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前言

秦王嬴政在攻下韩赵魏等中原国家后,就把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楚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秦王嬴政对于这个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可是楚国实力非常强大,尤其是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百年前,楚国兵强马壮,横扫中原,已经露出了争雄之势。到了秦王嬴政时期,楚国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视。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秦灭楚

尤其是楚国还有一个著名的将领——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在大将项燕的保护下,让秦国也一时无可奈何。可是当秦王嬴政派出了大将王翦进攻楚国之后,秦楚对峙的局势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三年时间,强大的楚国就被秦军攻陷了。

那么秦国最终是依靠怎样的谋略把楚国消灭的呢?楚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秦国三年灭楚

我们知道楚国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相当大的国家。

《战国策》:“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如果连横成功了,那么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如果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

这一句,已经是把楚囯同秦国并列在一起了,可见楚国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

秦王嬴政亲政后,在公元前225年派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前224年,嬴政派老将王翦和蒙武带领秦国六十万军队再次灭楚。

王翦是嬴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他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儿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世之功。除韩国之外,其余的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秦国著名将领--王翦

结果,王翦到了楚地以后,采取了按兵不动,休养生息的策略,并没有对楚军发动进攻。楚国则是集中了所有的兵力主动向王翦挑战,王翦高挂免战牌,不应战。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

王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挫一挫楚军的锐气。

而楚军因为挑战了一年没打成,就开始调防,把军队向东移动。王翦就趁此机会调集精兵追击楚军,一仗就把楚军打败了。

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入了楚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寿春(今安徽寿县),还把最后一个楚王负刍给俘虏了。

楚国大将项燕在淮南拥立昌平君(楚考烈王之子)为楚王,继续起兵反抗秦国。随后,王翦和蒙武带兵到淮南进攻项燕,结果昌平君被杀,项燕兵败自杀,楚国最后的一支力量也消耗殆尽了。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剧照--楚国大将项燕

灭楚之战是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而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

这场秦楚之间的战役成为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然而我们知道,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

那么幅员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之内就被秦王嬴政给消灭了呢?

楚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之改革失利:强大而又命短的吴起变法

在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之中。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是魏国,因为其开国之君魏文侯最早实行变法,他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其变法力度强,而且时间长达五十年。故此,魏国首先强大起来。

和魏国相比起来,楚国的变法并不算晚。在楚悼王时期,魏国名将吴起投奔楚国,楚悼王让他做了令尹(宰相),主持变法图强。吴起变法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早二十年。

吴起变法的具体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

世卿世禄是指楚国的贵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继承爵位,在经济上可以继承俸禄。这种制度是西周时期非常普遍的政治制度。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当代的那些杰出的人才因为祖先没有立功而没有继承权,他们对国家有贡献但得不到应得的报偿,使得他们没有积极性。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楚国令尹--吴起

吴起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将世卿世禄改为均爵平禄。

《韩非子·和氏》:“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封在一个地方,享受俸禄的这些贵族,他的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和俸禄都收回来。而收回来的这些将会赏赐给当代那些立功的人。

这一举措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打破了楚国根深蒂固的爵位俸禄世袭制度,重视对当代人才的赏赐、报偿,让他们全心全意为国效力。

2)整顿吏治

楚国的吏治有两大毛病:

《韩非子·和氏》:“大臣太重,封君太重。”

楚国的大臣跟封君太多,这些人享受了国家大量的俸禄,但就是不能为国立功。吴起改革就是要废除这些人享受的特权,减少大臣和封君的数量。

3)奖励耕战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看两点,一是农业(耕),二是军事(战)。吴起变法非常重视对“耕”和“战”的奖励,从而调动农民和士兵这两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国家不仅有粮,而且战斗力增强。

4)广辟土地

楚国是一个大国,土地很广阔。吴起让一些贵族去开荒,增加耕地面积,从而让粮食的收成增加,让国家更富裕。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吴起变法

从以上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到吴起变法的广度,力度是相当大的。如果这个变法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楚国是可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的。秦国的宰相蔡泽曾经这样评价吴起变法: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可见,吴起变法是相当可观的。

但,吴起变法最终却失败了。

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一是楚悼王去世,没人支持了;二是反对派强大。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大臣实行的改革,它最根本的是需要得到国君的支持,取决于君王支持的力度,而君王支持的力度又取决于君王生命的长度。活得长,支持的时间就长。

吴起是在楚悼王晚年时期实行的变法,变法才刚刚开始,楚悼王就死了。就在楚悼王的灵堂之上,楚国的大臣和守旧宗族们就要箭杀吴起。吴起没有办法,就趴在楚悼王尸体上,被乱箭杀死。吴起一死,他的变法也就宣告失败。

吴起变法固然强,然支持者楚悼王的去世,让这个仅仅才维持八年的变法宣告失败,楚国再也不能像楚悼王时期那样发展得有声有色了,因为少了吴起这样有才干的人物。

楚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之政治腐败:用人不当,权臣春申君政治上的糊涂

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有好多原因,但是我们纵观历史,政治腐败可以说是很多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经很早就变法图强的楚国,也难以逃脱政治腐败这个顽疾的困扰。尤其是在楚国的末期,一位被冠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人成为了楚国腐败的焦点。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内政是怎样的腐败的。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楚国--政治腐败

楚国政治腐败主要是表现在用人之上。

楚国在用人方面上,前期主要用的是公族,就是国君的这些亲族;中期用的是屈、召、景三大姓,屈原就属于屈姓;晚期主要是重用一个人,春申君黄歇。黄歇是楚国顷襄王的弟弟,他也属于公族。

