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信篇——节选自《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今天写的是李开元教授的的《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这本书的内容,鉴于前两次写的内容枯燥无味,自己都不想读的赶脚,今天我就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展现本书的精彩内容----节选精彩的片段。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韩信,生于楚国,是楚国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韩信出生的楚国淮阴地区就变成了秦帝国的东海郡淮阴县。从韩信的姓氏来看,他可能与韩国有某些渊源(古代姓氏习惯于以国家来命名),我们知道“韩”是韩国王族的姓氏,或许韩信就是韩国贵族的后裔(这也仅为现代人的一种推测)。至于韩信本人,因历史资料的局限,我们暂时并不能清楚他的出身如何,父母为谁,有无兄弟姐妹、妻子儿女……

韩信早年的故事

关于韩信早年的故事,李开元教授也在本书中描述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寄食亭长”的故事。韩信早年被“从人寄食”的风气所影响,曾寄食亭长家,但因天天白吃,惹得亭长老婆烦心,于是亭长老婆使坏,早早做饭吃了。韩信按往常的时刻到时,亭长老婆不再招呼吃饭。韩信心中明白,从此不再到亭长家去。

第二个是“漂母饭食”的故事。据说韩信不再去亭长家之后,衣食无着的韩信不时到城外钓鱼。韩信常去钓鱼的地方,有年长的妇人在水边冲洗丝绵,被称为“漂母”。有漂母面善心慈,就将自己的饭菜分与他吃。数十天来,漂母天天在水边漂洗,天天带饭给韩信吃,毫无厌烦的神色。曾挨过白眼的韩信,感动的对漂母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的报答您老人家。”结果反而惹得漂母生气,讨来一顿重重的教训:“你堂堂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分口饭与你,无非是可怜你,可怜你王孙落到如此境地,哪里想到过要你报答的事情!”韩信一时无言,惭愧得无地自容。

第三个是“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有一天,韩信佩剑经过淮阴街市,街市上的人,多有些屠狗商贩,如同当年沛县街市上的樊哙和周勃一般。手脚勤快养家糊口之人,最看不惯韩信这种落魄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穷的吃不起饭,还酸溜溜的带把剑,实在是讨打。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一位鲁莽少年站了出来,横街挡住韩信的去路,挑衅说:“别看你小子长得人高马大,还喜欢佩剑带刀,其实是他妈的胆小鬼。”汉子没有搭理他。少年更来劲,扯开衣襟高声喊道:“你小子不怕死,捅我一刀。不敢捅,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众目睽睽之下,韩信一言不发,久久地注视着这位恶少,最终弯下腰,匍匐在地上,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街市上爆发出哄堂大笑,大家都以为韩信是个窝囊废。

关于这些故事的结局,李开元教授也在书中给出了如下描述:“伟大的司马迁,最爱这些轶闻掌故,他继续为我们讲述这三个故事的结局,汉帝国建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找到了三位故事的当事人,分别作了不同的处置。对于漂母,韩信赐以千金;对于亭长,韩信当面指斥他是小人,为德不终,扔给他一百钱;对于当年侮辱了自己的恶少,韩信对部下说:“此人也是一位勇士。当年他羞辱我的时候,我岂非不能一剑杀了他?不过,杀了他并不能扬名天下,因为忍受下来,才有了今天。”说完这番话,韩信下令,提拔这位恶少做楚国的中尉,负责都城下邳的警卫。”

对于胯下之辱的结局,也许韩信正是这样的大勇豪杰,能够忍受常人不能人忍受的羞辱,才能够成就未来刘邦身边的韩信!

韩信后期的故事

李开元教授在本书中提到的几个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1)“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认定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是唯一能够引领韩军脱离困境的统帅人选后(当时的背景是:刘邦刚刚经历了鸿门宴事件,被项羽分封到了巴蜀,其实是变相的被项羽软禁起来,刘邦想要脱离现在的困境),萧何开始做刘邦的工作。他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希望刘邦亲自面见韩信,听取韩信的看法,大胆破格重用。刘邦有些不以为然,他敷衍萧何,稍微再等一等,看一看。

韩信收到萧何的重视和赏识,心中充满了希望。得到萧何推荐的承诺以后,韩信一直等待刘邦召见的消息。然而,一等再等,不见消息。韩信是聪明的人,他不难猜到,萧何肯定将自己推荐给了刘邦,而刘邦呢,并无召见并重用自己的意思。韩信再一次失望了,他决定离开汉中,回到自己的家乡淮阴另谋生路。

萧何得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慌乱心急,跑到马厩,牵马上骑,出丞相府而去。萧何走得急,来不及将事情告知身边的人。

当时,困居汉中的刘邦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逃亡浪潮,关东地区出身的士兵和追随者们,进入汉中的子午道上已经开始逃亡,到了汉中,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当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被群山包围的闭锁后,更加思念故土亲人,不仅士兵,一些将校也开了小差。萧何走的仓皇蹊跷,有人将右丞相逃亡的消息通报给了刘邦,刘邦当即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一两天后,萧何来见刘邦,刘邦是又气又喜,指着萧何骂道:“连你也逃亡了,究竟是为啥?”

