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女性执掌权力巅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独揽和衰败的

慈禧,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微女。咸丰元年(1851),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1854),封影嫔。六年(1856)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1857),进熬贵妃。十年(1860),从幸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慈禧是清未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861年至1908年,她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的“无冕女皇”。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和咸丰帝之子载淳登基,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开始了其漫长的政治生涯。慈禧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没有篡夺皇权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不敢明目张胆地挑战皇权,而是借助皇帝年幼,凭借着皇太后的身份执掌权力,从名义上来说,清朝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但实际上,清朝发生的重大事情都需要经过慈禧的批准和认可,慈禧确实是清朝的一位实际掌权者。慈禧的政治权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重重难关拥有的。

作为古代女性执掌权力巅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独揽和衰败的

慈禧铲除顾命八大臣,走向政治权力中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下,于咸丰十年八月八日北逃热河(今承德市)。公元1861年农历7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临终前,咸丰帝做了三件事: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右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授予皇后钮枯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但是,同治继位后,慈禧太后意欲垂帘擅权,遭到载垣、肃顺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对,她便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并联合渴望权力的恭亲王奕诉等人夺取政权。公元1861年农历8月1日,恭亲王奕诉获准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恭亲王奕诉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诉等。30日,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花瀛退出军机。公元1861年农历10月6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源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花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9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两宫博弈,排斥异己

作为古代女性执掌权力巅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独揽和衰败的

慈禧最重视手中的权柄,自垂帘听政后,唯有两人是她的心腹之患,一个是恭亲王弈,另一个是慈安太后。

恭亲王奕诉的恩宠与倒台

在成功帮助慈禧发动辛西政变后,恭亲王奕诉如日中天,恩宠备至。弈成为慈禧面前的红人,升为议政王,执掌军机处,掌握了中枢权力,权倾朝野。在该背景下,奕诉没有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宫中出现了两雄并立的局势。此外,奕诉“安外攘内“的策略让军机处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也很赏识,他在得意之中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但是,慈禧的权力欲极强,她绝不会容忍奕诉独揽大权,奕诉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记恨,终于产生了要铲除奕诉的决心。同治四年(1865),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蔡寿祺上奏参刻奕诉,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

慈禧利用蔡寿祺这一参劾,假小皇帝之名,亲书谕旨,着革去奕诉一切差使,并善后安排诸大臣和亲、郡王替代奕诸职。但是,奕诉绝非一下子就能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请求下,奕诉复被录用,只是被撤去了议政王衔。光绪十年(1884),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中法之间发生战争已不可避免。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假公事而泄私愤,以奕诉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

慈安太后薨

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但她们在名分上存在着严重的嫡麻尊卑之别,奕诉也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诉,无形之中,奕诉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证明。此外,咸丰皇帝死前曾留有遗诏给慈安,要慈安注意慈禧,一旦有越轨行为可以出示遗诏,以加惩罚。遗诏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惧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但是,光绪七年(1881)辛巳三月王申初十,慈安太后暴亡,寿45岁。

随着慈安太后去世和奕诉的倒台,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唯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政治权力膨胀,为所欲为


作为古代女性执掌权力巅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独揽和衰败的

扑灭戊成政变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文人志士走上了维新变法之路。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为了维新变法付出了生命。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维新志士的请动下,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实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认为变法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大逆不道,认为变法就是要亡清。光绪帝深感形势危机,7月30日密诏杨锐,并给了他一道密诏,密诏中传达了慈禧不愿将法全变,不愿罢黜昏庸大臣,也不愿使用通达的人,虽然他英勇争取,但无济于事,并言“朕位且不能保”,他令军机四卿及诸人妥速筹商(军机四卿为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密缮封奏。杨锐将密诏抄件交给林旭,林旭将这份密诏转交给了康有为。康有为决定采用武力,谭嗣同奉康有为之命,持密诏的抄件夜访握有新建陆军兵权的袁世凯,称光绪帝已经陷入危机,劝其带兵入京,拥立光绪帝完全执政,但袁世凯只是表面上答应。待他回到天津后,就秘访荣禄,向他告发了维新派的秘密计划。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史称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也受到了处分,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慈禧严加斥责光绪皇帝坏了祖宗之法,肆意变更清朝重臣,痛斥他大逆不道。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领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慈禧实施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策略,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的这个策略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将民众置于水深火热之中。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转型,退出历史


作为古代女性执掌权力巅峰的慈禧,是如何一步步大群独揽和衰败的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内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外有外国侵略,还有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不得不顺应时势和民心,借鉴西方的统治措施。但是,这些统治措施和西方的社会思潮冲击了清朝的专制制度,也冲击了慈禧的专制权力。由此,慈禧的政治权力不断下移乃至消亡。

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改革,意图富国强兵,这次改革持续了十余年,一直到清朝灭亡,史称清未新政。1900年,慈禧太后诏令五大臣即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出使西洋。五大臣回国之后,就考察的结果和所见所闻提出仿行宪政。这时,慈禧的政治权柄受到了社会发展趋势的限制,使得她不得不为国家的发展前景考虑,慈禧颁布了促进商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清未新政带来了一丝民主的气息,冲击了慈禧为所欲为的政治权力。

慈禧薨

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慈禧的政治权力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直至她走到生命的尽头。慈禧的政治权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限制,但她仍然具有最高决策权。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太后有疾。王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遭摄政王。癸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薨。这标志着慈禧太后政治权力的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