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全国高新区内企业复工人数为1586.5万人;吉林省打赢防疫脱贫两场仗


每日园区|全国高新区内企业复工人数为1586.5万人;吉林省打赢防疫脱贫两场仗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全国高新区内企业复工人数为1586.5万人

目前,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国家高新区积极推动复工复产。观测到的遥感“热值”数据快速上升,国家级高新区整体复工率超过六成。

这是近期珠三角地区的遥感数据热力图,红色表示高于整个地区的平均气温的热度奇异点。作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集中了9家高新区。从热力图上可以看到,从2020年2月中旬开始,由复工产生的工业热能和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热度,使红色区域正在不断扩大。

高新区快速“热”起来的背后,是各地纷纷推进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广州高新区2020年2月初在全国率先上线工业企业复工审批系统,实现对复工复产信息、人员、物资的大数据精确管理,全月超6000家企业28万余人复工。依托科技手段,苏州、海口高新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组织培训当地暂时无法上岗的餐饮、酒店从业人员,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烟台高新区推动开通直飞日本货运航班,保证生产企业物流及时高效。

这套疫情风险防控云平台园区系统,对进入写字楼人员自动精准测温,工作区,机器人24小时巡回检测。系统一经推广,就收到周边省市上千万的订单。在各地高新区,一批疫情防控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落地和转化应用,促进园区产业升级。枣庄高新区内,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通讯等前沿技术的项目,通过云平台和在线办公,抓进度、抢工期。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部近日提出,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高新区复工复产,通过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支持和引导制造业系统化云部署,加大工业互联网应用,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线上服务、智能机器人等手段,实现无接触服务。

据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复工复产信息平台统计,截止到2020年3月8日,全国高新区内60.8%的企业已经复工,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中的复工企业比例分别为88.3%和86.2%,全国高新区内企业复工人数为1586.5万人。

2、吉林省打赢防疫脱贫两场仗

“引进黄瓜试验品种10个、菜豆试验品种2个……”近日,吉林省永吉县兴隆村第一书记郑德春正在为村里棚膜园区蔬菜生产忙活着。

郑德春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村扶贫产业棚膜园区蔬菜生产项目,吸纳本村8名贫困户到园区打工,每人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疫情给贫困人口带来更多困难,2019年底,吉林省剩余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5001户、贫困人口还有10063人。面临决胜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吉林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不能出门务工,家里收入少了一大块。”通化县英额布镇大倒木村60多岁的贫困户李淑云,因2019年老伴突发脑血栓丧失劳动力,便在家附近干零工照顾老伴。春节过后,受疫情影响,村里没有零工可干,李淑云有些着急。

“这临时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眼下找工作的困难,每个月有近1000块钱收入。”如今,李淑云悬着的心落了地,她在村里干起了防疫工作,值守、登记、测体温……每项工作都尽心尽力。

吉林省通过扶贫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确定了省外就业返乡人员、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劳动力和县外省内务工人员约1.8万人,作为这次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加强就业扶持的重点。

2020年2月3日,吉林省迅速制定10项针对性措施,首批安排1万个扶贫特岗,开发5000个公益性岗位,促进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劳动力就业,切实稳定贫困家庭收入。

2020年2月27日,珲春市马川子乡五一村49岁的贫困户郎利明,在村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乘坐由珲春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和市人社局协调好的大巴直接抵达延吉机场,前往宁波就业。“预计每月可增收5000元以上。”郎利明没想到,在疫情期间也能外出打工,感觉日子更有了奔头。

疫情期间,吉林省采取“一对一”“人盯人”方式,细化落实就业措施,鼓励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口网上培训、“不见面”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天能缝制300多个口罩,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2020年2月9日开始,磐石市永丰东村贫困户李凤芝和同村的贫困户们提前进入工厂复工,加班加点赶制口罩。

2019年,省级贫困村永丰村引进东北袜业永丰缝制分厂的扶贫项目,以服装代加工为主营业务。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丈夫还有腿疾,李凤芝进入工厂打工,让这个家有了稳定收入。

2020年2月7日,企业接到恢复生产的通知,在当地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从决定启动民用口罩应急生产到正式开工,仅用了两天半时间。

“村里办了服装厂,给我们贫困户打工机会,现在我们也为帮过我们的人、为国家出一份力。”李凤芝说,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帮村民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两不误。

2020年2月25日,吉林全省启动“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早开工、早落地、早见效”的“三抓三早”行动。吉林省各地扶贫项目迅速复工,新项目加速落地,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眼下,通榆县扶贫部门正在加速推进5300万元的规模化种养殖基地项目落地。基地通过资产租赁方式交给龙头企业经营,分红资金将按照各乡镇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程度进行统筹分配使用。

最近,吉林省划拨专项扶贫资金,按照未脱贫人口人均5000元的标准,精准安排实施扶贫项目,通过“造血”的方式,帮助未脱贫人口脱贫。

吉林省还将优化扶贫资金使用,重点向产业项目倾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扶贫项目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支持,解决“卖难”问题。

