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謂極其高大,鍾嶸在《詩品·上》中評價他說:“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孔周,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而晉宋間的狂士謝靈運,則說出了句極其難得的謙虛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意思是說,如果天下的才氣有一石,也就是十斗的話,那麼曹植佔了其中的八成,而謝靈運自己佔了一成,剩餘的那一成則是天下其他的才人所共同拼湊起來者。這麼讀來,好像這句話也並不是句自謙用語了,因為裡面透露著“天下之才,捨我其誰”的豪邁氣概,但是謝靈運把曹植看得如此高大卻是實實在在的。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曹植像

曹植在年幼之時就表現出了超強的才能,《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中描述道:“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曹植十幾歲時寫出的文章讓他父親看到後都不敢相信,懷疑他是找人代筆,而這個小孩子卻極自負地跟父親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當面考試。曹操有這樣的兒子肯定很是歡喜。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國十一年上海涵芬樓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續古逸叢書本,書牌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國十一年上海涵芬樓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續古逸叢書本,卷首

歷史上,曹操跟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並稱為“三曹”,當然,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歸納法,但這種歸納法讓我誤以為曹操就這麼兩個兒子,後來才知道曹操竟然有二十五子之多,只是其中的曹丕和曹植更有成就而已。但凡兒子中有兩位以上有成就者,這在宮廷史上歷來是個大問題,因為這會給老爸出難題,那就是應該選哪位作為正統的繼承人,這就會變得舉棋不定,而三曹之間的這個故事當然也不能免俗。雖然曹丕是老大,但曹操在最初更喜歡曹植,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曹操對文學有著特殊的偏好,而曹植恰恰繼承了他的這個優良基因。而後曹操建起了銅雀臺,帶著他的這一大群兒子以及建安時代的著名文士登臺作賦,而曹植最先寫出了著名的《銅雀臺賦》。這個故事有點兒像初唐的王勃登上滕王閣所寫的那篇《滕王閣序》一樣,從時間上說,恐怕王勃寫序的那個著名故事應當是脫胎於曹植寫《銅雀臺賦》這件事。

按照一般規律而言,有著超強才能的人,其優點特別突出,同樣缺點也會如此,而曹植的經歷也正應了這個規律。曹植的一些作為漸漸讓父親對他有了看法,比如當他喝多了酒時就會任性而為,某次私開司馬門,乘車行駛道中,這讓曹操大怒。《三國演義》中那位聰明絕頂的楊修因為幾次猜透了曹操的心思,後來被藉故殺掉,楊修正是曹植手下的謀臣,曹操殺楊修其實是對曹植的警示。但是到了後來,曹操還是想給曹植一個機會。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手下的大將曹仁被關羽包圍,於是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準備派他前去解救,其實是給曹植一個立功的機會,然而曹植在這件事上卻很不爭氣,因為他喝得大醉,完全無法出征。這種情形讓曹操徹底死了心,再加上曹丕特別會來事,宮裡上下都說他為人好,因此最終曹丕被立為了太子。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民國珂羅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書牌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民國珂羅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卷首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像他父親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漢獻帝劉協也看清了形勢,提出讓位於曹丕,曹丕當然要把面子做足,他竟然寫了近二十篇文章表示推辭,後來在司馬懿等一百二十多位公卿大夫的勸說下,才勉強登基,正式成為了皇帝。這種局面當然群臣歡祝,而唯有一人在此時大哭,這人正是曹丕的弟弟曹植,《三國志·魏書》中稱:“(曹植)聞魏氏代漢,發服悲哭”,哥哥當上了皇帝,弟弟卻大哭地哀悼前朝,您想曹丕能高興嗎?當時曹丕的反應,史書上沒有記載下來,但事後他卻說過這樣的話:“人心不同,當我登大位之時,天下有哭者”,即此可知,他是何等地壓抑著自己的憤怒。

曹丕登基之後的第四年六月,他召見了弟弟曹植,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這首詩的內容要談到兄弟之情,並且還不能有“兄弟”二字,如果寫不出來就殺頭,於是就演繹出了歷史上那極有名氣的七步詩故事。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內寫了出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上所錄是《三國演義》中的版本,然而這首詩卻沒有著錄於陳壽的《三國志》。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劉義慶錄在這裡的七步詩不像《三國演義》裡的是五絕,在內容上多了,在七步之內能夠作出來,難度又是大大地增加,但詩意卻沒有變化。總之,曹植的這首詩讓曹丕心生慚愧。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明萬曆刻本《曹子建集》書牌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明萬曆刻本《曹子建集》卷首

對於這首詩的真偽,後世也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比如丁晏就認為這是偽詩,他懷疑的原因是從封號上找出的破綻,因為曹植被封到東阿是太和年,而魏文帝時沒有這個封號。遊國恩對這個說法表示反對,他在《中國文學史講義》中提到曹植總計有六個封號,也正因如此:“計凡六易封號,後人記事,雖恆稱其末號,而古文亦有不拘者。《宋書·樂志》載,曹植《明月》一首亦稱東阿王作,寧必封東阿時作耶,陳琳(吳質並)有答東阿王箋,此皆後人稱植為東阿之證,不必其時果王東阿也。”遊國恩認為,封號這個東西不一定是他在位時才這樣稱呼,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就如同而今的某位領導退位之後,雖然他已經成了前領導,但人們依然會去掉“前”字,直呼其原有的最高職位名,因此遊國恩的結論是“《世說》所記,不足疑也”,他認定劉義慶記載《世說新語》的這段故事實有其事。

可能是這個故事太有名了,再加上曹植的文采實在太大,因此後世都是同情曹植而譴責曹丕。但若細翻歷史材料,似乎這種判斷包含了太多的同情分,比如王通在《文中子·事君篇》中說:“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王通認為曹丕能夠當上皇帝是曹植主動讓賢的結果,但從各種資料來看,這個說法頗令人生疑。其實在曹丕被立為太子之前,曹植就在許多場合跟他有過爭鋒,他手下的兩位重要人物丁儀兄弟曾向曹操進言,希望立曹植為太子,並且說曹植若成為太子,則是“上應天命,下合人心”。丁儀兄弟的這個做法當然讓曹丕極為不滿,待其登基之後,曹丕立即誅殺此二人。而在此後,曹植仍然在一些事情上令曹丕大感不滿,故幾次給曹植更換屬地,若不是其生母卞氏予以保護,恐怕曹植早就命喪黃泉。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明朱墨套印本《曹子建集》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上)韋力撰


民國影宋印本《曹子建集》卷首

即使如此,這位奇才也僅僅活了41歲,但這也正是令人驚訝者,因為僅僅是這四十一年,他卻寫出了那麼多的名篇,而以我的偏好,則最為喜歡他所作的《白馬篇》。這首詩讀來有著一種回還往復的蕩然浩氣,尤其結尾的那一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每讀到這句話,都會在腦海中勾勒出一位躍馬橫刀、睥睨天下的英雄形象。我把《白馬篇》的原文抄錄如下,請您多讀幾遍,您就能體味出詩意中的蕩氣迴腸: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五言詩正是曹植最拿手的詩作體材,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上評價說:“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當時雖然也有不少作家寫五言詩,但是曹植所作卻有著自己的面目:“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也正因如此,曹植的詩才大受後世所矚目,比如馮班認為:“千古詩人,唯子美可配陳思王”,馮班對杜甫有著特殊的偏愛,他認為杜甫可跟曹植媲美;而王漁洋則說:“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王漁洋認為,古代能夠稱得上“詩仙”的人就三位,那就是曹植、李白和蘇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