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南下赤壁之戰失敗,曹操明白自己無法在有生之年一統全國。曹操一直在考慮繼承人的人選問題,讓曹操下定決心拋棄曹植,立曹丕為儲君的原因還有兩個,一個是,曹植的能力無法勝任,在最關鍵的政治問題上,曹植因為的司馬門越制事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已經無足輕重了。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司馬門事件讓曹植在政治治上"失分,曹植妻女又不能國事為重,有違令制。這次又是大禍,這二個件事,讓曹操對曹植初底的失望。不過最曹操下定心放棄曹植,立曹丕為儲君的原因還有兩個。一個是楊修,一個是說風涼。楊修之死,一方面是曹操在政治上對楊修不太放心,因為楊修是袁術的背景。另一方面楊修的治政能力非常強,從楊修“度太祖(曹操)意,像作答教,使曹植在曹操的改治考試下過關了”。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如果曹操立曹植為儲君,以後曹植繼位後。楊修很有可能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對曹魏皇室造成嚴重的政治威脅。而且楊修出身非常高貴,楊家是和袁這並列的政治家族。在上流社會的人脈很廣。曹操對楊修始終不放心,最後尋了個不三不四的理由,幹掉了楊修,以絕後患。不過曹操沒想到的是,後來他的基業沒有失在楊家,卻失在的司馬家。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五月,曹操逼迫漢獻帝劉協封他為魏王,這年曹操已經六十三歲了,天知道他還能活幾年?所以曹操已經沒有時間再拖延立儲問題題了。其實這時曹操已經基本將曹植踢掉了,但曹操似乎還在猶豫,一直定不下決心。曹操找來賈詡,想聽聽賈詡的看法。雖然在名義上賈詡並不是曹丕黨羽,但賈卻是希望曹丕上臺的,至少從性格上來說,賈詡和曹丕很相似,而曹植,從來就和賈詡不是一個世界的。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賈詡故意賣關子,不理曹操,把曹操惹毛了,賈詡才不陰不陽地說了句:“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情。”有話不直說,拐彎抹角繞圈子,兩頭都不得罪。曹操當然能聽懂賈詡話裡的弦外之音,袁紹和劉表都是廢長立幼,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嚴重分裂,才被曹操有隙可乘的。曹操不希望內部發生裂變,為了曹魏江山的長治久安,曹操終於下定決心了。在同年的十月,曹操正式宣佈立曹丕為王太子,確定了曹丕為日後大魏天下的繼承人,曹植落選。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對於這樣一個結果,可以說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帶頭領跑的,不一定能第一個衝過紅線,曹植的失敗,主要原因在於他自己。是他不停地犯錯誤,直到曹操對曹植的耐心用完了,曹丕等於白撿一個天大的便宜。

曹丕繼位和楊修之死,曹丕和司馬,曹植和楊修,曹操選錯了

歷代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在爭儲的鬥爭中,那些過於出風頭的,或者是氣質文弱的,往往都竟爭不過性情厚重、氣質雄悍的。比如劉彊敗於劉莊、楊勇敗於楊廣、趙德昭敗於趙光義、朱高熾險些敗於朱高煦。曹操之所以最終選擇曹丕,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的歷史任務是開創,而歷史大環境則要求第二代是個守成令主。歷代守成令主,多半性情溫和處事穩重,而曹丕無疑最符合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