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教”


高效课堂建设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教”

高效课堂建设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教”

王营

高效课堂建设是近年来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有许多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建设就是淡化教师的教,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动起来,或者充当小老师,或者进行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

效率,一般情况下是指企业在单位时间里合格产品产出的比率。在相同的时间里,合格产品产出越多,效率就越高。由此可以引申,所谓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指教师在课堂45分钟(小学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引导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质量高,则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课堂效率低。

考察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学习质量低,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低;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学习质量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当然,教师不教或者少教,学生学的少,学习质量低,也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因此,高效课堂建设,取决教师如何教以及教的效果,仍然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始终兴趣盎然,精神饱满,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设计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在课的开始,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后带来的愉快结果;在课的中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一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视频或图片,或者穿插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效课堂建设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教”

二是先学后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常常依据教学参考书或者借鉴现成的教案备课,不问学情,不顾学生实际,课堂上按照教案事先设计的步骤实施教学,学生本来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教师反而大讲特讲;学生没有能力学会的知识,教师反而略讲或不讲,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效率不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先教后学”的传统做法,将学生的“学”前置,课前或课中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学”,教师则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后教”。凡是学生在自学过程能够学会的知识,教师应当少讲或不讲;凡是学生没有学会的知识或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教师则要精讲,这就能最大限度的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不二选择。

三是教思维、教规律、教方法。有些课堂,看上去效率好像很高,学生当堂都听明白了,该学的知识似乎都记住了,但这只是“学会”的假象,下课后学生很快就忘掉了,作业一做就错,考试一头雾水,这样的课堂当然不是高效课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堂上是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的,学生对知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加工,消化不了,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自然课下也就不会应用。


高效课堂建设仍然取决于教师的“教”

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做到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维、教规律、教方法,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直接“灌”给学生。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挖掘知识中包含的思维因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知识在大脑中进行重新组织和编码,自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归纳、演绎、发散等思维方法,引导自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独立分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这样教才是高效的“教”。

四是讲练结合,增强课堂教学反馈。课堂上,没有适当的练习,学生是学不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也无从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更谈上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教学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必须安排一个练的环节,或者边讲边练,即时进行反馈矫正;或者设计一个当堂达标训练,针对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再讲再练,进行综合反馈矫正。这样以来,课堂教学就好像在战场上攻克一个个堡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大大得以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