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線前沿“偵察兵”

聚焦市疾控中心戰“疫”

疫線前沿“偵察兵”

疫情來勢洶洶,防控刻不容緩。

防控就像築壩,壩築得及時、堅固,才能減輕醫療救治的壓力。而預防疫情傳播擴散的基礎工作,就是流行病學調查。

同醫護人員一樣,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從事流行病學調查的疾控人一直在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對病例進行調查,在海量信息中抽絲剝繭,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片段緊密相連,排查可能感染的蛛絲馬跡和傳播方式,斬斷疫情蔓延的鏈條,發現疫情發生的特徵,為防控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他們,是衝在防控一線的“偵察兵”,是消除隱患的“排雷者”,是疫情防控的“守壩人”。

火線追蹤,不漏一人——

或有懼,但無悔

1月20日,市區首次網絡直報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時間就是生命。越早追蹤並管理密切接觸者,越能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調查組領隊戴本南,流行病學調查組負責人王芬迅速帶領流調人員,到病房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必須詳細瞭解病患的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就醫情況、發病前外出史、類似病例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等,查明感染來源與傳播途徑,摸排可能的密切接觸者,所有細節都不能放過。

“只有迅速找到感染來源,及時查明傳播軌跡,快速掐斷鏈子,才能從源頭上扼住病毒傳播的‘咽喉’。”戴本南說。“什麼時候發病?都做了什麼?和哪些人有過接觸?乘坐過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到過哪些地方?接觸了哪些人?……”要找出密接者,最基礎的功夫就是刨根問底,根據時間線索一步步引導病患回憶,根據調查的內容順藤摸瓜、追根溯源。王芬介紹:“我們想盡辦法掌握第一手情況,從這些瑣碎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沙裡淘金,逐步聚焦所要尋找的密接目標。”

2月18日,市防控指揮部要求關口前移,流調人員進駐發熱門診和隔離點,24小時值守,及時對疑似患者、發熱待排人員進行軌跡調查,追蹤密切接觸者,2小時內完成面對面流調,6小時內由屬地將密接者管控到位。

到發熱門診和隔離點執行任務,是與病毒的零距離較量,責任重,風險大。

關鍵時刻,市疾控中心黃阿曼、吳俐琴、王金、曹幸平等 16名隊員主動報名請戰。他們進駐市中心醫院、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和市區隔離點,實行24小時值守,一有發熱病人就爭分奪秒啟動流調工作。

有的感染患者因呼吸道不適,說話費勁,而雙方又戴著口罩,為了聽得清,流調隊員們總是下意識地靠近、再靠近。

“面對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你不怕嗎?”

“面對面調查,危險是肯定的。剛開始確實有些害怕,但一旦啟動調查,就只想到要儘快完成工作,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黃阿曼坦言。

2月22日,市區兩處發熱門診各接診了一名發熱患者,當日值班的流調隊員立即開展工作,對患者的身體反應和活動軌跡開展詢問調查,第一時間將第一手準確信息及時上報指揮部。

截至3月11日,市、區疾控中心流調人員一起共對 968 例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落實8073 例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

刨根問底,排除隱患 — —

縱有苦,不言棄

為了探尋感染來源和傳播途徑,流調人員往往需要“打破砂鍋紋(問)到底”。

“大多數患者接受流調時,都是比較配合的。”王芬說。但即使病患生活相對簡單規律,一場流調通常也需要一兩個小時。

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口罩,冒著被感染的高風險,近距離接觸病人一兩個小時,調查完成後,往往是汗流浹背、渾身溼透。

然而,更難的是一些患者心情焦慮、恐慌,對既往回憶可能出現偏差,對流調不理解,心生牴觸,甚至惡語相向,威脅流調人員,導致流調工作困難重重。

再難,也必須將每一例被調查對象的來龍去脈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則就是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

1月25日,確診患者李某面對流調人員的詢問一言不發,呆呆地靜坐著,這讓王芬和隊友們犯了難。遇到過牴觸情緒強烈、拒不配合的情況,但一言不發還是頭一回,流調工作陷入僵局。

為打破僵局,王芬調整了詢問對象。從李某女兒口中得知,李某在出現發熱症狀後心理恐慌,不願與陌生人交流。

瞭解這一情況後,王芬等人迅速改變詢問方法,通過心理疏導、積極鼓勵,一點點和她溝通。慢慢地,李某逐步消除心理恐慌,把自己的接觸史告訴了王芬。流調人員迅速將10餘名密切接觸者找到並隔離,為切斷病毒傳播爭取了時間。

每天響不停的電話,幾十次上百遍的核實和溝通,不斷更新的數據信息,眼花繚亂的字符圖表,組成了流調隊員每天的工作畫面。

抽絲剝繭,精準研判 — —

雖艱難,亦前行

流調工作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專業性和社會性的工作,只有充分發揮專業隊伍的專業作用,抽絲剝繭,才能提高流調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及時斬斷疫情蔓延的鏈條。

“考慮到有時會碰到被調查對象故意隱瞞或是記憶斷片,不能準確瞭解相關情況,我們想到為何不‘反向’調查呢?”王芬所說的“反向”調查,就是在調查前通過公安部門大數據進行軌跡調查,從親人、朋友、同事等處蒐集線索,順藤摸瓜,追根溯源,使正向詢問與反向調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把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精準。

開展流調,問詢只是前站,後續的分析研判同樣重要。

一份高質量的疫情分析資料,既能反映出疫情特點和走勢,也能根據疫情數據找出風險點的變化和評價防控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防控指揮部決策的重要依據。

“戴主任,市中心醫院報告,醫院呼吸內科有可疑病毒性肺炎病例。”疫情之初,接到這個電話,戴本南憑藉多年的經驗與職業敏感,感到有些不同尋常。

他迅速帶領流調組人員趕到現場,深入病房進行調查和核實。

“透過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查找源頭,需要具備敏銳的眼光和縝密的思維。”

儘快找到感染者的傳染源以及密切接觸者,查清傳播鏈,進而採取有針對性的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

正是這一次次的深入流調、分析研判和疫情報告,為市區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

早、中期階段主要是日分析和周分析,後期主要是對每天當日新增確診、陽性檢測、疑似病例來源進行全面分析,制定精準的防控措施和策略。

截至目前,市疾控中心流調專班已累計完成47期分析報告,有日分析、周分析、聚集性疫情分析以及重點人群分析,成為指揮部指揮決策的重要“參謀”。

自1月20日開始,市疾控中心流調專班隊員就沒有回過家,夜以繼日奮戰在抗疫一線。

結束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深夜。然而,當再一次接到流調任務的電話,他們的選擇依然是:“馬上出發!”在急難危重中,疾控流調專班堅定前行,不勝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