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建設仍然取決於教師的“教”


高效課堂建設仍然取決於教師的“教”

高效課堂建設仍然取決於教師的“教”

王營

高效課堂建設是近年來各地中小學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有許多教師認為,高效課堂建設就是淡化教師的教,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動起來,或者充當小老師,或者進行熱熱鬧鬧的課堂討論……

效率,一般情況下是指企業在單位時間裡合格產品產出的比率。在相同的時間裡,合格產品產出越多,效率就越高。由此可以引申,所謂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指教師在課堂45分鐘(小學40分鐘)的有限時間裡,引導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單位時間裡學生學習質量高,則課堂效率高,反之,則課堂效率低。

考察課堂教學效率,不可忽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因素。教師教的多,學生學的少,學習質量低,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低;教師教的少,學生學的多,學習質量高,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高。當然,教師不教或者少教,學生學的少,學習質量低,也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因此,高效課堂建設,取決教師如何教以及教的效果,仍然不可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說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教應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始終興趣盎然,精神飽滿,保持旺盛的求知慾,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高效的。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設計一個別開生面的新課導入,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狀態,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在課的開始,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學習後帶來的愉快結果;在課的中間,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播放一段有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視頻或圖片,或者穿插一個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高效課堂建設仍然取決於教師的“教”

二是先學後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課堂教學,教師常常依據教學參考書或者借鑑現成的教案備課,不問學情,不顧學生實際,課堂上按照教案事先設計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本來能夠自己學會的知識,教師反而大講特講;學生沒有能力學會的知識,教師反而略講或不講,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效率不高。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先教後學”的傳統做法,將學生的“學”前置,課前或課中拿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先學”,教師則針對學生“先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疑難,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後教”。凡是學生在自學過程能夠學會的知識,教師應當少講或不講;凡是學生沒有學會的知識或學習中遇到的疑難,教師則要精講,這就能最大限度的做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不二選擇。

三是教思維、教規律、教方法。有些課堂,看上去效率好像很高,學生當堂都聽明白了,該學的知識似乎都記住了,但這只是“學會”的假象,下課後學生很快就忘掉了,作業一做就錯,考試一頭霧水,這樣的課堂當然不是高效課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課堂上是把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的,學生對知識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加工,消化不了,真正的學習並沒有發生,自然課下也就不會應用。


高效課堂建設仍然取決於教師的“教”

扭轉這一局面,教師必須做到在教知識的同時,教思維、教規律、教方法,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把知識直接“灌”給學生。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挖掘知識中包含的思維因素,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將知識在大腦中進行重新組織和編碼,自主獲取知識。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歸納、演繹、發散等思維方法,引導自主尋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學會獨立分折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才是“真學習”,這樣教才是高效的“教”。

四是講練結合,增強課堂教學反饋。課堂上,沒有適當的練習,學生是學不會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教師也無從知道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更談上提高課堂效率。因此,課堂教學無論時間多麼緊張,都必須安排一個練的環節,或者邊講邊練,即時進行反饋矯正;或者設計一個當堂達標訓練,針對學生在練中出現的問題,再講再練,進行綜合反饋矯正。這樣以來,課堂教學就好像在戰場上攻克一個個堡壘,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課堂教學效率就能大大得以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