闪回镜头

而在庭审中途,闪回到了开庭的前一天晚上。影片截取了催眠师许立生与女儿一段生活场景,剧情关键人物女儿和舅舅出场,并埋下了许多关键的伏笔情节。

并行的文武双线叙事。影片既有围绕许立生摆脱犯罪分子要挟,为林子萤脱罪的文戏;也有围绕舅舅找寻干女儿下落,并从犯罪分子手中将她解救出来的武戏。而最终打通文武两个场景的,是被许立生催眠,并私下告知了真相的陪审员陈永唏。

寓意深刻的“契诃夫之枪”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说:“假如不打算开火,就别让一支上膛的来福枪出现。

后来,这一原则被大量用到了电影中。

也就是说,凡是电影中镜头,绝不可能凭空出现,一定是有重要作用。导演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则,做到了情节前后呼应,保证内容的完整。

比如许立生还书时候,陈永唏掉下的药。乍一看是对情节推动没什么用,但电影是剪辑的艺术,如此宝贵的镜头中,不可能有无意义的画面,导演留下它,肯定另有它用。后来,许立生通过陈永唏的药,判断他患有癫痫。利用这点,很容易催眠了他。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契诃夫之枪”

其实,这种镜头出现比较突兀,很容易被有观影经验的观众看破。特别是熟知“契诃夫之枪”原则的影迷,即使不能知道确切含义,但也能看出是伏笔。

但另一种“契诃夫之枪”,则隐蔽很多,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镜头。

在开庭中途的闪回中,许仲茵的舅舅与父亲开玩笑,并讲了一个关于跑步的脑筋急转弯。在当时的场景中,它是为了表现家庭关系的和睦和温暖。但在最后的反转中,它成了一句暗语。紧要关头下,女儿明白了父亲意思,在舅舅等人的帮助下,逃出了犯罪分子的魔掌。

其实,这种伏笔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如舅舅送的电话手表,后来成了定位的工具。女儿送给父亲的手绳,体现了她的关心。但同时它也成了证明女儿活着的证据。

设计巧妙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有电影史专家指出:自格里芬斯之后,电影就没了真正的创新。

这句话当然有失偏颇,但我们必须承认格里芬斯在电影叙事重大贡献。比如,他在1916年经典影片《党同伐异》中,引入了“最后一分钟营救”叙事技巧。这部电影中的母与法部分,情节引人如胜。特别是最后部分,镜头速度越来越快,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最后赦免令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赶在执行前送到。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在《催眠·裁决》中,导演也很好运用了这一原则。不到最后一分钟,观众总是无法预测到情节的真正走向。电影庭审情节开始后,原告与被告律师,围绕林子莹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但检方引入被告的认罪笔录后,案情似乎水落石出,真相呼之欲出。

但原告律师抓住检方证据漏洞,并运用程序正义原则,驳斥了检方控告,并得到了法官认可。

就在观众疑惑间,导演却轻易把真相抛给了大家。通过画面闪回揭示真相,原来是林氏父子诬陷林子莹。

这是情节第一次大的反转,观众从关心她是否有罪,到了猜测她如何脱罪。

接着,犯罪分子威胁许立生,从而操纵陪审团,情节似乎又朝着有罪方面转变。陪审员之一,也是犯罪分子的内应周雄,甚至不无得意地告诉场外犯罪头子,以5:1的票数,通过了对林子莹犯罪的指控。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林子莹无罪释放

但最后的宣判阶段,虽然票数还是5:1,但结果却是林子莹无罪释放。就在观众目瞪口呆之时,影片补上了那个故意被导演隐藏的两个关键画面:一是许立生对周雄实施催眠,让他相信了这个虚假的事实;此外,在陪审团表决前,许立生将自己被威胁的事实,也告诉了除周雄以外的4位评审员。

观众还没来得及从剧情反转中回过神来,又被带入了波澜起伏的场外武戏。即使历经波折后,小女孩被顺利救出。观众仍有一个巨大疑惑,即许林生如何走出地下停车场。当然,许林生通过自己独特的反击,杀死了犯罪分子。