3、辽宁省将建百家“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

近日,辽宁省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文件明确,到2022年辽宁将建成5个左右行业级、区域级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1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家国家级双跨平台,上云企业将达5万家,建设100家“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是辽宁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辽宁省将重点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参与国内外5G、工业软件、网络安全等技术标准攻关,参与研究制定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支持沈阳、大连等市创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2年,辽宁省计划建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培育2个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家左右国内技术领先的工业软件企业。

设施建设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行动计划》提出,辽宁省将重点提升5G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大连普湾数据中心、沈抚新区先进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到2022年,全省计划实现重点产业园区5G网络覆盖,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基本完成重点工业企业网络升级改造,建成1个至2个公共递归解析节点,以及5个左右行业级、区域级标识解析节点。

平台体系建设,是辽宁省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抓手。三年后,辽宁省计划培育1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国家级双跨平台,100个高质量工业APP,形成20家国内技术领先的工业APP开发企业,满足工业企业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并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以企业“上云用平台”带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形成以平台为核心,基于“数据+模型”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到2022年,省市协同联动推进1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改造;全省上云企业达到5万家、工业企业达到1万家,每年培育100家上云上平台典型示范企业。

4、国际友好城市伸出援手助宁夏战“疫”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宁夏多个国际友好城市纷纷伸出援手捐资捐物。2020年3月3日,由俄罗斯图拉州政府向宁夏捐赠的总价值31.44万元(人民币)的24350只3M口罩从莫斯科经北京顺利运抵银川。

宁夏与俄罗斯图拉州正式建立友好区州关系刚刚4个月,但两地联系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好关系。面对疫情,图拉州在第一时间对宁夏表达慰问和支持,并在俄罗斯同样面临疫情风险的情况下多方筹集物资,积极动员有效社会力量,直接向口罩生产厂家订货,购买到这批急需的防疫物资捐赠给宁夏。

为保障物资运输,此批捐赠物资由宁夏外办专门对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协调俄罗斯当地航空运输力量提前发货,确保物资第一时间运抵北京并交接转运回银川。2020年3月3日下午,该批物资已顺利移交宁夏红十字会。此批口罩也是疫情发生以来首批到达宁夏的国际友城捐赠医疗物资,充分体现了国际友城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据悉,除此以外,日本岛根县、韩国庆尚北道等友城向宁夏捐赠的抗疫物资也正在运输途中,将于近日陆续运抵。

5、江西南昌经济开发区:跨入五千亿 进军三十强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南昌经开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非常时期更应作示范、当表率,争做“最大限度减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面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排头兵。

这是一个国家级经开区的责任和担当。在防疫战线,该区医卫人员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惧生死;在发展阵地,该区帮扶干部和企业员工一道争分夺秒。在南昌经开区的大地上,正在打响一场坚持防疫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新战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疫情防控不能松懈,经济发展也不能停歇。

非常时期,南昌经开区始终坚持克服困难,精准施策,确保发展质量不打折、总体目标不降档。2020年,该区将进一步转型升级,在打造现代产业新城上求突破,具体来讲就是: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力争跨入30强,力争园区总收入跨入5000亿元。

日前,商务部对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在2019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南昌经开区综合排名第33位,综合发展水平突出,比2018年大幅前进15位,首次挺进“3”字头。

2019年,南昌经开区园区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突破4000亿元的经开区。该区的首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6亿元,占全市比重41.9%;先后引进中科院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装备技术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58家。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考评中,该区的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其中营商环境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

这些成绩,是南昌经开区打赢这场新战役,夺取双胜利的信心之源。

面对疫情,该区率先实施企业复工复产报备制,并设立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服务中心,让企业一次走进门,快速办好事;按照“一企一策”“一企一人”派出挂点联络员,成立帮扶工作小组,及时化解企业复工复产难题;采取开通复工免费“专机”“专列”“专车”,并通过多种平台、多种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万余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全省大中型项目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复工率达100%,规上企业员工返岗率91.8%,产能恢复率94.5%。面对疫情带来的招商困难,该区积极开展线上“屏对屏”招商洽谈活动,洽谈、签约项目总金额超过100亿元。2019年至今,共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5个,总投资约1118亿元:其中百亿项目3个;50亿项目4个。

与此同时,该区还将进一步加快实施新“两行动一机制”,即《南昌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再翻番,进军三十强”2020年行动方案》和《南昌经开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年年有变化、三年城区化”2020年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及重大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继续举行大规模的千亿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税收企业,形成“千、百、亿”的发展局面;继续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申报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其中,将重点推进首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

数据显示,南昌经开区2020年强力推进239个项目,总投资13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中过百亿元项目3个,过50亿元项目4个,过10亿元项目18个;纳入省、市各类重大重点项目76个,总投资约1000亿元,截至2019年累计完成投资210.43亿元。全区通过挂图亮灯机制、领导挂点项目机制、项目审批100天办结机制等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20年投资额增幅10%。

在江西省打响的这场抢时间、保进度、强弱项、补缺口,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役中,作为排头兵的南昌经开区已经一马当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