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人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時常讓人有倚老賣老之感,但仔細想來卻頗有幾分道理。老人本身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特殊群體,尤其是對人情冷暖和為人處事大多有著深刻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大多不是飽學之士,所得經驗幾乎來源於親身經歷,比紙上談兵來得更為深刻。他們為了能夠導人向善,便將自己的經驗智慧總結成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雖然他們的話很多都有時代的侷限,但細嚼之下仍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比如這句“不聾不瞎,不配當家”就讓許多不會當家的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家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成員都是因緣際會。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便造成了認知上的差異,對同一事物都不免生出不同看法,加上性格的優劣而時常爆發家庭衝突。而家庭問題在古代同樣非常嚴峻,不過古代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家庭問題大多聚集在教子無方上與婆媳不合上。而在思想開放的今天,除了上訴問題外,還多了許多夫妻之間的矛盾。總的來說,要當家不僅需要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懂得陰陽調和之道,如此才能協調婆媳、子女、夫妻三者的關係,才能真正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狀態。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所謂“不聾不瞎,不配當家”並不是讓我們事實裝聾作啞,委曲求全換來的只有片刻寧靜,不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會使問題繼續產生量變。而問題長期不能解決便會引起質變直到最終爆發而難以收拾,所以古人這句“不聾不瞎”強調的是“當聾則聾,當瞎則瞎”,也就是有選擇性的裝聾作啞。據說這句俗語出自清朝乾隆帝,乾隆貪圖享樂是眾所周知的,但他在用人上就把“裝聾作啞”發揮的淋漓盡致。對和珅的親近看似昏庸,實則大智若愚,和珅對乾隆的指示幾乎面面俱到,而乾隆對其貪汙受賄也是視若罔聞,然而乾隆心知肚明,只是換個花樣幫嘉靖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不過我們要學的不是乾隆的陰險,而是明白矛盾的輕重。要懂得分清矛盾的主次,才能實現從“抓大放小”到“小事化了”的量變。反之,如果事事都要計較,不僅不能解決矛盾反而會因為自己的介入而讓矛盾橫生枝節。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也同此理,當家無疑是一家之主要對家庭負責,不僅要維持家庭成員的和睦,還要為家庭未來進行規劃。如此更是必須具備大局觀,明白家庭成員的生長環境和喜好,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才能“當聾則聾,當瞎則瞎”。比如一個有嚴重潔癖的人要愛人或家人處處按他的標準或方式生活,無疑是自私的體現。反之,有的家庭本為農民出身,而後子女發家過上富貴的生活,但貧窮所遺留的一些習慣往往被子女視為掉價的表現而開始厭惡。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任何問題的改變都需要時間,在此期間偶爾“裝聾作啞”又何嘗不是緩和矛盾的一種方式,再加上時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此有心的前提下,長此以往何愁矛盾不消。有的人眼中容不得半點不是,無論是親朋還是家人,一有失誤就忍不住喋喋不休。對於一家之主來說,這是極為幼稚的,古代帝王將相均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們善於隱忍尋找時機。試想一下那些名臣如果也像常人一樣浮躁,一有矛盾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爭得置死方休,估計青史留名的人得少一半。

俗語“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有道理嗎?古人的忠告

不僅在處理家庭關係上需要,在管理公司的時候同樣需要如此。人們來自天南地北,不同的生長環境和經歷使人們性格迥異,在面對不好的問題時通常都不會當場訓誡,而是記下後思量輕重再尋找合適的方法加加以糾正。而在面對個別極端的錯位行為時也會當眾指出,這都取決於矛盾的大小及影響而不是隨心所欲,畢竟當家和管理公司甚至和治理國家一樣,畢竟“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經驗由來已久,既然都是管理多個成員,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都必不可少的需要“當聾則聾,當瞎則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