这种设计巧妙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使情节不断急转直下,并呈波浪式地把剧情推向更高潮。导演化身为高明的催眠师,不断推着我们向前走。剧情上的精彩纷呈,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被折服,并大呼过瘾。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今日头条的彩蛋

三、荒诞催眠术下蕴含的真实人性

鲁迅先生曾评价诸葛亮,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男主角许立生似乎就给人这种感觉。电影中,他似乎是一位上帝派驻人间的使者,可以通过催眠,无所不能地操纵陪审团的思想意识。甚至,连未谋面的场外犯罪头子也无法幸免。

他魔幻般的催眠能力,具有以下三种神奇效果。

1、提取记忆。许立生操纵陪审团的第一个突破口,选了坐在轮椅上的方慧姗。许立生通过微波炉的数字变化,达到了一种时间凝固效果。从而进入她的内心,并获取了一段关于车祸的惨痛经历。车祸肇事者没有获罪,律师冯显辉为他做了无罪释放辩论。而庭审上,冯显辉又恰恰是林子萤辩护律师。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车祸的惨痛经历

在这里,许立生没有改动方慧姗的记忆,只是让她把痛恨冯显辉和林子萤获罪联系在一起。

2、改造意识。短头发的MAY成了第二个被催眠的对象,许立生不仅进入她的意识,还对她的意识做了加工。她与林氏集团有经济利益关联,利用这点,通过暗示,成功地让她接受了这种观点:如果林子莹成为集团主席,高层集团请辞,会让她经济利益受损的想法。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改造意识

3、操纵行为。这是催眠的最高阶段,许立生只用了一次。即对犯罪头目的场外催眠。这次催眠所用的时间更长,催眠的媒介是一首歌曲《徘徊在日暮街角》。在催眠前,这首歌就传给犯罪头目,他百思不得其解。许立生利用他的好奇,不断让他聆听这首歌。在昏暗的地下停车场,成功对他进行催眠。让他陷入自己意识中,而浑然不觉。最后失手杀死自己。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场外催眠

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催眠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许立生的妻子死于产后忧郁症,而他却无能为力。

这些被催眠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弱点。比如轮椅女孩方慧姗,催眠只是激活她心中的仇恨;短头发的MAY被洗脑,更多是源于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就如许立生所说,不过是被欲望催眠。

另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陪审召集人阿SIR,用了很长时间,许立生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阿SIR虽然有过动摇,甚至出现了人格分裂。但最终还是不为所动,坚持了林子萤无罪的看法。

《催眠裁决》:一部被豆瓣评分误杀的良心港片

人格分裂的阿SIR

当然,这些眼花缭乱的催眠手法,不过是导演的艺术加工。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对人自由意志的深入探讨。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认为:人做出的很多行动,实际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支配。很多人觉得是自由意志的行动,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觉。

就像影片开始,那个非绿色大象的测试。许立很容易猜到了男生心中的颜色,粉红色。因为在不自觉中,这个男生受到前面女生粉红衣服的暗示。

所以,你所有的行为一定是出自你本意吗?未必,有时候你喝水,并不是口渴,而是别人盯着你的杯子看!

结尾:

我们魂不守舍,游离于《催眠·裁决》电影中的精彩时空。被电影成功催眠,为别人的悲欢离合而感动。

但在电影之外,我们竟然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身处荒芜的社会洪流中,无数的新闻信息、商品广告、他人观点,时刻催眠着我们。

如果你觉得这是无稽之谈,那请你看看许多女人衣橱中的漂亮衣服吧,它们买来后就束之高阁。那些活跃在网购中的剁手族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消费主义的强大催眠。

《徘徊在日暮街角》歌词:

你问我是谁,脚步这样疲惫,何不停下来,洗去你负累,你不该是你,你不流眼泪,我不该是我,忘了我是谁。

倘佯大海里,放空任来去,眼睛闭起来,慢慢沉下去。

《催眠·裁决》所揭示的这种时代病,会是人的自由意志所无法摆脱的宿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