萧何回答道:“臣下岂敢逃亡,是去追逃亡的人。”

刘邦问:“追谁?”

萧何答:“韩信。”

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又高声骂道:“鬼才信的屁话,军中逃亡的将领,不下数十人,你不去追,你去追韩信,这这不是明明白白把老子当傻瓜!”

萧何平静而坚定的说道:“那些将领,要多少有多少,至于韩信,那是国士无双。如果大王想要长久的做汉中王,不必启用韩信。但是,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可以谋议这件大事的人。就看大王您如何决策了。” 刘邦怏怏说道:“我当然希望向东方发展,哪里想郁郁久困在这里。”这是刘邦的语气已经趋于平和。

萧何接着说道:“请大王定夺,如果决意东向争夺天下,启用韩信,韩信就留下。如果不能启用韩信,韩信终究要走。”

刘邦知道萧何行事持重,这番话,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稍事考虑后,刘邦回答萧何:“为了你,我任命韩信为将军。”

萧何毫不妥协:“韩信被任命为将军,仍不会留下。”

刘邦沉默了,低下了头。不过,他很快又抬起头来,果断的说:“我认命韩信为大将。”

韩信起身施礼道:“臣下为大王庆幸,庆幸!”

于是刘邦让萧何将韩信招进来,准备马上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进言道:“大王速来傲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又如同招呼小儿一般,这也是韩信之所以要离开的原因之一。如今大王真的决心拜韩信为大将,请选择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将坛,周全礼节,方才可以。”

刘邦一一同意了。

(2)“汉中对”和“明出子午 暗度陈仓”的故事: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之后,针对反攻汉中的计划,韩信提出了历史著名的“汉中对”,李开元教授书中描述:

刘邦问韩信:“丞相多次进言将军,将军有什么谋略可以让寡人领教?”

韩信起身施礼,谢过刘邦,以反问的形式回答:“大王如今东向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

刘邦答道:“正是项王。”

韩信又问:“请大王衡量一下,在用兵之悍勇、待人之礼仁、实力之强大三个方面,与项王相比如何?”

刘邦长久沉默之后,回答说:“不如项王。”

韩信站起身来再一次施礼,应声赞同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不过,臣下曾经在项王账下任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

韩信首先分析项羽用兵的勇悍说:“项王一声怒吼,千百人不敢动弹,但是,项王不能使用贤将,任其独当一面。这种勇悍,不过是匹夫之勇。”

韩信又分析项羽待人的礼仁说:“项王待人恭谨有礼,言语温和,人有疾病,他会同情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当被任用了的人有了功劳,应当封爵受赏的时候,他却把刻好的印章久久捏在手上,迟迟舍不得给人。这种礼仁,不过是妇人之仁。”

接着,韩信分析项羽的失误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项羽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封诸侯纷纷效仿,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项王所到之处,没有不摧残破灭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亲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

分析到这里,韩信稍作总结:“从整体上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天下的人心,所以,它的优势容易转换为劣势。”

话听到这里的刘邦,入神屏息,俯身前倾,不知不觉之间,膝盖已经抵触到前面的坐席了。

这时候,韩信话锋一转,由分析项羽的得失,归结到刘邦的应对,他说:“而今,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武勇贤将,有什么勇悍的敌人不能诛灭!以天下的土地城邑分封功臣,有什么人的心不能收服!尊重义帝,守怀王之约,兴义兵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障碍不可以摧毁!”……

而“汉中对”提出来之后,其中著名的一个策略,也是被大家广为传颂就是“明出子午 暗度陈仓”的应对策略。

(3)“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的故事:

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后,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又将韩信软禁在长安,这时候的刘邦,不时从容的召见韩信,与他一起回忆往事,议论诸位将领的领兵能力。刘邦曾经问道:“比如像我,能够同龄多少兵马?”

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够统领十万人而已。”

刘邦又问道:“那你如何呢?”

韩信回答道:“对于臣下来说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问道:“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擒获了呢?”

