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俱全”指的哪“五毒”,你知道嗎

關於“五毒”,歷來說法不ー。有人認為五毒就是五種社會醜惡現象:騙、賭、幫、煙、娼。人們通常所說的“嫖”包含“娼”中。還有人認為“五毒”是古代的五種酷刑:鞭、捶、灼、徽、纆。佛教中“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情緒也被稱毒,認為眾生只有勘破這五毒之“障”,方可修成正果。

民間傳說普遍認為五毒就是五種毒物: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也有把蜈蚣換成蜘蛛的。成語“五毒俱全”,即指這五種動物。

以前過端午節有驅五毒的習俗。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於是民間多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寓意毒物已經被殺死。這是一種古老的辟邪巫術遺俗。還有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印五毒圖案,或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剪紙),以避諸毒。

相對科學的說法,五毒是指石膽、丹砂、雄黃、石、慈石五種有毒的礦物。古代常用這五種藥材混合後來治療外傷。如《周禮・天官》說:“凡療傷,以五毒攻之。”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瘻,慈石主周痺風溼。其製作方法是把這五種藥材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

五毒的成藥有劇毒,但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以毒攻毒可有奇效,因此它又是療毒和外傷的良藥。現在使用的五毒多為貶義,形容那些違法亂紀、無惡不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