总的来说,楚国在用人上主要用的是公族和一些大姓人家。

这种制度有它的好处(国君信得过),但也有很大的一个弊端,其他家庭出身的那些杰出人才没有个出头之日。他们有才华,但不被重用,这就造成了一个物没有尽其用,人没有尽其才的局面。我们知道,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用了很多六国之人,这些人的出身有很多并不是贵族。

楚国末期的重臣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

(1)生活上十分奢侈,在其封地广建豪宅。

《史记·春申君列传》:“吾(太史公)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太史公到楚地去,观赏春申君当年的住宅,太漂亮豪华了。

春申君的房子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还是让人觉得非常的豪华,可见,当年春申君的生活腐化到了什么程度。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剧照--楚国春申君黄歇

(2)政治上糊涂

当时楚国国君楚考烈王执政能力很差,并且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后宫的嫔妃非常多,但个个无子。春申君为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办法,他为此寻找了很多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但都没有啥作用。

《史记》: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

春申君为了自己进一步得宠,在李园和他妹妹的蛊惑之下,于是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

《史记》: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这可以说是春申君一生之中最大的败笔,也体现了楚国政治上的腐败。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楚国政权的更迭,也为春申君一家带来了满门抄斩的厄运。

在楚考烈王病危的当口,春申君有一个叫朱英的门客提醒他要注意“无妄之灾”,说他有三个想不到

  • 想不到的福,楚王病危,太子又年幼,您这个宰相将会掌握大权。
  • 想不到的祸,太子实际上是您的孩子,为了不让您泄露秘密,李园豢养了一批刺客,准备谋杀你。
  • 想不到的人,这个人就是我,我能给您解这个危难。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李园一死,你啥事也没有了。

春申君听了以后,大不以为然,他不相信。他说,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好,李园不会做到这种地步。朱英见进言不被采纳,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离了。

果不其然,只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就去世了,李园提前入宫埋伏,将春申君给杀了,紧跟着将春申君全家满门抄斩。

春申君是楚国末期最受重用的人,他被杀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即秦王嬴政九年,离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只剩下八年的时间。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春申君--黄歇

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不惜做出这样的事情。这说明了楚国在用人上是非常失败的。

春申君黄歇在楚国末期大权独揽,生活奢靡,苟且偷安,无所作为,最终造成了楚国的政治腐败,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就是沿着这样腐败的轨道,最终走向了灭亡。这场改变楚国命运的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春申君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条不归路。因为他识人不明,而且又听不进去正确的谏言。

其实,楚国的这种腐败局面是有历史渊源的,从楚国历史上看,有很多人才都得不到使用,比如热情来投的异邦人吴起惨遭杀害;才华横溢富有政治抱负的屈原,被贬抑;楚人李斯反而去异国他乡,为秦国的统一出谋划策。

故此,楚国政治上的腐败,用人不当,是其最终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

楚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不明大势:不了解战国发展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大的趋势是争霸,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说。战国时期大的趋势是统一,所以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战。

如果明白这个大的趋势的话,要么让楚国强大起来,让自身足够强大起来,由楚国统一天下。要么看清大势,把那个最强大的国家给抵制住。

结果是楚国没有强大起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变成了秦国。

<code>对秦应当怎么办呢?应当遏制。/<code>

那么楚国国君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大势,从而去遏制秦国的发展呢?

我们从两件事情上来看:

(1)邯郸之战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秦赵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大军围攻邯郸,想把赵国一举灭掉。结果平原君搬来了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春申君派兵救援,最终赵、魏、楚三国联军把围攻邯郸的秦军打的大败而归。

这场战役说明了合纵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在秦国战败以后,山东六国的国君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联手对付秦国,从而一步一步地削弱秦国,阻挡秦国各个击破六国。

然,六国的国君却没有这样做。

燕国去进攻赵国,赵国也不休养生息,连续四年攻打燕国报复,魏国也跟着去打燕国。楚国的国君也不了解这个大势,反而是趁机将鲁国给灭了。

秦国一来,大家赶快联手对抗秦国;秦国一退,大家开始互相吞并。没有一国的国君是了解这个大势的。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楚国不明大势

(2)楚国上疏

这是一个楚国的使者给秦国国君的一封上疏,它代表了当时楚国的一种观点,它的主要内容:

  • 伐楚不如善楚,攻打楚国不如跟楚国联合起来。
  • 灭楚不如灭韩、魏,灭楚国不如去灭韩国和魏国。

这封上疏说穿了,就是嫁祸于人,希望秦国把这个矛头指向他囯(韩、魏),别打楚国。

这个上疏说明了一点,楚国没有战略眼光,只看到局部利益。楚国可能暂时免除了被灭,但从长远上来看,这个上疏只能够让秦国的国君更清楚地懂得远交近攻的这个政策是正确的。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楚国的国君是不了解战国大势的,他们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它成为了楚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言:

透过表象看本质:改革失利,政治腐败,不明大势是楚亡的根本原因

战国七雄之楚国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悼王启用魏国旧臣吴起变法,使得楚国发展迅速,开始强大起来。然楚悼王的离世,让这个仅仅持续八年的变法宣告结束,使得楚国的发展停滞不前;楚国的国君也不明战国时期统一的大势

,没有遏制住虎狼之秦的扩张步伐;再加上楚国根深蒂固的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尤其是末期权臣春申君在政治上的糊涂。就这样,楚国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衰败,最终被秦国所灭。而楚国的灭亡也意味着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韩非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