韩信答道:“陛下不善于将兵,而善于将将,这就是韩信之所以能被陛下擒获的原因。况且,陛下的资质是上天所授,而非能力所能及也。”

韩信用兵的故事------“神秘的军旗和背水列阵”

背景是韩信奉命围攻赵国。

当时韩信带领的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军队,可以说战斗力非常弱。但是韩信可不是一般的将领,他熟读兵法,善于运用计谋。此时的韩信,早已派间谍深入敌军,得到可靠消息后,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韩信率军到了距离井陉道东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便下令停止进军,筑营就食,让将士们早早休息。半夜,下令起营整军,偃旗息鼓,秘密开拔,迅速向前推进。同时,选拔两千骑士,组成一支轻锐奇兵,每人发给汉军的军旗一面,命令他们抢先通过井陉道,逼近东道口前,折入间道进入到道口近处的山岗上,用草木枝叶作掩护埋伏起来。韩信命令骑兵队的将军将领说:“明日交战,我军将会退走。赵军以为我军退败,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候,你等统领部下迅速攻入赵军的营垒,将赵军的旗帜拔掉,换上汉军的红旗。待赵军动摇败退时,再从背后施以攻击。”

部署完毕,韩信命令副将传令军中开饭,附带下达通知,令今日击破赵军以后,韩将军将大摆酒肉盛宴庆功,款待全军将士。韩信的部署奇异而诡秘,庆功大宴的话更是不着边际。诸位将士都难以置信,虽然表面应付“遵令”,实则心中都在打鼓。

韩信看破部下的心思,又对部下说:“赵军已经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修筑了营垒,以逸待劳,志在全歼我军。所以赵军如果看不到我军大将旗帜和鼓车,是不会率先攻击我军前队的,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我军遭遇险阻而撤退。”于是下令前军万人乘夜先出井陉口。

绵蔓水自南而北流经井陉口外,赵军大营在水的东侧,汉军出井陉口的动向,赵军已经察觉。不过正如韩信所料,赵军并未在汉军前军出井陉口时开始攻击,而是静观放行,等待韩信大将旗鼓出井陉口后一举歼灭。汉军前军抵达绵蔓水后,并未在水西筑营布阵,而是匆匆渡过绵蔓水,在绵蔓水东岸背水向赵军营垒摆开了会战的阵势。赵军将领一直在营垒壁上严密监视汉军动向,当他看见汉军前军竟然犯下兵家大忌,摆下背水之阵而自断退路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赵军轻视韩信,坚定了务必一举歼灭汉军的信念。

黎明时分,韩信大张旗鼓的,直接向赵军营垒开拔过来,列阵求战。严阵以待的赵军早已经做好了出击的准备,待将领一声令下,赵军向汉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领军大战良久,赵军兵力强劲,汉军都是农民军,自然汉军开始败退,旗帜和鼓车都被放弃。汉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绵蔓水边,布阵于此的汉军前军开阵将撤退的中军迎入,前行迎击追赶过来的赵军,又是一番苦战。相持对战中,留守大营的赵军看到汉军溃退,大量旗帜鼓车被遗弃,以为胜负已定,于是开营出动,一方面夺取旗鼓等战利品,一方面支援赵军主力追击汉军。

埋伏在井陉口外山岗的两千汉军起兵,一直密切注视着战场和赵军大营的动向。待到赵军留守部队开营出动以后,迅速扑出,一举偷袭赵军空营成功,马上按照韩信的指令,将赵军旗帜系数拔掉,换上汉军旗帜。

背水列阵的汉军,在韩信的统领下迎击赵军,因为断了退路,人人拼死作战。占数量优势的赵军,在死战不退的韩军面前,军心开始浮动。赵军一举歼灭汉军的意图难以实现,故下令停止攻击,整军列阵,鸣金收兵,开始有序的向大营撤退。待到赵军退回大营时,只见营门紧闭,营壁上两千面汉军红旗,猎猎迎风飘扬,壁上的将军,乃是汉军骑将。

赵军将士,人人大惊失色,以为汉军已经偷袭赵国成功,赵王及部下已经成为俘虏,一时军心大乱。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之下,赵军大败,溃不成军。

绵蔓水背水之战,汉军大胜。战后,韩信的部下问韩信:“兵书上说,安营布阵,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这次作战,将军反而命令臣等背水列阵,结果竟然获胜,真究竟是什么战术?”

韩信难得一笑,回答说:“这是兵法上有的战术,只是诸君没有注意罢了。兵书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这次我所统领的军队,并非我一手训练和调教出来的军队,指挥这样的军队作战,类似于所谓驱赶市街贫民作战,在这种情况下,非得将士们置之于死地,让他们人人为自己的生存而死战不可。如果按照兵法常规,将他们安置在有安全退路的地方,战况一旦不利,势必动摇逃走,怎么还可以用来取得作战的胜利呢?”

不得不说,韩信真是一个用兵的奇才!

评价韩信

韩信之于刘邦,李开元教授在《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汉帝国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曾经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汉帝国建立的时候,以功业、声望、地位而论,韩信仅次于刘邦,无疑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但韩信辉煌的人生,有着非常不幸的结局。汉高帝十一年,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被残酷的灭了三族。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关韩信的亲族和家庭的情况,被销毁干净,留下只言片语给后世之人来推测。

大将军韩信篇——节选自《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