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互補:實現“線上”到“線下”的順暢銜接

為期5周的線上教學該結束了,儘快讓孩子們回到校園開始正常的學習生活吧!國內的新冠病毒已經奄奄一息了,家長的底線早已多次被擊穿了,孩子們已經十分想念操場和夥伴了,老師也開始思念那一群討厭鬼了。

如何開展線上教學的難題剛剛解決得有些眉目,如何實現“線上教學”向“線下教學”順暢過渡的難題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一、自學為主:線上教學的基本優勢


線上教學的經驗應該得到提煉,優勢應該得到延續。

線上教學還沒有開始時,我們就在關注一個問題:哪兒的孩子會更快地適應線上教學,更有效地學習?毋庸置疑是堅持以生為本,教學改革卓有成效的學校的學生。當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茫然忙亂時,有的教師和孩子相對地淡然,相對地灑脫。這些教師平常就在落實“生本”,就在踐行“翻轉”,這些孩子在平常的教學中就習慣了問題驅動,就掌握了自主學習的程序和方法。

疫情肆虐下的線上教學,在知識掌握、技能訓練方面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卻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絕佳機遇。以生為本是人所共知的理念,每個教師都進行過讓學生自學的嘗試。但因為缺乏靜等花開的耐心,接受不了嘗試中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不完美,絕大部分自己叫停了自己的嘗試。受疫情影響,教師沒有“叫停”的機會,那就只能讓孩子們去摸爬滾打了。

一個多月的線上教學,孩子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當然是自主學習體驗的豐厚,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疫情過後,學生兩極分化加劇,是必然的結果。許多過去沒有機會自學的孩子,經歷了自學的艱難,嚐到了自學的甜頭,會在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與此同時,老師們也探索、形成、積累了許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

二、我講你聽:線下教學的共性問題


線下教學的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局面應該得到改變。

不管如何審視,如何辯解,如何裝飾,也不管多少學校有多少花樣翻新千奇百怪的教學模式,“我講你聽”依然是絕大部分學校當下課堂教學的基本形態。21世紀前20年的課程改革並沒有改變這一格局。這種課堂教學形態的現實擁躉不是少數人,而是多數人。教師除了講課不會教學的現象還十分普遍。認為教學就是教師上好課,學生認真聽用心記的人,在教育圈內外大有人在。

線上教學對“我講你聽”的教學形態提出了現實挑戰,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我講你聽”的現實基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疫情畢竟是一時的,線上教學只是應急之需,而非教學的常態。許多地方的線上教學,不就是把平常的課堂教學簡單複製在了線上嗎?錄像課也好,“微課”也好,直播也好,實質上還是“我講你聽”。

那些粉黛薄施美顏全開的直播教學,在線上教學期間大行其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我講你聽”的局面必須得改變了!

三、共生互補:後續教學的基本形態


疫情結束後的教學應該是怎樣的?總不能再漠視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吧?總不能再忽視學生自主化個性化的學吧?總不能再回到“我講你聽”的老套或把教師的講完全剔除吧?還是要堅持圓融,消除執念,走共生互補的道路。

學校要緊追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的信息素養整體要高於學生,要有自覺和能力去拓展教學的場景,突破學校、課堂、教材的侷限,引領學生藉助網絡環境和網上資源去學習,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和個性化。

課堂教學也應該實現“線下”“線下”的互補,由“師本”走向“生本”,進而走向“學本”,真正用學習的規律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真正依據學習的規律來優化教師的促進系統,幫助學生學得更自主更個性。

線上教學“藉助任務清單自學——憑藉學習工具點撥——通過練習作業反饋”這一基本程序應該得到保留和完善。不管翻不翻轉,不管幾環幾步,都是名詞翻新,秉持的理念和基本的程序是一致的。要讓“自學——點撥——實踐”成為疫情過後教學的常態。

老師喜歡講,那就高標準地講。變課堂上隨意、隨便、隨口的講,為充分預設下的講,精雕細琢的講,用提前錄製好的微課去講,從而實現教師點撥的集約化精細化。變“我講啥你聽啥”為“我提前講,你選擇聽”,促進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如果我們能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查漏補缺之外,重點關注教學的生態建設,堅持共生互補,在指導思想、教學流程、學生學和教師促進的具體策略上,持續進行不懈的探索,把特殊背景下線上教學的得失,作為資源用於後續教學的優化,那“線上”向“線下”的銜接自然是順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