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 财务报表 粉饰 三十六计

第一计 提前/推迟确认收入

特点

  • 利用收入确认中“风险报酬转移”等标准的模糊性

财务影响

  • 高估/低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长期合同下,通常与合同进度估计有关


第二计 第三方承担费用/第三方捐赠/补贴

特点

  • 非公允交易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


第三计 过高记录收入

特点

  • 利用“非公允”的销售定价方式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含利用“总价法”“净价法”等具体收入确认方法选择


第四计 以过低的价格购入资产


特点

  • 利用“非公允”的销售定价方式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含利用“总价法”“净价法”等具体收入确认方法选择


第五计 收入确认/后期销售退回


特点

  • 利用收入确认中“风险报酬转移”等标准的模糊性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如“填充渠道”

第六计 混淆收入分类


特点

  • 利用经营收入与其他收入类别的模糊性

财务影响

  • 高估一类收入(通常为经营性收入)比重

说明

  • 利润总额通常不受影响


第七计 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前提下确认收入


特点

  • 利用收入确认中“风险报酬转移”等标准的模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与特殊的合同条款约定有关


第八计 通过“对敲”高估收入


特点

  • 利用甲乙双方分别向对方销售或提供劳务、各自记录收入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


第九计 利用“一次性”资产处置


特点

  • 通过“一次性”利润“释放”提高当期业绩

财务影响

  • 高估(相对于未来各期)当期利润


第十计 利用资产初始计量


特点

  • 通过出资时的“不公允”的“资产评估”等手段

财务影响

  • 高估/低估资产账面价值,对未来各期产生影响

说明

  • 同时可能影响特定股东的股权比例


第十一计 利用设定资产折旧/摊销参数


特点

  • 利用“折旧/摊销年限”“折旧方法”“残值”设定

财务影响

  • 根据设定情况,在整个资产使用期间高估/低估利润

说明

  • 凡是涉及参数设定,初始计量后通常还可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整。不再重复说明


第十二计 利用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界限


特点

  • 利用“资本化”条件模糊性

财务影响

  • 若不恰当“资本化”:高估当期利润/低估未来利润。若不恰当“费用化”则反之


第十三计 利用存货成本结转


特点

  • 利用存货结转政策以及高估/低估转出存货

财务影响

  • 高估期末存货则高估当期利润,低估则反之


第十四计 利用资产减值


特点

  • 利用减值迹象判断及“可收回金额”判断

财务影响

  • 低估减值则高估当期利润低估未来利润,高估则反之

说明

  • 过度减值即为所谓“洗大澡”


第十五计 利用资产减值转回


特点

  • 利用对“减值迹象消失”的判断

财务影响

  • 过度转回则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与前一点配合;中国准则下以成本模式计量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第十六计 利用股份支付参数设定


特点

  • 通过设定股份支付中的“行权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等参数

财务影响

  • 影响待摊销公允价值总额及摊销年限,高估/低估各期利润

说明

  • “公允价值弹性”在很多会计事项中存在影响,不再重复说明


第十七计 利用递延税项参数设定


特点

  • 通过“未来税率”“未来可抵扣亏损”等参数判断影响递延税项入账金额

财务影响

  • 通过影响所得税费用影响当期损益


第十八计 利用金融工具类别划分


特点

  • 利用金融工具类别(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进损益、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界限

财务影响

  • 在不同类别下,当期及未来各期利润/资产定价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 投资性房地产下有类似的类别划分事项


第十九计 利用“实际利率”设定


特点

  • 高估或低估所使用的“实际利率”参数影响债务摊余成本

财务影响

  • 高估“实际利率”则低估当期债务账面价值


第二十计 利用非货币性交换


特点

  • 利用非货币交易中公允价值的确认

财务影响

  • 高估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会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


第二十一计 利用债务重组交易


特点

  • 利用债权人的债务豁免确认利润

财务影响

  • 不恰当/过高的债务豁免会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通常需交易伙伴“配合”


第二十二计 低估/推迟记录应付债务


特点

  • 将部分应计负债低估或推迟

财务影响

  • 降低当期资产负债率


第二十三计 利用“或有事项”处理


特点

  • 利用“预计负债”入账条件

财务影响

  • 低估“预计负债”而低估负债水平


第二十四计 利用“表外融资”


特点

  • 利用“出售应收账款”“银行融资销售”等方式(在出售人承担坏账风险的情况下)

财务影响

  • 低估负债

说明

  • 经营性租赁也属于一类“表外融资”


第二十五计 利用租赁类别划分


特点

  • 通过“融资租赁”与“经营性租赁”类别划分影响报表

财务影响

  • 不恰当的将一项租赁划分为“经营性租赁”会低估负债

说明

  • 通常与租赁合同条款的针对性设定有关,有时需要交易伙伴“配合”


第二十六计 利用股权投资处理类别划分


特点

  • 通过“重大影响”“控制”标准设定

财务影响

  • 不同处理方法(权益法/合并报表/成本法/金融工具)下,报表差异明显


第二十七计 利用 “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


特点

  • 利用权益法下利润确认方式及仅体现净资产特点

财务影响

  • 被投资方不恰当的利润确认会体现在投资方报表;不恰当使用权益法会低估负债率

说明

  • 与前一点联系


第二十八计 利用设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特点

  • 利用“控制”标准模糊性

财务影响

  • 通过合并子公司选择,调整各项财务指标(例如将负债率高、业绩差的子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

说明

  • 有些情况下,会利用投资协议条款设置,此时通常需要交易伙伴“配合”


第二十九计 利用对外投资挂账


特点

  • 将损失等列示为对外投资

财务影响

  • 高估当期利润

说明

  • 与利用“资本化”“费用化”界限原理类似(#12)


第三十计 利用企业合并过程的“利润释放”


特点

  • 利用“权益结合法”以账面值权益入账的特点,高价购入后转让实现利润

财务影响

  • 高估合并当期利润

说明

  • 中国准则下适用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第三十一计 利用企业合并过程的“利润并入”


特点

  • 利用“权益结合法”合并日前利润可并表的特点

财务影响

  • 高估合并当期以及以前各期利润

说明

  • 中国准则下适用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第三十二计 在企业合并过程时点前低估被并企业利润


特点

  • 由于“购买法”下无法将购买日前利润并表,采取低估购买日前利润、购买后释放的方式

财务影响

  • 高估购买当期利润

说明

  • 中国准则下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第三十三计 利用企业合并中的购入资产/负债公允价值认定


特点

  • 通过分配在各类购入资产/负债间的价值分配,操纵未来摊销/结转节奏,进而影响之后各期利润

财务影响

  • 根据资产/负债结转特征判断

说明

  • 中国准则下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第三十四计 利用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估值


特点

  • 将更多的交易价格分配至商誉,以推迟资产摊销/结转

财务影响

  • 高估本期及最近数期利润

说明

  • 中国准则下适用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前一点联系


第三十五计 利用现金流量表的分类


特点

  • 针对相对模糊的业务事项,操纵三类现金流的分类

财务影响

  • 通常会高估经营性现金流

说明

  • 例如出售应收款现金流入类型判断


第三十六计 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特点

  • 利用差错更正追溯调整特征,在各期间腾挪

财务影响

  • 根据更正事项判断

说明

  • 通常会与其他粉饰手段匹配使用


- END -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