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俱全”指的哪“五毒”,你知道吗

关于“五毒”,历来说法不ー。有人认为五毒就是五种社会丑恶现象:骗、赌、帮、烟、娼。人们通常所说的“嫖”包含“娼”中。还有人认为“五毒”是古代的五种酷刑:鞭、捶、灼、徽、纆。佛教中“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情绪也被称毒,认为众生只有勘破这五毒之“障”,方可修成正果。

民间传说普遍认为五毒就是五种毒物: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也有把蜈蚣换成蜘蛛的。成语“五毒俱全”,即指这五种动物。

以前过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于是民间多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毒物已经被杀死。这是一种古老的辟邪巫术遗俗。还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印五毒图案,或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剪纸),以避诸毒。

相对科学的说法,五毒是指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五种有毒的矿物。古代常用这五种药材混合后来治疗外伤。如《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其制作方法是把这五种药材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

五毒的成药有剧毒,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以毒攻毒可有奇效,因此它又是疗毒和外伤的良药。现在使用的五毒多为贬义,形容那些违法乱纪、无恶不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